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唐晓蕊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0

摘要: 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推动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对策,进而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经济法;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要与法学专业区分

与普通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不同,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首先要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理念,在经济实务工作中增强守法、用法意识。在课程内容上,应适当降低法律理论深度。教学目标紧紧围绕高校学生“应用”、“实务”等要求。使学生“懂”法、“用”法,而不是“精于”法、“研究”法。

(1)PM2.5检测 PM2.5检测使用DSL-03激光数字式PM2.5传感器,内置激光器和光电接收组件,运用光的散射原理,激光在颗粒物上产生散射光,由光电接收器件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特定算法计算出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PM0.3~PM2.5粒子个数、PM2.5~PM10粒子个数。通过检测可判断该区域是否适合出行活动以及发出相应预警。该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巧、安装方便、检测速度快、检测数值稳定准确、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1.3.1 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试卷题型为选择题及病例分析题,各占50%,选择题参考执业医师考试以理解应用题型为主,对总成绩及病例分析题成绩进行分析。

(二)教学内容把握综合性原则

经济法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具有较强综合性,在教学中应重视内容的融汇贯通,打破传统理论及认知界限,实现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高效融合。其课程内容侧重应用于微观经济领域活动,更注重实用性。经济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所学经管专业以及所面向的行业区域,淡化并打破部门法界限划分,选取合适的经济法教学内容,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定位是区域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理论与专业课程难以实现高效融合

实际教学中,多数应用型本科院经管类专业选用的教材专业性较强,包含的理论性知识多,但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掌握理论知识的真正内涵,无法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容易因面面俱到而造成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只是知识点堆砌,造成学生忽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心态上没有将经济法当作非专业课对待,这不利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二,在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参与度不够持久与均衡,对于合同法、公司法等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讨论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对于趣味性不强且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少的票据法、金融法、专利法等教学内容,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参与讨论积极性与热情大为减弱。

(二)学生的课程认知结构缺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学生进入高校前,对于经济法没有建立相应的概念,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未能搭建起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从主观认知方面分析,学生本身对经济法就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将经济法作为需要考试的一门科目,没有对经济法的内容建立主动学习意识,学生普遍以应付期末考试作为学习目的,专业技能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背离了应用型本科对学生的培养初衷。

(三)教师的教学内容专业缺失

第一,学生课前储备知识不够,案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法学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很强,学习经济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会计学和管理学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经济法。部分学生因专业基础薄弱,在案例分析时常常把握不住要点,不知从何入手,课堂讨论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案例法在教学运用过程中有待完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对应的教学项目,但是教师却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对于经济法的不同需求,运用的教材、案例没有专业针对性,导致整体教学效果的下降。例如,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集中针对市场规划项目分析,详细介绍经济法中相应的约束条款,围绕如何利用经济法更好的规范市场行为。若是教师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没有建立有效的知识迁移机制,就会导致学生的整体知识框架与专业方向脱节,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负荷测试以某地区电网2010年~2012年历史用电量数据为预测对象,训练样本采用2010年~2012年1月的用电量数据,将2012年2月到2012年4月份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即对2012年2月到2012年4月的用电量进行预测。其中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包括:前一天48个采样点(每0.5 h的平均负荷数据),前一天的平均温度,前一天负荷峰值,前一天负荷谷值,前一天平均值,预测日平均温度。预测算法一次性预测第2天的48点数据。

第三,部分授课教师受长期传统讲授法的影响,较少采用学生讨论式、参与式、启示式教学方式,将灵活多样化的案例教学变成了教师单一的举例,师生互动式的案例分析变成了教师独角戏式的个人讲授。在这种方式下,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更无法实现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力目标。

由图7响应曲面直观地得到输入参数的响应,输入参数与输出参数呈现非线性关系,其所得优化结果见表2,综合考虑变形量及叶片质量,对比0.4 mm和0.6 mm下的输出参数及质量,当叶片厚度达到0.5 mm时,其叶片质量减轻,且叶片优化结构后的最大应力为9.81 MPa,其安全性数为20,其叶片结构质量由初始18.46 kg降低至12.09 kg,质量减少34.5%。

三、教学改革建议

(一)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突出课程重点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建设需突出专业特色,实施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设计,将本专业与法学实施交叉融合,选取与专业特色具有密切关联性的学科内容。同时,要打破学科壁垒,增加专业内容交流互动与融合渗透,构建动态的更具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推动解决了学科间的诸多交叉问题。

在经济法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因专业而异,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要有所侧重。以会计专业为例,经济法是会计职称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教学内容需要覆盖到位,更要与专业结合精讲,与会计类专业密切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进行必要的渗透,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则更为突出和迫切。

(二)注重引导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讲授和学生思考的并重式发展。引导和挖掘学生学习潜力,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环节用心设计,从而建立学习内化框架和达成高效的学习目标。第二,教师要将实践课程融合在理论知识内,促进学生积极的运行相应的学习框架,对自身的学习行为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保证整体学习行为能得到有效的分析和落实,促进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提高案例法教学的质量

第一,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懂经济类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因此,经济法教师需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厚度积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素质。

第二,教师选择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够开展成功的第一步。在案例选择上尽量选择与经管类当下热点有关联的案例,尽可能图文并茂或者以小视频的形式展示,增强案例的吸引力,引发学生对案例事件学习兴趣。简洁生动的案例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案例的发展情景中去,不但能够有效的吸收知识而且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第三,课堂讨论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对案例的介绍应是对实际情况、法律现象的客观描述,不要把形成评论性或分析性的结论一开始就交代给学生。案例的亮点可以以思考题的方式提出,让学生代入式的思考、分析、解决,也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通过渐进式的引导,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深入思考来发现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评价时既要完成对案例覆盖的教学内容总结,也要根据课堂讨论情况进行知识拓展,这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廉清.翻转课堂模式下经济法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6).

[2]倪淑慧.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浅析——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7,(3).

中图分类号: G642;D912.2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734(2019)04-0128-02

作者简介: 唐晓蕊(1983~),女,福建福州人,硕士,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税收。

收稿日期: 2019-04-28

标签:;  ;  ;  ;  ;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