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党发展简析_政治论文

泰国政党发展简析_政治论文

简析泰国政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泰国论文,政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开泰国现代史,我们可以看到,自1932年“6·24”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后,在60多年的时间里,曾举行过17次全国大选,发生了23次军事政变,组织了55届政府。这种复杂多变的政治历史,使得泰国政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艰难道路。

一、泰国政党发展的历史概述

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党成立于1928年,是由一批曾留学西洋,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及青年军官为核心组织的,史称民党,其主要创始人是比里·帕侬荣(又名銮巴立玛努探)。1932年6月24日,民党发动政变,推翻君主专制,宣布在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6·24”革命后,民党在泰国实行一党统治,民党的主席就是政府的总理。后来,由于銮巴立玛努探(比里)的“经济计划”,民党分裂为拍耶玛努巴功派和銮巴立玛努探派。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拍耶玛努巴功政府宣布解散内阁,关闭议会,中止宪法。

1933年6月19日,銮披汶·颂堪中校和銮素帕差拉赛海军中校在拍耶帕风上校支持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组成了以拍耶帕风为总理的新政府。后来,銮披汶由于平叛有功并掌握兵权,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最有实权的人物,并于1938年出任总理。1944年8月10日,宽·阿派旺接替銮披汶出任总理。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人民要求民主的呼声高涨,宽·阿派旺政府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宣布解散民党。1946年,泰国的第三部宪法生效,新宪法宣布取消党禁,泰国掀起了“建党热”,先后组建了进步党(后来改组为民主党)、职联党、宪法阵线党、主权正义党等。

在1947-1950年期间,泰国的政党活动处于低潮。于1948年复出任总理的銮披汶进行军人独裁统治。1955年,銮披汶出访西方国家后,由于意识到泰国建立政党的重要性而宣布取消党禁。此后不久有23个政党登记成立。在1957年2月26日大选中,当选的主要政党有民主党、玛喃卡西拉自由党、民主自由党、民族主义党等。后来又成立了支持沙立·他呐叻元帅的政党如联邦党、国家社会党等7个政党。

1958年10月20日,沙立·他呐叻元帅发动政变上台后,泰国政党活动在恢复3年之后再次被取缔。

自1958年10月20日沙立上台后到1968年6月20日,泰国政坛一直处于无政党状态。1968年,当局制订并公布实施第二份政党条例,允许政党恢复活动,有17个政党进行了登记。1969年2月10日大选中,他侬军人集团组织的泰人联合党获胜,共得76个议席。该党主席他侬·吉滴卡宗元帅再次出任总理。1971年11月17日,他侬集团以议会混乱和国内局势不稳为由宣布废除宪法,取缔所有政党,刚刚复苏的政党活动又遭扼杀。1973年,部分群众和大学生不满军人集团的独裁统治,举行示威游行,他侬政府以叛乱为名逮捕示威者,导致1973年10月14-15日流血事件,最后迫使总理他侬元帅下台,流亡国外。

1973年10月中旬他侬政府被推翻后,普密蓬国王颁布谕令任命讪耶·探玛萨为总理,成立看守政府。1974年10月17日新政府宣布取消党禁,泰国政党活动又得以恢复。从1974年至1976年,注册政党达56个之多,但在1975年1月26日的大选中,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获得压倒多数议席。2月13日,众议院投票推选民主党主席社尼·巴莫亲王为总理,组成民主党和社会农业党的联合政府。但是,这种“换马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泰国的政治危机,新上台的每届政府,包括后来组成的克立·巴莫政府、社尼政府(第二次组阁)、他宁政府和江萨政府都是短命的。直到80年代初期炳·廷素拉暖将军出任总理后,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80年代至今,泰国成立的政党达40多个。连任五届的炳·廷素拉暖总理主要依靠几个大党的支持,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被誉为泰国“半民主”时期。

1988年8月,泰国民族党在大选中获胜,该党主席差猜·春哈旺出任自70年代中期以来大选产生的首位文官总理。1991年2月23日,以三军总司令顺通·空颂蓬上将为首的“国家治安委员会”发动“2·23”政变,推翻差猜政府,阿喃·班雅拉春出任临时政府总理。在1992年3月22日大选中,各政党活动十分活跃,结果亲军方的团结正义党获议席最多。三军总司令兼陆军总司令素金达·卡巴育上将不顾各界的反对,在军队和亲军方政党的支持下,出任总理。素金达将军执政不到两个月,因“五月事件”群众性的大规模抗议示威运动而被迫辞职。阿喃·班雅拉春再次出任临时政府总理。1992年9月13日的大选,在倒素金达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反对党获胜,民主党主席川·立派出任总理,由民主党、新希望党、正义力量党、统一党、社会行动党(后为正义自由党)联合执政,直至今日。

二、80年代以来泰国政党活动的基本特点

综观80年代以来泰国政党活动的情况,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政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成为泰国政治上的主导力量。

1980年炳政府成立后,针对过去政党成立自由,形成党派众多、使众议院议席分散、影响政府稳定等不利因素,开始着手制订新的政党条例。1981年7月8日颁布实施的新政党条例,对成立政党有新的重要规定。例如,第15款规定,新政党在全国要有不少于5000名以上党员,其中党员分布,在全国的北部、中部、南部、东北部四个大区里每个大区不能少于5个府,每个府不能少于50名党员。每个政党在大选中必须派出合众议院议员总数一半以上的候选人参加竞选等。这份政党条例,对政党的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980年3月到1988年7月,在炳总理执政期,在维护军人集团统治利益的前提下,重视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减少军队对政府的干预,加强政党在政治中的作用,议会民主政治在泰国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尽管如此,炳总理统治时期仍然只能称为“半民主”时期。其间,政党在治理国家时仍不能独立发挥自己的作用,仍没有政党领导人出任总理。军人势力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炳总理本人就是依靠军队的支持登上总理宝座的,在任总理期间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仍任陆军总司令兼国防部长,紧抓军权不放。实际上,炳执政时期是军人与政党共同治理国家,炳总理从中协调,维持政党与军人之间的均势。在此期间,曾发生两次企图推翻炳政府、实行军人统治的军事政变,但最后都失败了。

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正是从这“半民主”时期开始,泰国政党日益成熟,在政治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渐成为泰国政治上的主导力量。1988年8月,泰国民族党主席差猜·春哈旺在其他政党的支持下出任政府总理,组成了70年代后期以来第一个民选的文官政府。这是政党力量发展壮大的结果。1992年的“五月事件”更能说明问题。在这一事件中政党发挥了直接领导作用,军人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第二,政党多而小,没有能够主宰政局的大党。

泰国政党具有小而多的明显特点,政府往往由多党组成,形成多党联合执政局面。

政党虽多,但绝大多数均是小党,力量薄弱,没有能够主宰政局的大党。这与泰国社会政治势力众多,军人频繁干政甚至主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军人集团中,有不少政治派别,他们各有自己的称号和旗帜,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以政党的形式进行角逐。此外,在泰国政治舞台上,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政治力量,如上层官僚、中下层官僚、知识分子、激进的大学生、中央势力、地方势力、保守势力等等,他们也都试图通过组织不同的政党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就必然使政治力量分散,形成众多政党。

目前,较有影响的政党是40年代成立的民主党,70年代成立的泰国民族党、社会行动党、泰国民众党以及1988年6月成立的正义力量党、1990年10月成立的新希望党,1992年7月成立的国家发展党等。但是,它们都没有单独组阁的实力。

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参加政党,政党日益被企业家、财团所控制。

近20年来,泰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社会政治面貌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产生了一批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大公司。比如陈弼臣家族的盘谷银行、正大集团、“钦纳瓦”集团等。这些集团的大老板们构成了泰国的垄断阶级。此外,在现今泰国社会中,还形成了一批由公司、饭店、银行里的经理、专家以及医生、律师、建筑师、工程师以及政府官员,教师、学者、社会活动家、大学生等组成的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政治的发展越来越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并谋求更大的利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财团老板卷入政治,粉墨登场。他们或在财政上支持政党,或在政治上扶植自己的代理人,甚至直接参加政党,竞选众议员,参加内阁,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企业家们在当选议会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第一次大选(1933年11月15日)中占15%,在第十二次大选(1975年1月26日)中占34.6%,在第十三次大选(1976年4月4日)中占29.4%,在第十四次大选(1979年4月4日)中占37.2%,在第十七次大选(1992年9月13日)中占约36%。同时,各届政府内阁中企业家的比例亦不断上升,所任职务也越来越重要。在炳总理执政的5届政府内阁里,企业家所占比例都是30%以上,其中第一届内阁高达45.9%。现仍在执政的川·立派第三届内阁里的副总理素帕猜·帕匿差帕、财政部长他林·尼曼赫民、外交部长他信·钦纳瓦、交通部长威集·素拉蓬猜等都是泰国有名的银行家或公司老板。

三、泰国多党政治中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泰国的多党政治目前仍未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与发达的西方民主制相比,泰国多党政治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军人干预政治的弊端仍未彻底根除,多党政治的发展仍有可能再次受到影响。

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军人政治一样,泰国的军人政治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它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虽然近年来随着泰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以及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军人作为政治势力受到巨大遏制,军人干政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是在泰国社会中,军人作为一股政治力量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军人要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仍需要相当的时日。多党政治的发展仍将受到军人的制约,仍跳不出军人干政的怪圈。

第二,就目前来讲,泰国政党多而小的格局仍未改变。且大部分政党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容易解体。

在泰国,许多政党都是少数人的简单联合体,是为了某次大选而临时拼凑的,是少数人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成立新政党的领导人一般都认为,不管大党还是小党,若是党主席,当上部长的可能性就较大,或者在谋求其他政治权益时就相对容易。许多政党关心的只是自身的利益,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泰国政党主要集中在首都曼谷地区,党的工作亦是在以曼谷为中心的地区开展,与外府下层群众的直接联系很少,政党与群众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泰国政党往往在大选期间才活跃一时,大选结束后则很少活动。联合政府成立后,执政党之间常为了下次大选而相互钩心斗角,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内耗上,置民众的疾苦而不顾,导致人民对政党的厌倦。

第三,政党的命运维系于个别领导人身上,严重影响政党的健康发展。

在泰国社会中,至今还盛行着一些旧的文化习俗,如主人——奴仆制、个人崇拜、因果报应等。政党的号召力、影响力主要依赖于个别的政治领导人,一旦其支持的领导人丧失权力或者去世,通常都是树倒猢狲散,自行解体。比如历史上的玛喃卡西拉自由党、国家社会党、泰人联合党、团结正义党等,就是这样解体的。目前,仍在活动的由占隆·西蒙领导的正义力量党、前陆军总司令兼代理三军总司令差瓦立·永猜育上将领导的新希望党、前众议院议长阿铁·乌莱叻领导的正义自由党等,也都存在上述问题。

第四,大多数政党纪律松弛,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转党现象十分普遍,买卖选票的问题突出,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

党内纪律松弛,拉帮结派现象严重,是现今泰国政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现仍在活动的主要政党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民主党内有“少壮派”,新希望党内有“东北集团”、泰国民族党内的“自由党”派、“十六人集团”、国家发展党的“东北”派、正义力量党内新形成的“二十三集团”等等。这种党中有党的现象,常常使许多政党发生内讧,自乱方寸,乃至不攻自破。目前,泰国大选中买卖选票的现象十分突出。竞选者可以通过发红包、宴请、慈善捐款、参加婚礼、葬礼、参加剃度仪式等各式各样的方法拉选票。政党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几个人手里,财力越强在党内就拥有越大的发言权。所以泰国政界贪污受贿、营私枉法等违法行为常常被披露。

总之,泰国以多党政治为主的西方议会民主制,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是,向着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发展,是泰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签:;  ;  ;  ;  ;  

泰国政党发展简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