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史复习策略分析_民族工业论文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策略例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专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试题以其规范性和导向性成为最佳的复习资料,若运用得当,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活用高考试题,通过专题复习形式强化科内知识的综合不失为一种捷径。试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专题复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梳理发展线索,明确史事定位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有较清晰的脉络:包括兴起、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和陷入困境等几个阶段。复习时需结合有关社会背景加以分析,并对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作一准确定位。如高考试题:

【例1】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括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1997年全国卷)

答:兴衰过程: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历史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评分说明】着重考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概括分析能力,考生答案的含义和参考答案要点相符即可,如“自然经济”可写作“封建经济”,“困境”可写作“破产”,“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可写作“主要集中在轻纺业,大多分布于沿海地区”等。“社会背景”和“兴衰过程”也可分别概述。过程颠倒,酌情扣1~2分。超出参考答案要点而不离题、言之成理的,可酌情加1~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6分。

【简析】本题审题的关键是:1.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时限(若从“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民族工业的兴起背景推导,时限可延至明朝中后期)。2.明了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有利于理顺民族工业的兴衰过程与社会背景的关系。3.宏观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定位问题,结合国际背景和中国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展开分析。

二、理解重要概念,把握事物性质

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专题复习过程中,需准确理解并区分如下重要历史概念:近代工业和近代民族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近代工业是指1840年至1949年在中国境内的采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企业,它包括民族资本企业(即民族工业)、官僚资本企业、外国(或帝国主义)资本企业三类不同的企业。其中外国资本企业是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产物;官僚资本企业是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而近代民族工业是指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企业,它是中国近代前期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近代前期伴随民族工业兴起而诞生的新的经济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和曲折发展历程,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也决定了在中国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道路行不通。

在复习时还需注意近代工业三类不同企业的区别与联系,如民族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兴起,同时又受后两者的压制和束缚而艰难发展。如高考试题:

【例2】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1996年上海卷)

答: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线索:1840年代,英法等国在沿海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工厂。1860年代起,洋务派(或官僚)兴办“自强”(或军事)工业,进而兴办“求富”(或民用)工业。从1870年代开始,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1895年(或《马关条约》签订)后,大量外资在中国兴办工业,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但处境艰难;1914-1918年(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或“短暂的春天”)。

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北洋政府的鼓励;“实业救国”热浪的推动;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上述因素刺激了中国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迅速向工业资本转移。

【简析】本题有“近代工业”、“民族工业”两个概念,在作答时不要混淆。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时则需注意中外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进行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抓住典型事例,突显阶段特征

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明,可通过典型事例来突显:如兴起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为例)、初步发展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前,以继昌隆缫丝厂为例)、进一步发展阶段(1912年辛亥革命后至1919年,以南洋公司和荣家企业为例),并具体分析阶段特征的形成原因。如高考试题:

【例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回答:①示意图表明,民国初年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②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

材料二 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回答:③南洋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1999年上海卷)

答:①营业状况:迅速上升。

②客观条件:辛亥革命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市场的环境;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若指出北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也可给1分,但本小题最高不得超过7分。

③说明:外国侵略(或帝国主义)势力要继续控制中国市场;民族资本家具有反帝爱国的积极性。

【简析】本题通过南洋公司发展的有关史料,考察1912至1919年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状况。要说明当时的历史现象一要论从史出,二要突现其阶段特征。

四、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应用能力

依据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的有关史料和历史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来阐释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分析说明成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如高考试题:

【例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注:第一时期外国人所办工业为1843-1894年的合计

回答:①上表统计资料中的三种企业依次分别属于何种资本企业?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

②根据上表统计资料,同第一时期相比较,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1998年上海卷)

答:①分别属于:民族资本企业;官僚资本企业;外国(或帝国主义)资本企业。形成: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或官办企业)的刺激下,一些商人、官僚、地主等投资开办近代企业,形成了民族资本企业;洋务派为“求强”而开办军事工业,为“求富”而创办或与商人合办民用企业,形成了官僚资本企业;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出口加工、船舶修造等企业,形成了外国资本(或帝国主义)企业。

②最明显的变化:商办(或民族资本)工业(或指出商业工业的工厂数,资本额及其所占比例)超过官办工业,表明前者发展迅速。主要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刺激(或戊戌变法的影响);收回路矿权等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政策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有利于投资办厂的环境等。

【简析】结合问题,审明图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经过整理的数据资料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还可采用历史研究“新范式”的新观点(如肯定清末“新政”、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来突破教材观点的限制。在往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出现过这样的题目,如1999年高考第42题。此考题没有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仅提供了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若干项理由,作为评分的参照。这道题切实起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

标签:;  ;  ;  ;  ;  ;  

高考史复习策略分析_民族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