用新思维解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维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意义、指导思想、总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和治国理政的关键,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是人们比较关心的:在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究竟怎样理解执政能力建设的涵义、实质和意义?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为什么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首先,历史方位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由夺取政权的党成为掌握政权的党;二是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由于这两大转变,使得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赋予新的职能:革命的党注重夺权,而执政的党则注重掌权;革命的党注重的是革命,推翻旧世界,而执政的党则注重的是建设,建立新世界;革命的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而执政的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革命的党强调造反有理,执政的党则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革命的党坚持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两极对立、你死我活,而执政的党坚持的思维方式则主要是双赢共生、凝聚整合;革命的党强调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执政的党则要尊重个人利益;革命的党相对强调权力集中,执政的党则要相对强调民主法制。党的任务和职能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掌握建设、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努力学会正确处理和驾驭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努力整合凝聚社会的积极要求和力量;自觉尊重个人利益;自觉推进民主与法制。这些都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
其次,国内形势呼唤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一是社会转型的总趋势是日益突出能力和业绩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而呼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主要是: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社会,能力和业绩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人要凭能力和业绩获得权位,树立权力的权威,凭能力和业绩赚钱,要求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由“神圣”走向“世俗”,在世俗社会,人必须靠能力和业绩获取正当利益;由“人情”走向“理性”,在理性社会,要靠理性来消除非能力因素的消极影响,确立能力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由依附走向自立,在自立社会,人们必须打破“等靠要”这种旧的安全观,确立靠能力业绩立足的新的安全观;由强调“一元”的社会走向日趋“多样化”的社会,在多样化社会,人的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二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人均GDP由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一发展阶段,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会日益突出。如: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矛盾关系,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矛盾关系,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矛盾关系,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矛盾,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一元与多元的矛盾,解放人与控制人、依附与自立的矛盾。此外,还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矛盾关系、鼓励创业与扶贫济困的矛盾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矛盾关系等。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实现好二者的有机结合,确实需要高超的智慧和艺术,需要提高党加强驾驭复杂矛盾关系的能力。
再次,国际局势需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可以这样来概括当今国际局势:经济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显;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激烈综合国力竞争提出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世界格局正在调整变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世界多极化对我国来讲是机遇又是挑战,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我们必须以强大实力来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演变,世界格局调整变迁蕴涵着机遇和考验。这就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四,党的状况强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历史的任务越艰巨,国内的矛盾越复杂,国际上的挑战越严峻,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克服的困难越多,就越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越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然而,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一些人缺乏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改革的艰巨任务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经不起严峻的考验。长期下去,将会动摇我党的执政基础。这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最后,经验教训启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一是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总结中西方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我国隋唐和北宋时期的很多方面在当时世界是领先的。然而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放慢并开始落后了,而西方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加快并逐渐强盛起来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动乱之中。究其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因曾有的强盛而滋长一种民族自大狂的情绪,开始封闭保守起来,在于依然固守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义、权、情和靠”的价值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地接受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取得的先进文明成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近代以来西方之所以强大,主要在于西方一些国家反映18世纪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确立了“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的价值观念,一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育起来了,所以大大地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发展。由此,中国要重新崛起,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二是世界各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成功的执政党的经验和丧失执政地位的执政党的教训主要在于能否解决好如下问题: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思想解放;民主法制;腐败现象;人心向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有所作为,靠自己的作为来确立自己执政地位的现实合法性,只有有所作为,才会有执政地位。这是在对古今中外执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和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如何长期保持执政地位的深刻思考中而提出来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应在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和确立自己。这就突出了执政能力在执政内容、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中的核心地位。
总之,当今我国正处在创业、爬坡、竞争和经受各种挑战时期。所以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党的各项建设最终落实到执政能力建设上来,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带动党的各项建设。曾庆红同志在2004年春季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今后领导干部的培训和轮训应由过于注重学历需求转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它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这反映出我党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在提高,反映出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在深化,反映出我党具有自我反思、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勇气和能力,反映出我党对其执政历史及其经验教训的清醒与自觉,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关注自身执政的功能和效果,因而也使党的建设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和新水平。
二、如何理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实质和意义
在学习、讨论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人把执政能力建设的概念泛化,把过去我们所讲的党的建设的许多内容,如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等,都看作是执政能力建设。不容否认,这些建设都与执政能力建设有关,但实际上都不是执政能力建设本身。如果把执政能力泛化,实际上就等于取消执政能力建设概念提出的特殊意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全面、准确和深入揭示执政能力建设概念的真正内涵、精神实质和特殊意义。
(一)从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看执政能力建设的涵义
要揭示执政能力建设概念的真实涵义,必须遵循一种方法论,那就是:着眼于执政时期的党与革命时期的党在职能上的区别;着眼于党与国家、社会、人民、国际的关系;着眼于国家、社会、人民、国际对中国共产党人执政提出的迫切要求。由此出发,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的是党提出、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是在执政时期,在处理党与国家、社会、人民、国际的关系中,力求反映它们的迫切要求并体现其执政职能而表现出的本领、水平和效能。这种能力,除了十六大报告讲的“五种能力”和十六届四中全会讲的“五种能力”外,具体来讲,还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主要内容。
1、党执政本身方面的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巩固执政地位的能力、拒腐防变的能力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先看巩固执政地位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具有的能力,首先是开展武装斗争的能力,这是“打江山”的能力。历史来看,这种能力是比较强的,正是靠这种能力,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取得了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政掌权以后,当务之急而且必须持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党巩固其执政地位的能力。毛泽东在当年由西柏坡进入北京之前的1937年,就意识到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性。他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什么本领?其中之一,就是将来执政的能力,当然包括巩固其执政地位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其执政基础会不断受到挑战,因而,巩固其执政地位的能力将是一个必须长久面对的课题。再看拒腐防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前,具有较好的廉洁自律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掌权以后,如果不能运用好手中的权力而是滥用权力,如果不能对权力给予行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而是放纵权力,如果不能消除官本位的消极影响而是奉行官本位,就会产生腐败,也会变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仍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认真破解的一个难题。因此,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应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执政能力。还有依法执政的能力。执政要依法,而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和经验,权大于法的现象时常发生,因而,如何增强依法执政的能力,是必须提到议事日程的一个课题。
2、党与国家关系方面的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依法治国能力和兴国强国能力。关于依法治国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领导革命的能力比较强。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政,其执政的职能之一,就是如何治理好这个国家。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之一是,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依法治国。而如何依法治国,如何提高依法治国的能力,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关于兴国强国能力。党不仅要治理好、管理好国家,而且还要使国家繁荣富强,提高国际竞争力。因而,执政兴国,执政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天经地义的历史职责和使命。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更加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兴国强国能力,提高国家之国际竞争力的能力。
3、党与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建立和谐社会新秩序的能力和整合凝聚社会新力量的能力。一是建立和谐社会新秩序的能力。党不仅要处理好与国家的关系,而且也要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改造旧世界、破坏旧秩序,它具有较强的改造旧世界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建立社会新秩序的任务提到了议事日程,它包括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以及制度、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等方面,建立一种和谐社会的新秩序。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建立社会新秩序的能力虽然有所增强,但在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境下,其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还显得不够成熟。所以,“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仍然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二是整合凝聚社会新力量的能力。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具有动员劳苦大众参加革命斗争的能力,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热情和力量被动员起来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一些新的时代课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如何在与“对立面”的较量中利用对立面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把各种力量动员起来并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去?如何与不同的利益主体合作?如何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追求各方的包容、和谐、多赢、共生?如何通过协商和对话,来平衡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缓和与化解一切不利于巩固政权的消极因素?如何整合、平衡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要求,反映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愿望,凝聚社会一切积极的力量?要解决好这些课题,就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人整合凝聚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否得到提高,事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4、党与人民关系方面的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用权于民的能力、解放开发人的能力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能力。关于用权于民的能力。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具备夺取政权的能力,最后夺取了政权。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其执政的本质、主要职能和目的,就是执政为民,即利用政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然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党内某些党员干部既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没有真正和完全做到执政为民,甚至存在大量以权谋私、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由此,如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为民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关于解放开发人的能力。中国传统社会比较注重对个人的控制和约束。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强调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社会对个人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权利、独立人格、利益、自由和个性还提不到议事日程。建国以后,直到1978年,由于当时历史的必然性,使中国共产党人把主要精力多用在强国的目标上来,仍没有真正破解“个人主体性”这一难题。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中国共产党人应把个人的主体性。能否解决这一课题,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能力。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强的集中资源和力量干大事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应着重解决好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因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而传统的中国社会又缺乏民主法制的传统,对推进民主与法制化的进程缺乏经验,而且如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仍是一个必须努力解决好的课题。所以,“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5、党与国际关系方面的能力
这主要指的是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其内容包括: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能力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等。
(二)从新思维看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质与意义
以往,中国共产党人较为注重自身的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等,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当今又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实质和意义的。我们认为,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际上蕴涵着一种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带动党的各项建设的新思维和新思路,因而,必须从新的思维来理解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质和意义。
1、从相对注重宗旨、本质到相对注重宗旨、本质的实现
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那天起,我们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我党历来要求党的领导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努力这么做。然而,在1957~1977这20年期间,虽然我们取得不少成就,但由于一些党员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存在着“本领恐慌”,结果他们没有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本质落到实处。在这一时期,我们干部队伍中的一些人犯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的错误,甚至出现“左”的倾向。工作中缺乏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但也暴露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个政党,不管它的性质、宗旨、本质如何,如果缺乏执政能力,就会被历史所淘汰;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过去做得不够的。因此,既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既要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要具有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我党更好地执政为民。强调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突出出来了,它意味着我党由相对注重宗旨、本质走向相对注重宗旨、本质的实现。
2、从相对注重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到相对注重后天执政的合法性
过去,我们比较注重从历史必然性出发来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掌权的历史合法性,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论证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在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要日益增长且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仅仅满足于这种论证就不够了,还必须进一步从“后天作为”和“执政能力”即生成论的角度,来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合法性。这意味着,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有助于在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前有所作为,从而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只有有所作为,才会有执政地位,现在具有执政地位,就应该有所作为。这就突出了执政能力在执政内容、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中的核心地位。正因如此,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来带动党的各项建设。曾庆红同志也明确强调,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联接点,领导干部的培训和轮训应由过于注重学历需求转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这实际上是从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来论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现实合法性”的。概言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靠后天作为和执政能力来生成和确立的。
3、从相对注重身份名分到相对注重以实正名
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一定意义上具有注重身份名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热衷于争论工人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上的对立;而且把这两极对立看成是观察一切政党的思维方法。因此,往往把在资产阶级政党中存在、但实际上属于人类共同政治文明的成果当作“姓资”而加以排斥,结果影响了对人类共同政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在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否认工人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上的对立。然而,在当代,党要胜任历史方位转变后新的职能和使命,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由相对注重“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对立”的身份名分思维走向相对注重“内在实力”的功能思维。因而,中国共产党人既要注重自身建设的特殊性,也要遵循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即必须靠提高执政能力来巩固其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要在坚持意识形态和制度对立的前提下,注重合理吸收世界上一些政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政治文明成果。实际上,世界上有些政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也留下不少教训。从苏东共产党失去政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至今没有动摇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来看,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执政能力决定着执政者的生死存亡,谁解决了执政能力问题,谁就具有执政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谁忽视了执政能力建设,谁就会失去执政资格。因而,我们应在批判继承世界上一些政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从过去相对强调身份名分差别到现在相对注重执政能力建设,从排斥世界上一些政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政治文明成果走向注重吸收其政治文明成果,确实是一种历史进步。
4、从相对注重“做人”走向注重“做人和做事”的统一
以往,中国共产党人比较注重围绕着“做人”,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来进行党的建设,虽然没有忽视“做事”的一面:制度建设的实质主要是使中国共产党人变好、防止变坏;作风建设的实质主要是使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思想建设的实质主要就是加强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使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道德建设的实质主要是使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崇高的道德觉悟和情操;理论建设的实质主要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中国共产党人,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水平;队伍建设的实质主要是使中国共产党人的队伍保持生机与活力。这样做是必要的,也能培养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热情。但仅仅具有工作热情而没有工作能力是不够的,做事要靠能力。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都是全新的事业。要完成这些事业,就必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把工作热情与工作能力、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既要有工作热情,又要有工作能力,既要做人,也要做事。提出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实质,既是要进一步注重党的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做事”的内涵,又要把做人引到做事上来,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5、引导一些人注重人情关系、权力金钱走向注重素质能力
目前,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以下三种价值取向:“关系本位”。“官本位”,“金钱本位”,可以说,看重人情关系、权力金钱已成为某些党员干部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对党的形象危害极大,党内的许多腐败现象大都与崇拜这些价值观有一定关系。所以,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消除“关系本位”、“官本位”和“金钱本位”的价值观对党员干部的不良影响。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向我们日益逼近的知识经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本质上要求斩断狭隘的“人情关系”和“特权”对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缠绕,强调按照理性精神和能力原则来从事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将这种精神和原则升华到党的建设中来,就要引导中国共产党人由崇拜“关系本位”、“官本位”和“金钱本位”的价值观走向注重“能力本位”的价值观,靠能力和业绩获得权位,树立权力的权威,靠能力和贡献获取报酬。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克服党内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树立党的良好形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原因和意义之一。
6、从相对注重管束人到相对注重管束人和开发人的统一
以往我们注重党的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制、约束和规范:制度建设主要着眼于对党员干部的监控;作风建设主要着眼于对党员干部的行为的约束;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主要着眼于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引导和规范,着眼于他们的党性锻炼,目的是要求在思想和政治立场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领导保持认同。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党员干部也是一种资源,具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潜能。我们不仅要对其行为进行管控、规范和约束,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放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实质意图和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建设,就是着眼于解放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个性,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必将使党的事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7、从相对注重态度走向注重态度和效果统一
过去,我们多强调党员干部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态度重于能力。实际上,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一定意义上都是手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是其他各项建设的最终目的,党的其他各项建设最终都是为执政能力建设服务的,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到执政能力建设上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因而,应把态度与能力统一起来,应注重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效能,或赋予它们以能力的内涵,应把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作为检验党的其他各项建设成效和效果的一把尺度。而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是党的其他各项建设的联接点,其他各项建设最终都统一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来,因而,应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来带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因此,中央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各项建设的落脚点,又是党的各项建设的重点,还是党的各项建设的联接点。实质上是突出党的建设的效果,突出态度与效果的统一。
三、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量。具有一定素质的“主体人”和客观的“人的活动的现实展开”是影响人的能力发挥与实现的两个重要因素。与之相应,“人”(能力的主体承担者)和“人的行动的现实展开”(能力发挥和实现的手段),便构成能力建设的两个基本维度。换言之,能力建设,实质上就是对能力人的培育和对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前者是指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进一步转化为人才资源从而形成能力人和人力资本的能动过程,也就是把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转化和提升为一种现实的能力,这是一种“转换能力”,涉及到能力建设的过程与目标;后者指的是服务于能力建设过程和目标的条件体系的建设,实质是注重培育和提高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本身的能力,这是一种“开发能力”,涉及到能力建设的方式。总的来说,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加强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能力建设;推进制度创新。
1.加强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能力建设
这是一种着力于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能力建设的战略。它包括:一是树立能政理念。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不少执政和行政理念。其中主要有:善政、勤政、廉政、责政、信政、民政、宪政。根据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要求,还应确立能政的理念: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行政能力,做一个有能力的领导干部。二是发掘人的潜能。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解放人、开发人进而释放人的潜能的过程,现在中国人的许多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释放,因而还有一个进一步解放、开发和释放的问题。三是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把中国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最根本的方式与途径,就是培育人的创新能力。因此,培育民族的创新能力,就成为能力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四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它要求社会主要由权力配置、金钱配置资源走向主要凭能力贡献配置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要求人的能力与岗位达到合理的配置,按能配岗,按能配工,使人有位更有为,有用武之地。这有利于释放人的潜能,开发人力资源,发挥人的积极创造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五是树立现代思维方式。它要求确立注重后天作为、内在实力和面向做事的思维方式:它主张靠人的后天努力奋斗、素质提高、能力发挥和有所作为成就自己和确立自己;它注重功能,强调实效,注重内在实力;引导人们凭能力干事业、干成事业和干好事业。这些思维方式既有利于反封建,也为领导干部提供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视野,从而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六是凝聚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如果社会中的各种积极力量能得到有效的凝聚,就会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否则,就会一盘散沙,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不利于集聚力量,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因而影响着我国的发展。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尊重每个人的正当利益、能力差异和创造个性;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求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合理需求,凝聚不同社会阶层的积极力量。从而使这些因素和力量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三个代表”是力量之源,这种“源”就是来自于以上三种“要求”。
2.推进制度创新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根本上还要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入手。一是干部人事制度创新:确立一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向广度和深度的推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明显,就日趋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只要是工作符合“三个有利于”并具有创新能力的能人和有个性的人,就是对我国发展有用、有价值的人,就应该不拘一格大胆地选用。这样做,本质上是选贤任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在中国,选贤任能是一场革命。因为尽管我们在用人原则上强调德才兼备加政绩,但在实际具体操作时,有些地方却往往重人情关系、资力年资、主观好恶和感觉印象,甚至存在跑官、卖官和买官的现象。这种用人制度往往排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创造个性的能人,不利于我国发展,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这就是要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干部人事制度,即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建立一种能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确保那些凭能力做好工作、而且有业绩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拓宽选人视野;相对注重群众公论;凭能力业绩选人;赛马式选人。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为人的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素质全面提高提供一种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和规则,既鼓励人大胆创新,又要求人遵守规则,使人们认识到在这样的竞争和规则中,自己的努力奋斗、能力发挥和素质提高能在晋升提拔重用上得到公正的回报。二是干部培训制度创新:注重素质与能力的统一。干部培训应由注重思想、党性到注重思想党性、素质和能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