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汉寿县龙潭桥镇月明谭中学 415900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艺术呢?下面,我以语文课堂为例对提问内容的设计艺术来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在课文重点处提问
所谓教学重点,各有不同的说法,有人从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如课文中的知识点、能力点;有人从文章内容确定重点,如课文的中心;有人从文章结构确定重点,如重点段、句、词等。在进行提问设计时,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正确选择教学重点。
二、在课文难点处提问
课堂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提问就会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刺激学生思维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又会使课堂陷入停顿状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者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难易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如在《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中,作者在文末义正辞严地指出:“嘲弄历史者必将为历史所嘲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读时,学生似懂非懂,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难点进行提问:你怎理解“嘲弄历史者必将为历史所嘲弄”?作者在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能证明“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很多,作者在选取证据时,巧以日本人为主,有日本上官自供和他们自我欣赏而留下的张张惨不忍睹的照片;有许多日本正直的历史学家的承认;有当年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指挥官的供词,这是铁的事实!而日本的右翼分子却说这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这是在否定历史、嘲弄历史。而这些人任意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成为历史上不光彩的人,必将遭到后人的嘲笑、唾骂,而成为千古罪人。通过对疑点进行以上的讨论分析,学生就轻松地完成了对本文的自学,同时也理解了文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作者在文中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地指出了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谎言掩盖不住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可见,抓住难点,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抓住难点设置问题的“矛”,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在学生疑点处提问
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愚公移山》一文的主旨是体现“愚公精神”,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愚公究竟笨不笨?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四、在误点处进行提问
所谓误点,是指学生容易错误理解的地方。这些地方教师应特别注意,适当安排提问,使学生弄明白。
如《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一句,有些学生容易从字面理解“才”为“刚刚”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全句理解“极”与“才”有什么联系?这样学生就理解“才”是仅仅的意思。
又如《一厘米》中,第一部分讲述了平时“陶影”是个爱占小便宜、节俭的女人,而“陶影在寺庙门口最终没有给儿子买票”,会让学生产生误解——“陶影”小气,舍不得花钱。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如果买了票会怎样?
仔细阅读课文,学生不难发现:如果买了票,虽然“小也”可以进寺庙参观,但会给他心里留下一个阴影,她在儿子面前将永远抬不起头,将从此不能成为她所希望的“完美的无可挑剔的母亲”,她又将怎样教导她的儿子成为温文尔雅、有修养的人呢?这是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试想,当她决定不为儿子买门票时她的心该有多痛啊?她举起的手该有多重啊?这样,抓住误点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就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平凡的“陶影”的“良苦用心”,她是一位“完美的”、伟大的母亲。
五、在空白点处进行提问
所谓空白点,是指教材故意留出来的课文内容方面的空白,这些地方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开动脑筋进行填空。
又如《清兵卫与葫芦》的最后一段:“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小说的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清兵卫失去心爱的葫芦后是怎样喜欢上绘画的?清兵卫对绘画痴迷到了怎样的程度?他的老师、爸爸又是怎样对待他的绘画爱好的?他的这一爱好的命运又如何?
这样的提问设计,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在浓厚的兴趣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完成对《清兵卫与葫芦》的续写。
总之,精心设计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进一步登上知识的高峰。
论文作者:吴美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学生论文; 清兵论文; 愚公论文; 这是论文; 日本论文; 课文论文; 重点论文; 《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