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落后地区开发途径略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落后论文,途径论文,外国论文,地区论文,略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各国为使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纷纷仿效美国等发达国家制定扶植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开发落后地区。其具体措施与途径,可供我国西部大开发参考。
一、美国西部开发中的政府干预和制度创新
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主要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60-1890年之间。这一时期的西部开发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第二个时期是从1930年罗斯福新政后。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规、成立专门机构,加大对西部的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军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极大地改变西部的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趋于平衡。美国在历史上开发西部,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垦。19世纪政府为鼓励向西部迁移,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陆续出台了《宅地法》(1862年)、《鼓励西部植树法》(1873年)、《沙漠土地法》(1877年)等法律。只要在西部地区种草植树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规模或一定时间,即可低价或免费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
(2)建立专门机构和配套法规保障政策实施。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负责落后地区的开发工作,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令,确定了开发落后地区所应遵循的基本战略。这些战略主要包括:一是综合战略,即通过广泛的财政、货币政策等综合措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高的增长率;二是减缓痛苦战略,即通过失业津贴、医疗保健方案、公共援助等长期和短期援助,改变落后地区的困境;三是根治战略,即通过地区开发计划、职业训练和教育,促进落后地区自我发展。
(3)利用军事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发展。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西部倾注财力,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军事订货合同。二战前夕,美国政府在确定军事工厂与基地时就优先考虑将其设在西部地区。二战期间,军事工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该地区发展。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期间,国防开支剧增,成为联邦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从而导致大量国防开支源源注入西部地区,大大加速了它们的经济增长。
(4)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美国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非常适合宇航、原子能、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二战以后,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国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契机,迅速发展了宇航、原子能、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美国几个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如加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区”、佛罗里达的“硅滩”、亚特兰大的计算机工业等都位于西部和南部。根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局的统计,1972-1977年间高技术工业就业人数净增最多的10个都市地区有8个位于西部,只有2个位于东北部的马萨诸塞。
剖析美国西部拓展史,便可发现,在美国每个人都是创业家,至少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权试一试。在西部开发过程中,通过擅自占地或长期赊购的方式,每个家庭都可以得到一份宅地。西部的辽阔土地变成农业创业者的乐园,随着人们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这种“为自己经营”的梦想和理念也在逐步发展。在许多美国人家里,仍然常能听到挨户兜售商品的小贩后来成为商贾巨子的故事。正是这种“为自己经营”的梦想诞生了小企业和小企业制度。美国的技术革新有55%源于中小企业。事实也的确如此,美国电脑工业中的许多发明家,包括那些在加利福尼亚州“硅谷”成功创办一家又一家公司的人,就是当年在车库里笨手笨脚地组装机器起家的。如今,小企业已成为美国企业学的一个重要章节。在中小企业称强“半边天”的今天,人们时常会想到那些小企业的先锋——美国西部的拓荒者。
二、印度东北部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战略定位
印度政府在近年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十分注意东西部发展的平衡和优势互补,对相对落后的东北部开发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府,使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国外资金迅速向东北部集聚,加速了东北部的开发步伐。21世纪来临时,印度政府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开发力度。
在新近提交议会审议的2000-2001财政年度预算中,印度政府提出要向东北地区各邦注入约23.72亿美元的资金,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举措标志着近年来颇受政府重视的东北边疆地区开发问题又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印度经济总体上呈现出西南到东北富裕和发达程度递减的态势,而东北部各邦长期以来在印度贫困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并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印度政府为加速东北边疆地区的开发制订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新工业政策、加快资金流动等等。在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印度政府将重点放在公路、铁路、机场、能源和电信设施的建设上,其中有利于加强内部联系和经贸往来的跨邦通讯和交通设施更被视为重中之重。此外,在鼓励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同时,政府也注意采取措施保护那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使该国东北部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入了良性循环,一些地区的现代企业成为新经济的生长点和辐射源。
三、巴西中西部开发中的复兴计划和城市群落
巴西是南美洲的后发达地区。这些年在积极推进中西部开发的复兴计划方面积极借鉴美国当年的西部开发政策与做法,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和城市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公布的材料表明,巴西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占巴西全国面积的64%,人口占全国的13.8%,但是其经济在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9.7%。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巴西地区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贫富差距拉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巴西政府首先在落后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兴建大中城市,通过城市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水平。1960年,巴西政府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斥巨资在中部高原上建造了一座现代化城市。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建立,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在北部地区,巴西政府设置了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从而使马瑙斯成为巴西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带动了整个亚马逊地区的开发,并对巴西全国的经济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带动和辐射效应。
通过学习美国的西部开发经验,巴西政府认识到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开发落后地区的重要环节。为此,巴西政府近年来投资7亿美元成立了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于1996年启动了“远距离教学计划”,通过卫星电视向偏远地区播放教学节目,使落后地区的文盲率大大降低,为中西部开发提供了所需的开发者和创业者队伍。
四、埃及西部开发中的治沙造田和再造河谷
为了加大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埃及政府1997年开工了声势浩大的图什卡工程,图什卡工程又名新河谷工程。根据规划,埃及政府决心用20年的时间,投资3050亿埃镑(约合900亿美元),通过长达850公里的水渠将清澈的尼罗河水引入西南部沙漠腹地,将茫茫沙海变成瓜果飘香、可与尼罗河谷相媲美的新河谷。
图什卡工程包括在纳赛尔湖附近的图什卡湾建一座日抽水量达2500万立方米的巨型扬水站,修建长850公里的主渠道和9条分渠构成的灌溉网。通过灌溉渠将西部沙漠中的可耕地和6个主要绿洲连为一体,构成新河谷及新三角洲。整个工程完工后,开发面积将达26万平方公里,46%的西部沙漠土地将得到开发利用,其中,耕地面积达到1890多万亩。在这个大开发区内除兴建农业区外,还将建立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生活区、旅游区,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以吸引人们迁往新河谷,减轻老河谷地区承受的压力。
埃及政府为推动西部开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和国内投资。如在图什卡地区进行生产的国内外公司企业,可享受20年的免税待遇;这些公司所需的设备、原料免征关税;凡参与图什卡水渠工程建设的公司、企业享有以优惠价格购买已开发土地的权利;在图什卡地区进行投资的埃及公司可从国家银行得到优惠贷款。到目前为止,世界银行、阿布扎比基金会已同意为该工程提供9亿多美元的贷款。沙特阿拉伯的农业发展公司承建了图什卡1号支渠工程,挪威、英国和日本等国承担了造价达4.4亿美元的扬水站建设工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的发展基金会也都表示将进一步向图什卡提供资金。
五、泰国东北部开发中的国际合作和沙地粮田
泰国为了加快改变其东北部的落后面貌,在积极调动本国人民开发积极性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植政策,吸引外国政府和跨国财团的投资与合作。20世纪90年代,法国发展研究所与泰国同行合作,利用开槽技术改良沙地,使部分沙地作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多沙干旱地区及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种植提供了宝贵经验。此项实验是在泰国东北部的大片沙地上进行的。那里的沙地中不但缺少有机物、磷、氮等多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而且在沙层下面,还有一层坚实的土壤,使植物的根无法深入。
法国和泰国两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开槽技术,在土壤硬层处每间隔40厘米便开出一条10厘米宽的深槽,然后再向这些深槽中埋入经过处理的松土。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使沙地能够承受雨水的压力,不会因硬层被挖掘而出现坍塌;另一方面可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伸展,吸收土壤深处的矿物质营养,保证植物的生长发育。
法国发展研究所表示,他们利用这种方法在泰国试种了几种农作物,其中玉米等3种作物的沙地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法国科研人员强调说,虽然这项技术只适用部分沙地,但实验证明,通过改良沙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是切实可行的。这项提高沙地粮食产量的先进技术的发扬光大,不但可以促进泰国东北部改变落后面貌,还可为人类改造沙地、造福社会贡献力量。
六、以色列中南部开发中的治沙奇迹和生态农业
正像以色列人自己所承认的那样,他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一个旱灾频频而且极端缺水的国家,工业化了的农业却在不断发展,一些沙漠地带已变成了大量出口的农业生产区。他们的成绩如此显著,乃至昔日的很多大面积沙漠今天已变成了柑桔、葡萄、橄榄、西瓜和各种蔬菜的种植园。
通往首都的公路俩侧,你很难看到沙漠里那种典型的咖啡色,因为,延伸到地平线的是片片绿洲和金黄色的麦田。重要的是,用来浇灌这一片片土地的都是经过处理和净化的污水,而不是自来水。以色列的做法是,在国家中部开始安装排污管道,将污水引向南部沙漠。沿途建立各种形式的污水处理厂,将水净化至可以用于灌溉的程度。同时,在沙漠地带修建大型水库,目的有两个:一是在雨季蓄水,二是储存经过处理的污水,将其保存到最需要的旱季。在一些特殊的地带,当土质过松时,在这些水库里还要铺设特殊的塑料层,以防蓄水渗至地下水层。
以色列的这种做法的整体考虑在于,方案是在全国实施的,而不仅仅是在沙漠地带。这在防止污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还可以把污水变成可用水。以色列农业基金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它所采取的行动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预算。该组织在把自己的政策与政府当局的政策相协调的基础上,完全独立地采取行动。以色列的经验对我国西部开发中创建这种形式的组织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