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实现七个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课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的曙光已经闪现,写好素质教育这篇大文章,既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又是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精神,思品课要落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必须实现七个转变。
一、从封闭性教学转变到实施开放性教学
囿于小课堂一隅,是思想品德教育长期的一个缺陷。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思品课教学应从封闭性转变到实施开放性教学,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声息相通。
首先,要注意汲取和运用两个文明建设的鲜活成果为课堂教学“充电”。例如将全国劳动模范水电工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孔繁森、吴天祥以及乐于奉献,给人民带来春天般温暖的李素丽的先进事迹引入课堂。学生一旦触及这些人的高尚思想,美好情怀,受其感染鞭策,就能净化心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其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有关工厂企业、街道村镇、部队军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感受中国人民向新世纪奋进的辉煌业绩,体验祖国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无疑会激励学生的志向,提高他们的觉悟。
二、从把学生当作思想道德教育受体的教学观转变为树立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教学观
思想品德教育绝非老师说,学生听;老师授,学生受所能奏效的。无论是接纳政治常识,提高道德认识,升华思想;还是情感的陶冶、升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学生发挥道德主体性的参与是不能实现的。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据此,思品课教学要确立重在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的观点。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昂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善于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追求,让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充分焕发出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己思考,自己体验,自己选择,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能够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的成功。
三、从对教学内容的顾此失彼或重此薄彼转变到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树立运筹教学内容的整体观
思品课开设以来,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还不够成熟,有时重视这个方面,有时又强化另一方面。如开课初期,教学内容有成人化痕迹。最近几年虽重视了养成教育,强化了基础性教学内容,但对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教育内容却又有所忽视。
思品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21世纪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又要与中小学德育目标相一致;即要显现德育大系列中的阶段性特点,又要与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水准相符合。它的教育内容理应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三个方面。在政治和思想教育方面,要高扬“五爱”旗帜,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浸润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觉悟,要进行理想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要了解有关国情常识,把爱家乡、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具有正义感,对见义勇为的人十分崇敬。对于上述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要整体把握,任何偏执一个方面而忽视或淡化其他方面,都不利于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四、从线性的道德教育方式转变为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交融,道德认知因素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因素相协同的多维教学方式
回顾过去的思品课教学,有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三段程式演绎,有的靠呈述相关故事或事例从中归纳观点。这种线性的道德教育,既不注意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交融,又忽视了情感的中介和动力作用,弱化了意志对品德形成的影响,致使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磁性和实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思品课必须摒弃线性的纯逻辑性的教学方式,要让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交融,道德认知因素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因素相协同。因为学生思想道德观点的建构,一般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直观为中介,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只有经过情感的过滤,思想道德认识才能在学生心灵中生根。这就表明,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符合。此外,我们还要看到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偏差,往往与心理障碍混杂相揉,这就决定了要让学生明确既定问题的思想道德意义,须得用心理健康知识滋润和慰藉学生的心灵,做到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品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从教学中知与行脱节转变为知与行相统一
“思品课只管思想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由其它德育渠道解决”。这是一种偏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为习惯”。如果知与行脱节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落,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呢?因此,思品课教师一定要坚持知行统一的教学观,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他们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积以时日,反复强化,点点滴滴积累道德经验,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把课内导行和组织课外行为践履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建和“手拉手”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举止。
六、从只重视教学语言设计转变到言教和身教并重
教师注重教学语言设计是对的,但是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言与行不符,就会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信度。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自身人格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推动学生追求高尚美德的力量,是教师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思品课教师是思想文化教育队伍中的一员,应按照《决议》27条中提出的“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锤炼自己,这样才能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以共同理想引导学生,以高尚情操塑造学生,以优秀人品鼓舞学生。
七、从疏于管理转变到对思品课教学的规范管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思品课教学的“管理”,只停留在是否设课,是否开足课时上,关于拟定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等等,则很少过问。这是对思品课的重要地位和功能认识不足而在管理上出现的疏漏。
诚然,思品课的课时不多,但它却是一块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对这门学科一定要从粗放型管理转变到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上来。
首先,注意计划导向,每学期拟定教学计划,要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运筹;其次,要借助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协同力量,加强对思品课教学过程的管理,具体考核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再次,活跃教研活动,开展专题研究,实施“奖优帮差”对策,以提高教师群体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最后,要建构思品课课程评估标准,使评估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以上七个转变是深化思品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对于七个转变,思品课教师要旗帜鲜明,走到前列。要在《决议》精神的指引下,借助思品课教学,热心播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种子,悉心开发学生的潜能,精心地加以培育,在育人工程中奏响扣人心弦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