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土地生产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潜力论文,容量论文,人口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从河南省土地资源的数量潜力、质量潜力以及土地利用结构潜力三个方面综合研究河南省土地资源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为充分发挥全省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使土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及提高河南省的环境人口容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生产潜力;环境人口容量
中图分类号F321.1;X24
河南省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利用方式千差万别,国土资源配置良好,但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1993年人口总数达8960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和耕地面积锐减(建国以来平均年减少耕地2万hm[2]),人均土地资源数量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量越来越少,造成全省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经济发展水平缓慢,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小。深入研究河南省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河南省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依据。
1土地资源数量潜力
1.1耕地面积锐减限制土地潜力的发挥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河南省耕地作为土地资源的精华部分,提供全省土地现实生产力的70%~80%。故耕地面积的多少,特别是用于粮食作物耕地面积的多少,对区域人口承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全省耕地面积的演变情况为:1949~1990年共减少耕地221.87万hm[2],最多年减少23.5万hm[2],最少年减少0.47万hm[2]。从1985年至今,平均每年减少2.4万hm[2]。今后随着水利和交通设施的增加,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大,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的趋势不可避免。据预测,1990~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点、工矿业、交通、水利建设等项目合计占用土地约16.68~17.19万hm[2],其中耕地11.69~12.54万hm[2],平均每年减少耕地1.20~1.33万hm[2]左右。
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造成全省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如:粮食产量多年来始终徘徊不前,1978年全省耕地面积715.73万hm[2],粮食产量2097.5万t,而1990年全省耕地693.33万hm[2],粮食产量为3303.7万t,平均年增长4.7%。若以1987年耕地面积为基础,以1990年全省平均单产计,全省粮食总产量应为3700万t,年平均增长率应为6.3%。因此控制耕地面积锐减是提高全省粮食产量、提高区域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2土地利用开发程度潜力
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全省平均土地垦殖率为46.7%,而豫北、豫东超过55%,最高的周口地区达72.1%。一般认为,河南省土地资源已开发殆尽,但究竟河南省土地资源数量潜力有多大,至今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据《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至目前,全省尚未利用的土地面积达166.49万hm[2],占全省土地资源面积的9.9%,其中平原区59.84万hm[2],占34.4%,丘陵区38.46万hm[2],占231.1%,山区74.75万hm[2],占42.5%。在未利用的荒地资源中,荒草地面积达95.07万hm[2],占4.7%,沼泽地10.14万hm[2],占3.1%,沙荒地1.83万hm[2],占1.1%,裸地裸岩砾地15.15万hm[2],占9.1%,其它的(埂、坎、小片荒地等)42.43万hm[2],占24.9%。虽然这些未利用土地开发的难易程度不同,质量差别较大,但对人多地少的我省土地资源来讲,开发此类荒地仍有较大的潜力。据研究,河南省未利用土地资源中,宜农荒地面积达39.49万hm[2],占未利用土地资源的24%,其中22.45万hm[2]土地质地较好;宜林地面积达74.83万hm[2],占除宜农荒地外未利用土地的55.9%;宜用于建筑或其它用地面积达18.32万hm[2],占10%;宜于水面养殖的达20%以上。虽然这些土地资源数量有限、质量较低、分布零散,但仍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综合开发这类土地不仅可以提高现有粮食的总产量,而且对于改变区域的经济面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土地资源质量潜力
2.1光能利用潜力
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是:农作物大田种植面积较大,平均光能利用率较低,全省平均光能利用率为1.4%。光能利用率最高的豫北山前平原区也只有2.2%,最低的豫西山地和黄土丘陵区只有1.0%。目前全省平均粮食单产为3540kg/hm[2],小麦单产为3435kg/hm[2],玉米单产为4410kg/hm[2],水稻单产为6135kg/hm[2]。若全省光能利用率能提高到2%~3%,小麦与玉米两季每公顷产量可达到11010~16500kg,小麦与水稻两季每公顷产量可达到12150~18000kg。而目前,全省耕地生产能力仅为理论生产能力的27%,实际耕地生产能力仅为潜在生产能力的47%,可见全省土地利用仍有较大潜力。
2.2种植制度生产潜力
据投入产出分析,全省小麦与玉米两季每公顷净产值仅为5595元,小麦与水稻两季每公顷净产值仅为7035元,棉花每公顷净产值为8970元,除去减税,纯收益三者分别为4800元、5700元与6150元。而采取间作套种一年多熟制,每公顷收入都在18000元以上,如方城县采用的麦菜套种,每公顷收入小麦4875kg、菠菜3750kg、西瓜45000kg、白菜90000kg,单产值达37500元。扶沟县试验成功的“一麦三玉米”一年六种六收,充分利用光温气、高低差、水土肥,每公顷收入达60000元以上,纯收入达30000元,复种指数达300%以上。全省复种指数若提高10%~15%,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可提高6.67万hm[2]以上,粮食总产量可提高25000~30000万kg,可见,随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全省土地资源仍有较大的潜力。
3土地利用结构潜力
河南省87%的农业人口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农副产品深加工层次不够,农业附加值较低,全省农村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目前是以占全国1.74%的土地承载着占全国8%的人口,全省人均土地资源不及全国人均的1/4,人均林地、草地也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和9%,而全省后备土地资源面积有限,限制因素较多,如何在这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组合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目前全省的土地利用结构是:耕地占46.8%,(其中水田占2.39%,水浇地占19.4%,旱地占25.01%),园地占1.74%,林地占16.88%,牧草地占3.95%,交通用地占2.72%,城镇、村居民点占10.0%,水域用地占7.51%,未利用土地占10.4%。在耕地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8.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17.0%。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一方面导致土地资源单产效益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林地、园地面积较小,而非农业用地面积较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生产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严重,这种结构已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根据河南省情和人们食物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的适宜性等,土地利用结构应调整为:耕地占46.3%,其中(水田占2.46%,水浇地占24.14%,旱地占19.5%,)园地占2.66%,林地占21.06%,牧地占4.26%,城镇、村居民点占10.68%,交通用地占2.77%,水域占7.92%,未利用土地减少到4.35%。通过调整,使全省水田面积提高0.7%,水浇地面积提高4.74%,而旱地面积减少5.51%,园地和林地面积分别提高0.92%和4.18%,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5.56%,全省土地生产潜力得到较大发挥,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土地生产潜力与环境人口容量
4.1关系特征
4.1.1土地生产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据全省目前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我们确定人均占有粮食249.9kg以下为缺粮区,250.0~320.9为低水平自给区,321.0~339.9为稍有富裕区,400kg以上为富裕区。从全省来看,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存在着明显的“双高双低”特征。即土地生产能力较高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均粮食占有量多,如富裕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00kg以上,人口密度达542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4.6%。相反,土地生产能力较低的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较小,人均占有粮食量也较少,如缺粮区,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250kg,人口密度为164人/平方公里,耕地每公顷产量也只有4147.5kg,是全省平均粮食单产的87%。根据这一特征,要提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土地资源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1.2全省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容量超载,区域差异明显。目前全省人均耕地只有0.08hm[2],以国家规定标准:小康生活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400kg计,全省适度环境人口容量应为6917万人,而当年全省已超载1593万人。从全省的分布状况看,区域差异明显。处于粮食低标准自给水平以下的区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5,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0%,其中属于缺粮区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7%,但却占有全省8.9%的土地面积和1.9%的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1.1%,这些区域人口超载严重。而富裕区负载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0%,土地和耕地分别占全省的34.2%和39.5%,人均土地资源和耕地资源面积较大,区域环境人口容量潜力较大。
4.1.3提高土地生产潜力是提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的质量、数量和土地利用结构的特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而提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一方面是控制人口的数量,再一个方面就是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就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垦殖指数和土地资源单位面积的产量。对于河南省来说,提高土地资源承载下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方法: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把可利用的荒地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二是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的产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本省的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4.2土地资源承载下的环境人口容量预测
河南省土地资源究竟能养活多少人口?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多大?我们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在全面分析河南省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分析,认为不同生活水平、不同投入水平下的环境人口容量为:第一,以目前的投入水平来讲,目前,土地资源承载下的环境人口容量为6917.1万人(以小康生活水平为准,下同),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全省至2000年土地人口容量可达到8869.4万人,同目前全省人口总量相比,超载人口将减少810万人。第二,若以高投入水平计,2000年全省人口容量可达到14032~14862万人,但要达到这种承载能力决非易事,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也只能作为一种理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