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启示--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_研究生论文

美国iSchool图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特点与启示——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利诺伊论文,情报学论文,为例论文,美国论文,香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图书情报学院具有课程开设历史悠久、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紧随时代变化等特点,正在朝着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图书情报学的核心课程[1]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信息获取、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政策等。Liu[2]利用网络调查法比较了欧美高校“数字图书馆”课程的异同点,结果表明经过实践经验训练的学生就业前景更为广阔。Singh等[3]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高校图书情报学院IT类课程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对未开设IT竞争力与技能的课程提出建议。图书情报学院[4]通过开设与可持续性内容相关的课程,如信息获取与用户多样化、社群信息学、数字内容管理等,与图书馆共同参与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英美课程[5]非常注重沟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数量大、选修课比例高,课程内容精深,课程设计体现鲜明的职业化导向。

      美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引起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与热切关注,主要采用网络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调研课程设置现状、总结比较其特点、提出建议启示等。有的侧重图书情报学所有课程体系[6-11],选择不同数量的样本体系进行分类比较,总结其特点及启示。如司莉等[12]总结了美国前10位iSchool联盟学校课程设置特点,并提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建议;也有的只针对图书情报领域某一门具体课程,如信息检索[13]、美国执法情报分析职业[14]、信息素质教育[15]等课程。综上可知,大部分学者主要采用网络调查等间接方法,只有少数学者[16]结合访学的亲身体验,采用综合考察的直接方法总结课程设置特点。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简称UIUC)是美国大学的“公立常春藤”,也是“美国公立大学三巨头”之一,其图书情报研究生院(简称GSLIS)在图书情报领域名列前茅,在最近几年的U.S.News & World Report排名中一直稳居首位,是iSchool中的重要成员。GSLIS的课程体系因开设数量大、调整变化快、内容更新及时、授课方法新颖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在此访学一年,全程参与了多门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结合网络调查、亲身体验、实地考察、访谈交流等方法,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视角,对GSLIS的课程结构和《信息组织与获取》课程的授课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对我国研究生课程改革有价值的认识与启示。

      1 UIUC图书情报研究生院(GSLIS)近5年课程设置概况

      GSLIS所有课程依托Moodle课程系统,该系统具有资料查阅、群组讨论、互动交流、视频交互等特点。近5年课程设置呈现数量大、动态调整快等特点。表1为2011~2015年GSLIS各学期课程开设数量(同一门课程名称、开设教师不同或者课程内容不同,即不同课程编号视为不同课程)。由表可知,春、秋季开设的课程数量相当,约是夏季的一倍,每个学年课程数量的总数基本稳定。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课程处于不断的调整与动态变化之中,每学年有20余门课程在增加或删减。各学年与上学年相比,课程变化情况如下:2012年比2011年新增了Information Networks(信息网络)、Oral History:Theory & Practice(口述史:理论与实践)、Special Library Administration(专门图书馆管理)等课程;同时删减了China and World Communications(中国与世界通信)、E-Government(电子政府)、Digital Libraries:Research and Practice(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等。2013年比2012年新增了Use and Users of Information(信息利用与信息用户)、Social Media & Global Change(社会媒体与全球变化)、Sociotechnical Data Analytics(社会技术数据分析)等课程;同时删减了Public Library History:Ideology,Sociology,and Economy(公共图书馆史:意识形态、社会学和经济)、Rare Book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珍本图书与特藏)、Human-Centered Information Retrieval(人本信息检索)等课程。2014年比2013年新增了Community Informatics(社群信息学)、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Censorship(知识自由与审查制度)、Thesaurus Construction(叙词构建)等课程;同时删减了African American Bibliography(非裔美国人目录学)、Local,Regional and Global Intersections in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图书情报学的本地、区域与全球融合)、Strateg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战略信息管理)等课程。2015年比2014年新增了Writing Technologies(写作技巧)、Information Ethics(信息伦理)、Naming and Power(名称与力量)等课程;同时删减了Digital Media Ethics(数字媒体伦理)、Information History(信息史)、Folklore: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民间艺术:文化与交流)等课程。从以上课程变化可知,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新增课程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密切相关,如2012年的“信息网络”、2013年的“社会技术数据分析”、2014年的“社群信息学”、2015年的“信息伦理”;而删减的课程通常与图书馆有关,如2011年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2012年的“公共图书馆史”、2013年的“非裔美国人目录学”和2014年的“民间艺术”。

      

      2 UIUC图书情报研究生院(GSLIS)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

      UIUC图书情报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完成40个学分的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门核心课程是《信息组织与获取》和《图书馆、信息与社会》。大量的选修课程便于学生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灵活选择和安排。此外,还有校内其他专业8个学分的选修课程,或者ALA认可的8个学分的LIS课程,或者其他认证机构的4个学分的课程。春季和秋季学期最多12学分,夏季学期上半段4学分,下半段8学分。研究生最少两年,最多五年;上课方式既可以选择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也可以混选。

      学院为各个研究方向提供不同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和兴趣增列其他选修课程。GSLIS硕士包括学位项目和证书项目,其中学位项目下设6个研究方向:Community Informatics(社群信息学)、Data Curation(数据管护)、Socio-technical Data Analytics(社会-技术数据分析)、K-12 school Librarianship(K-12学校图书馆事业)、Special Collections(特藏)、Youth Services(青少年服务)。本文以前3个研究方向的课程为例进行介绍。

      (1)社群信息学方向课程设置

      社群信息学关注社群和信息学的交叉领域。不仅要掌握社群是如何获取、创建、组织和共享信息,还要了解社群之间信息交换的类型和性质,需要利用社会学、计算机科学、批判理论、妇女研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研究等学科的理论来解决社群内个人、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问题。通过与边缘化社群合作提供威胁社会最严重问题(如贫穷、健康、暴力、粮食安全等)的解决方案。学生与社群成员、教师和其他同学合作建立创新社群技术中心和网络、开发软件和提供图书馆服务。课程注重社群信息学、社会企业家和社群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社群信息学方向课程设置,除了要求的2门核心课程外,需要从优先选修课(3门)和一般选修课(14门)各选2门课程,完成这些选修课后才能选择校内外其他选修课。3门优先选修课是《社区参与》、《社群信息学》、《图书情报学的社会科学研究》;14门一般选修课是《网络系统简介》、《数字鸿沟:政策、研究和社群赋权》、《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媒体和全球变化》、《社群信息工作室》、《青少年服务社群参与》、《学校与社群中的儿童服务》、《公民创业和公共机构》、《社群信息系统》、《图书情报学的本地、地区和全球交融》、《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和潜在经验》、《职业信息的社会正义》、《战略信息管理》。

      (2)数据管护方向课程设置

      数据管护是对数据主动、持续的管理。本研究方向专注于数据收集、表示与管理、数字保存和归档、数据标准与政策,为学生从事学术工作以及政府、公共和工业数据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推荐学生参与实习,掌握实践经验,学校与田纳西大学以及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共同创建了数据管护教育研究中心项目(DCERC),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的真实环境。学生就业方向广泛,包括博物馆、数据中心、图书馆、机构库、档案馆和私营企业。除了2门核心课程和3门专业必修课程,需要选择2门推荐选修课。3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元数据理论与实践》、《数字保存》、《数据管护基础》;7门推荐选修课是《图书情报学信息处理基础》、《系统分析与管理》、《数据库简介》、《数字图书馆》、《信息建模》、《本体开发》、《信息资源组织与表示》。

      (3)社会—技术数据分析方向课程设置

      社会—技术数据分析融合了数据分析的技术(数据库、社交网络、数据挖掘和文本挖掘)方面和社会(经济、伦理、政策和政治)方面。该专业为学生成为数据管理和分析专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从最初的数据创建、传播、分析、使用到再利用的信息生命周期全过程。除了2门核心课程和3门必修课程外,至少各需要1门技术类课程、1门分析类课程和1门实践类课程。3门必修课程是《图书情报学信息处理基础》、《基于证据的发现》、《社会-技术数据分析基础》;5门技术类课程是《数据库简介》、《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接口》、《快速原型》、《社会可视化》。4门分析类课程是《据挖掘应用》、《网络分析》、《信息计量学》、《文本挖掘》;2门实践类课程是《社会—技术数据分析项目实践》、《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此外还有2门推荐选修课和11门相关选修课。

      3 GSLIS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以核心课程《信息组织与获取》为例

      《信息组织与获取》(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Access)是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近10年间共开设了76次。从开设学期看,主要开在秋季,其次是夏季,春季最少。从开设方式看,主要以课堂教学(47次)为主,其次是网络教学(29次)。总共有12位教师承担过本课,开课数量前两位的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的Linda Smith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Kathryn La Barre。

      同一位教师的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开设年份,课程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动态调整之中。由表2可知该课程的内容变化情况,主要特点有:一是课程的核心体系保持不变,如信息需求/信息搜寻、信息检索、收藏、元数据、主题语言与分析、数据库设计、课堂汇报等;二是2014年的课程较其他年份变化较大,新增了命名和权力、文化遗产的获取、合作资源开发等;三是2013年课程首次引入两次实验课,2015年的实验课比例则增至一半,理论课与实验课交叉进行;四是部分课次邀请其他教师进行授课,如2013年秋季的“实验:工具与资源”和2015年春季的“实验:图书馆员技巧与工具”与“实验:文件分布系统”都会邀请派驻学院的学科馆员和学院的IT部门职员来承担。

      与前几年的课程内容相比,2015春季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更加系统、课程设计更加合理、授课方法更加丰富。第一次课播放电影The Man Who Wanted to Classify the World介绍UDC(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编制过程,引人入胜;最后一次课让学生以Poster的形式汇报成果,回味无穷。本课程较好的诠释了“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循环教学理念。

      

      3.1 课前阅读

      适量、丰富的阅读不仅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对象,而且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与思考能力。理论课共有8次,其中前7次安排阅读,最后一次讨论学科的未来以及工作面试技巧。阅读材料的数量2~8篇不等,但是阅读总量基本一致。阅读方式分为必读和选读,必读为课堂讨论提供基本保障,选读为学生自由选择提供更大空间。阅读材料的文献类型包含期刊论文、图书章节、网络资源和会议论文,主要以期刊论文为主,其次是图书章节,网络资源只在第1次课有,主要是关于研究生如何阅读、《国际十进分类法》研发人Paul Otlet及Mundaneum博物馆介绍等;会议论文只在第5次课有,是2014年HTML5和XML系列研讨会上有关“超文本系统未来发展”的主题。实验课的阅读材料主要是实验方法、实验工具的使用指南,如第1次课的“研究方法”、第2次课的“HTML和Linux文件管理”、第3次课的“Pandoc用户指南”、第4次课的“Zotero使用指南”、第5次课的“资源描述框架概要”(RDF Primer)、第6次课的“简单知识组织系统”(SKOS Primer)、第7次课的“维基百科”(Wikipedia)。

      3.2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主要对象是课前阅读的材料。自由讨论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所有课时,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自由讨论,无拘无束。自由讨论的时间可长可短,话题可深可浅,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交流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在友好的讨论中,或在激烈的争辩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或感悟。除了常用的自由讨论法之外,还有两种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和课堂练习法。

      小组讨论法主要包括讨论前准备、讨论过程和讨论后总结三个过程。讨论前准备是该方法的前提,需要学生对讨论的主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讨论过程是该方法的核心,通常分为基本讨论和深入讨论两个阶段,该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导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基本功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考能力、辩论能力和总结能力;讨论后总结是该方法的升华,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或肯定或否定,或引出新的话题,承前启后。以“信息需求或信息检索行为”的小组讨论为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论文的大概框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提高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分为讨论前准备、讨论过程和讨论后总结三个阶段,其中讨论过程相对时间较长,主要分为按兴趣分组、基本讨论、深入讨论和总结汇报4个步骤。

      课堂练习法与小组讨论法的主要区别是非常注重练习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对给定的一本书进行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LCSH)的主题标引”的课堂练习为例,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主题分类、相关性与主题分析的基本技能。共有分组、练习和汇报3个阶段,在汇报阶段中,学生先汇报结果,然后教师对其进行点评与总结。

      3.3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对课前阅读和课堂讨论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是一个让学生施展才华的体验式巩固与提高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置应做到数量适中、时间合适、难度合理,表3为该课程4个作业的比较。由表可知,4个作业的内容、要求、形式各不相同,富于变化,与课前阅读和课堂讨论一脉相承,又力求创新。由简单到复杂,与课堂内容遥相呼应,特别是最后1个作业,做到对整个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综合检验以及对文献检索、文献评价、主题分析等内容的全面运用,不但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考察学生的阅读、写作、动手、演讲等综合能力。

      4 GSLIS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特点及启示

      iSchool项目[17]是由北美19所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学院于2004年创建,致力于以信息、人和技术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和实践。iSchool教育不仅包括学位教育,而且包括继续教育、认证教育、远程教育等非学位教育。iSchool的学位教育[18]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育层次的多样化,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二是专业设置向情报学和技术领域倾斜;三是学科结构向相关领域扩展。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既有共性也有异性,多样化与个性化是iSchool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雪城大学[19]的课程体系特点之一是以新的信息职业为导向,之二是与JP摩根大通合作共同建立课程体系。密歇根大学[20]课程设置有很强的模块性和专业方向性,注重管理学和研究方法类课程的开设,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与实践性等特点。北卡莱罗纳大学[21]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连贯性、关注iSchool研究动态、形式创新和学科差异化等特点。UIUC[22]的课程设置呈现数量大、动态调整快等特点。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引起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课前阅读、教学方法、课后评价方面形成了一些特色,对我国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带来有益的启示。

      4.1 依据社会需求设置大量课程,课程调整常态化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和重要前提。GSLIS课程开设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跨学科特征明显,涵盖了计算机类、管理类、图书馆类、信息资源与服务类、信息理论与应用类、信息检索与素养类、信息组织与管理类、档案类等;二是课程调整速度快、体现动态化和常态化,每年都有20门左右的课程处于动态调整中,增加的课程与新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删减的课程以传统的图书馆学类课程为主。不仅课程数量在变化,而且同一位任课教师的同一门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期也是在不断变化。因此,针对我国此类课程的实际现状,培养单位要紧随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根据本专业新出现的交叉领域、热点与重点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就业要求等,及时修改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围绕核心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动态调节一批内容设置陈旧的课程,及时补充与更新相应课程、增加最新的科研成果与前沿动态。

      4.2 按照研究方向推荐特色课程,学生培养个性化

      不同的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专业要求,提供与研究方向匹配的弹性课程,是为学生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从事相关研究及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GSLIS紧扣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特色课程,学位项目下设的6个研究方向均提供必修课和选修课,如社群信息学方向和数据管护方向,其中社会-技术数据分析方向除提供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还提供技术类、分析类和实践类课程。所设课程都紧密围绕核心研究方向,体现特色化和专业化,如社群信息学方向的《社群参与》、《社群信息学》、《社群信息工作室》、《社群信息系统》等。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后,优先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实现学生培养专业化。GSLIS还规定,除了选择提供的弹性课程外,还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职业规划独立选择系内或校内其他院系课程,以拓展学术视野。因此对我国此类课程来讲,当务之急是进行研究生课程改革,厘清研究方向,依据研究方向设置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弹性化的选择空间,利于其个性化发展。

      4.3 合理提供课前阅读,阅读讲究弹性化

      课前阅读不仅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对象,更是扩展学生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途径。GSLIS的课程非常注重课前阅读,以《信息组织与获取》课程为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阅读侧重点有所区别,但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理论课的阅读主要是为课堂讨论做准备,而实验课的阅读主要是为掌握实验方法、使用实验工具做准备。鉴于我国图书情报学教学方式的现状,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教学方法的转变,适当采用自由讨论法,这样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适量阅读。教师提供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必要时给予引导,提出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渴望与激情。

      4.4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方法运用特色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理念的主要媒介和有效途径。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GSLIS的《信息组织与获取》课程形成了以自由讨论为核心、其他多种教学方法互为有益补充的教学方法体系。自由讨论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主要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主,它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是课程的核心方法,此外还综合运用了小组讨论、课堂练习、实验、个人演讲、视听媒体、讲授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个人与团队协作能力。考虑到我国此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形成以自由讨论为主,小组讨论、课堂练习、实验、个人演讲、视听媒体、讲授、参观、实习、实践、情景、启发等互为补充的教学方法体系。

      4.5 适当布置课后作业,课程考核多样化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能否理解掌握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全面系统的考察。考核方式是对教育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决定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美国图书情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有期末考试、课后作业、课堂讨论、课程参与等。例如,《信息组织与获取》课程评价方式是课后作业与课程参与相结合,课后作业共有4个,具有考察内容针对性、考察方式多样性、考察能力综合性等特点;课程参与的形式有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整体参与等。评价分为8个等级,分别是A(95~100),表现突出;A-(90~94),表现优秀;B+(88~89),表现良好;B(85~87),表现较好;B-(80~84),表现中等;C+(78~79),表现一般;C>C-(70~77),表现较差;D+(低于69),表现极差;其中课堂参与20分,实验20分,作业60分。针对我国此类课程考核形式的现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考核方式,合理布置课后作业、选择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多样的课程参与形式。综上所述,只有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堂转变为舞台,教师转变为导演,学生转变为演员,才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信息时代对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把握住时代脉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文通过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现状进行调研,并以《信息组织与获取》这门课为案例,详细探讨了其开设历史、内容变迁、授课特点,提出了对应的建议与启示,以期为我国研究生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设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标签:;  ;  ;  ;  ;  ;  

美国大学图书馆与情报学研究生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启示--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