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表现视阈下的南雄香火龙范式传承研究
陈永亮 韶关学院
摘要: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下的研究热题,合理利用也是传承创新的难题。 南雄香火龙面临文化缺失、后继乏人、审美不足和宣传单一等困境,在存其传承特征不变之语境下,从美术表现视阈下积极探索跨界传承方式,以期用美术的多种表现创新非遗文化的范式传承策略。
关键词: 美术表现 范式传承 香火龙 非遗文化
南雄香火龙发源于百顺镇白竹片村, 距今已有300 多年历史,2011 年以传统舞蹈的形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的传承为主要途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广为传播,世代相传,延续和保护好先辈们创造的这一精神文化财富。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 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1]合理利用即是寻找最适合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
香火龙产生和繁衍于当地农耕文明, 以舞蹈的单一形式传承已然遭遇诸多困难, 在当下积极提倡资源共享和跨界整合的时代背景下, 在切实保证非遗文化基本特征的语境下,我们要创新观念,转变思路,在非遗文化传承途径上勤于探索。 通过对近年来非遗文化传承研究材料的整理发现, 非遗文化在美术领域的产品开发是非遗研究领域的热点, 然而用美术进行综合表现非遗文化的研究甚少, 而本研究旨在从美术表现视阈下开发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模式, 以期获得推广的价值。
一、南雄香火龙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生存环境改变,文化缺失
依据对南雄香火龙的田野调查, 它产生和繁衍于典型的农耕文明,意指驱灾祈福,它是为满足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美好愿景而产生和延续的活动。 非遗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明而存在, 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了传统农耕文明的瓦解, 机器生产和科学耕种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使得香火龙赖以依托的文化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社会心理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也情随境变。 香火龙传承的文化土壤日渐缩小,从而导致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传承人员断代,后继乏人
在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传承人面临断代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在杨淑玲发表的《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究》论文中明确提到:韶关市有年龄统计的国家、省、市三级55 位,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68 岁,最长者达92 岁高龄,40 岁以下的只有1人。 [2]香火龙面临濒临失传的危机,一方面年老的传承人年事已高,有些相继离世;一方面是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年轻人基本外出工作,村中青壮年少之又少,年轻人每年回乡的时间都忙于访亲探友, 基本无暇静心学习,加上年轻人对传统舞龙不感兴趣,香火龙表演的部分绝技难以得到传承。 香火龙是一个群体合作性很强的传统项目,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导致传承后继乏人。
(三)多元文化渗入,审美不足
信息时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质的改变, 城镇居民开始追赶时尚潮流,审美观念逐步转变,娱乐方式日益丰富, 多元文化的渗入极大地干扰着人们对香火龙的认知态度。 一方面因为香火龙的文化内涵没有深入传播,社会关注和接收意识严重不足,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文化消费的差异;另一方面,香火龙呈现的载体仍以传统舞龙而显得有些“土气”,相比现代高科技的光、电、声组合媒体技术,香火龙的表演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现代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偏好出奇出新的新鲜事物, 另一方面则是文化观念和文化消费日趋多样化、时尚化,导致非遗文化日渐远离民众日常生活,许多城镇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产生疏离与误解,社会关注和接纳程度严重不足,大大挤压了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
城镇化促进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化、 封闭化、单一化向现代化、开放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多元化发展,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性需求快速萎缩。需求决定供给,社会需求的极大萎缩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
(四)市场宣传单一,模式陈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香火龙是韶关市目前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 媒体的宣传只是以节庆活动、政府扶持政策的新闻报道为主, 节日一过, 宣传也就戛然而止, 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从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香火龙仅在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进行表演,观看的人群有限,没有充分运用当前网络媒体扩大宣传, 宣传模式的单一性和陈旧感极大的限制了传承区域。
二、南雄香火龙传承的特征
(一)文化性
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非遗文化需要世代相传,文化价值观念需要从小植入娃娃的脑海里。 美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何在美术课程中灌输香火龙的知识? 如何通过绘画作品对香火龙进行视觉传播? 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绘画表现传承方式。从香火龙的区域性特征来看,要在南雄市的中小学构建美术校本课程, 将香火龙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巧妙的融进课堂教学, 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香火龙造型特征或是舞龙的场景, 使该地区的少儿从小接触本土优秀的文化,在情感上引以为傲。绘画表现不在乎画得像与不像, 而在于通过学习和实践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明确香火龙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当每年春节举办舞龙活动时,少儿群体能够自主自考,不再是冷漠的观众,而是情不自禁的参与其中。
清查表中每项数据中都需要填写联系电话,按规定固定电话在区号和号码之间使用连字符“-”,手机号码位11位数字,数据量很大,常出现漏区号、位数错、非数字的情况,在这些列的后面增加一列并填上公式“=LEN(SUBSTITUTE(M2,“-”,“”))”,如图 1,同时为此整列设置条件格式,可以明显判断左侧的电话号码是否有输入错误。
(二)区域性
1.学校教育的绘画表现传承
(三)乡土性
2018年,Ferrigno等[78]临床观察性试验中研究分析了静脉输注阿替普酶对血管内机械取栓疗法的影响,共纳入485例发生脑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AIS患者,其中有348例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溶栓联合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137例只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结果表明,阿替普酶溶栓联合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有较好血管再通率、较好预后及较低死亡率,该结果独立于颅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四)艺术性
艺术性在香火龙身上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造型艺术性;二是表演艺术性。香火龙的身长、粗细,龙香的排列都属于造型的艺术性, 先辈们在制作过程中考虑到龙的审美构造。作为传统舞龙形式,舞龙的各种步法和套路都体现其表演艺术性。无论是造型艺术性,或是表演艺术性都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因此,观赏性也是传承的一个难点。
三、南雄香火龙范式传承的美术表现策略
(一)用绘画表现的范式传承
绘画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可以表现世间万物。绘画本身就是一项全民喜爱的文化, 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儿都乐于接受。不管是专业的从业群体,亦或是素质培养需求的少儿, 都可以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领军人物。
南雄香火龙发源于村落,虽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但终究特定在某一区域传承。 即便我们追溯到湖南汝城的香火龙和江西龙南的香火龙,都带有区域性的特征。在传承过程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区域性传承的主线,南雄香火龙具有地域特点, 仅适合在本区域内传承和发展,无论它申报为哪一级别的文化名录,始终不能脱离当地的农耕文明。从研究的视角分析,切勿放大传承区域,盲目求大求全未必可取。
实验结果表明,均匀设计法实验得到的ITAE相较于工程整定法更小,稳态性能较好。输出波形图表明,均匀设计法得到的输出曲线与工程整定法相比,超调量、调节时间均有降低,系统的暂态性能有所提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文化性是其传承的重要特征。 香火龙传承必须遵循它的文化特性,避免偏离文化航线。 首先,香火龙必须确保其农耕文化根源,一旦离开这片土壤,传承的意义则不存;其次,香火龙源于驱灾祈福的文化本意,香火的使用意在驱走虫害,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再者,香火龙代表了村落文化,从扎龙、起龙、舞龙、化龙等环节的仪式中能够清晰感触当地村落文化规则。
2.书画协会的绘画表现传承
当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潮中,书画本身就是一项需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 各地的书画协会肩负着宣传和弘扬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香火龙的传承问题, 书画协会应该多组织成员下乡采风、 写生, 抓住有利时机开展香火龙的绘画宣传。绘画表现不仅仅是个人创作的传承,也是通过绘画作品向大众进行文化传播, 无论是学校教育的绘画表现还是书画协会的绘画表现, 最终要以美术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广大民众。
各地书画协会都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政府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有针对性的向书画协会布置非遗文化宣传任务,积极搭建宣传平台,扩展文化宣传窗口,营造文化宣传氛围。
(二)用雕塑表现的范式传承
香火龙是属于主题性明确的雕塑, 它应该要放置在特定的地点,要求与四周的环境相呼应。倘若将香火龙以二龙(公龙和母龙)戏珠的雕塑造型呈现在百顺镇白竹片村文化广场,它能够给村民和游客以直观感受。从区域识别的角度分析, 该雕塑让人们对白竹片村具有一个公共标识概念,这是认识此村落的重要标识,进而产生想了解香火龙的强烈愿望, 由此达成香火龙历史、文化、精神的有效传播。从文化承载的角度分析,造型中公龙与母龙的制作材质、 身长等要具有可视性和辨别性,再辅以文字注解说明,让观众了解香火龙制作过程、表演形式等知识。 从精神象征的角度分析,香火龙雕塑完全能够成为代表整个村落的人文景观与村落精神的物质载体,不但要成为游客赞叹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引起当地人的心理共鸣, 促使大家形成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从休闲娱乐的角度分析,香火龙雕塑在制作时要营造夜晚香火点燃的视觉感, 使之具有观赏性,成为村民及游客拍照留念的背景。
香火龙取材乡间本土,主体是由竹篾、树丫编扎成骨架,用稻草扎成龙身,龙身上再插满特制龙香。 香火龙的乡土性特征是传承的一大亮点,正因为其“土气”的个性而让后代必须正视其原汁原味的传承使命,切不可为追求创新而忽视材料的乡土气息。
式中:t表示当前迭代的次数,XP是猎物的位置,X(t)是灰狼的位置。D表示包围步长。A和C为系数向量,分别由式(19)和式(20)计算得出: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是纪念某个人或事物而雕刻的艺术品,是某种共同观念思想的永久纪念,它可以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它具有纪念、教育、美化等意义。雕塑具有文化承载、精神象征、区域识别和休闲娱乐的功能。雕塑的几大功能完全吻合香火龙的传承要求, 南雄香火龙借此范式必然产生良好的传承效果。
(三)用工艺美术表现的范式传承
香火龙在传承中的一个关键点是扎稻草龙制作技艺,这个环节一般要耗费舞师们两到三天的时间。鉴于传承人面临断代的危机, 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扎稻草龙能手。以百顺镇为例,要在各村开展扎稻草龙手工比赛活动。2018 年我们恰好迎来了中国首个农民丰收节,这是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设立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秋分”。 因此,当地政府要制定活动计划,做好资金预算, 将每年的农民丰收节定为扎稻草龙的手工比赛,通过比赛来带动广泛宣传、全员参与,最主要的目的是传承扎龙技艺,从中储备好优秀的传承人才。
2012 年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 标志着这种“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已形成共识”。 [4]香火龙的工艺美术传承可以延伸到文化产品领域, 例如将香火龙制作过程拍摄图片,以挂历、明信片等方式进行市场销售,把图片传播到千家万户,亦或是将舞龙制作成泥塑、陶瓷等饰品进行商品销售等等。
新技术与新闻内容的融合仅停留在表层,虽然可视化呈现已成为成为数字报纸的基本要素,但是仍缺乏内容与视觉的深度结合。因此,报业机构在撰写新闻时应该考虑新技术是否有利于新闻内容的解读,而不是单纯追求视觉感受。
(四)用数字媒体表现的范式传承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未来人类还将步入智能时代。因青壮年外出工作的社会现象难以改变,传承人的断代可能性始终存在, 口授相传的非遗文化传承必须寻求出路。香火龙另一个关键传承点,即舞龙的步法和套路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完成。在现阶段,需要马上将传承人舞龙的步法和套路进行拍摄保存, 然后将视频转给有传承意识和传承能力的年轻人, 让他们在外地工作时勤加练习,返乡后再集中训练,以此达到传承的目的。
四、结语
现代社会转型导致非遗文化传承受阻, 要真正落实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合理利用美术表现的方式进行跨界传承值得商榷。 南雄香火龙运用美术表现的范式传承策略实用性强,具有可行性。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这种资源共享、跨界整合的模式都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东北部,距遂昌县城16公里。公园于2005年7月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成为全国首批28家国家级矿山公园之一,是全国唯一挂牌“中国黄金之旅”的景区。公园总面积33.6平方公里,矿业展览区面积6.3平方公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06-02.
[2]杨淑玲,杨华山,等.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究[J].南方论刊,2018,(03).
[3]王红,杨武生.非遗生产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以惠山泥人为例[J].美术大观,2015,(12).
[4]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DB/OL].山东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2014-12-17.
中图分类号: J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359(2019)17-0034-03
基金项目: 本文为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韶关非遗文化在美术表现中的传承研究——以南雄‘香火龙’为例”,项目编号:G2018009,主持人:陈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