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自来水是城市的命脉,是每位居民每天必须的数量最大的食品,自来水的水质是关系到每家每户和子孙万代身体健康的大事、关系到部分产品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环境,也是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饮用水安全管理还存在问题。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我国饮用水的安全保护。为此,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一些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用水;水质安全管理;思考
前言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血脉”,城市安全供水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供水水质安全是安全供水的重要保证。水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不可替代的基本物质,饮水对维持生命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提供安全的饮水对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是基本的人权,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水的安全性对于保障公众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将供水安全纳入了国家安全的概念中。
供水安全(SafetyandSecurityofWaterSupply)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供水水质在使用中不应该给人体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健康危害,即供水在自然属性上的安全性(WaterSafety)
二是,供水系统对遭受突发事故的威胁,包括,事故型供水水质危机有自然灾害、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内源性水质恶化、水厂运行事故和破坏性水质危机有人为蓄意破坏或恐怖袭击时,具有良好的预防、保护、应急和恢复功能,即供水在社会意义上的安全性(WaterSecurity)。
1、加强水质全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管理包含以下5个环节:水源水质管理、出厂水水质管理、管网水水质管理、二次供水水质管理、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对饮用水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的管理,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水质全程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供水行业和国际上发达国家供水行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在供水水质指标A0C水平上,欧洲国家平均在10μg/L以下,而国内领先的深圳梅林水厂通过臭氧+活性碳吸附深度处理的出厂水AOC水平在37μg/L,而全国大多数出厂水AOC平均值在100μg/L左右;在水源、消毒工艺特别是安全加氯工艺、供水管网和用户终端水处理设备、线水质监测预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2.1 水源水质情况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水资源充足,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饮用水水源分为地表水型水源和地下水型水源。地表水型水源受上游污水直排、生活垃圾和农业污染的影响,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上季节性的藻类污染等因素整体导致了水质安全的不稳定性。地下水型水源容易受到地质结构性影响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导致水源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氨氮等超标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源水质恶化形势日趋严峻。
2.2 出厂水水质情况
目前,我国的水处理工艺仍是以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主导。常规处理工艺的优势在于对浊度和细菌的去除,而对于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物或者具有溶解性的有机物的去除却收效甚微。目前,供水企业大部分都采用液氯消毒,水在氯化消毒时,其含有的有机污染物与氯相作用,既增加了氯耗,又影响了消毒效果,而且还生成了多种氯化消毒副产物,这些产物影响人体健康。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我国采用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项目由原来的 35项增至现在的 106 项,主要是增加了消毒副产物和微量有机物等毒理性指标,因此仅仅依靠现有的水质检测技术,已经难以保证高标准的供水安全的要求。
2.3 管网水水质情况
饮用水经供水企业处理后,还要流经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供水管网,饮用水在管网内的流动时间一般要经过数小时,有的可能要经过数天,这期间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余氯等与管壁作用,可以引起管壁锈蚀,管材自身释放的有机物也会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我国供水管网主要使用的是金属管材和非金属管材,如铸铁管、球铁管、钢管、混凝土管、塑料管,普遍存在管网老化、管道安装工艺和材质不达标的情况,导致供水管网抗冲击和抗腐蚀能力变弱;供水管网锈蚀严重,黄水、浑水现象时有发生;维修、抢修不规范,管道施工不按规定清洗消毒,管网水质存在突发性的浊度升高、余氯迅速衰减等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二次供水水质情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日渐增多,二次供水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二次供水屋顶水箱、蓄水池和泵房的设计标准和要求并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地区和城市都没有出台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二次供水管理无章可循。目前,我国二次供水设施很多都存在蓄水池密闭不严的问题,二次供水管理机构、管理职责不清,不按时对蓄水池进行冲洗消毒,蓄水池中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超标,影响了居民的饮用水水质。
2.5 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情况
我国水质预警技术起步较晚,初步在水质自动监测、快速分析等预警体系指标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现有的供水水质在线监测体系对于在线监测和自动评价分析相当匮乏,对于水质的监测依然以实验室化验为主,大多都停滞在数据收集和管理的层次,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监测预警作用。再者,上到国家、省局再到城市监管部门,各级的信息报送体系还不完善,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两级网、三级站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水质基础信息均来源于一个个的水源监测站,其信息琐碎散乱,难以集成和共享,而且水质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环保、水利水文、地矿、城建、卫生防疫、技术监督等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共享的水平比较低。
3、构建水质全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做好水源保护
应加强对水源地及原水流经地区的保护。尤其要注重对水源全流域的保护,通过跨省市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减少对水源的污染排放。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养殖业污染,保证水源水质达标。
3.2 提高水质检测水平
改进水处理工艺,采用检测新技术。由于水质检测工作专业性强,检测技术更新快,需要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加大对检测实验室硬件的投入,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制。做好水质检测数据的采集、制表、加工、分析、存档和上报工作,在对数据进行及时、准确加工的基础上,结合报表、曲线或者图表等对水质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数据,并对技术参数和水质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出厂水水质达标。
3.3 加强供水管网管理
不论是金属管材还是非金属管材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在进行管材的选择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水质的特点和施工的标准要求,加强供水管网施工管理,严格供水管网的安装和维护,保障好市政给水管道的施工质量,减少管网水质受污染的几率。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对老旧管网进行改造,更换新型材质的供水管网。建立供水管网管理制度,内容涵盖管网三定冲洗制度、管网阀门开启制度和管网爆管恢复冲洗制度等,保证管网水质达标。
3.4 加强二次供水管理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二次供水管理工作的重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和《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二次供水的管理,明确二次供水设施责任主体,明确和提高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和要求,明确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和监管责任,保障居民最后一公里用水安全,保证管网末梢水质达标。
3.5 构建水质监测预警体系
从水源水到龙头水的全过程管理,需要构建由水利水文、建设、卫生防疫等部门组成的水质信息横向沟通网络平台,实现水质管理渠道畅通、水质信息数据共享。建立水质在线预警监测系统,涵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数据采集与集成、信息展示、预警分析和应急决策等功能,为防止因突发性水源污染引起的重大供水事故,保障供水安全,做到对突发性水质事故的提前和及时报警,构建起企业自检、强制抽检、在线预警监测和应急流动检测的四级水质监测工作架构,真正搭建起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全程管理体系。
4、结束语
总之,控制好各环节水质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生活。我们应该在加强水源控制、加强水厂工艺控制上下功夫,进一步改进生产方式,大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特别要加强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人身安全、水质安全、设备安全”的管理理念,带动和促进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的改进,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水质合格、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海亮,周云,孙坚伟,等.二次供水常见水质问题及防治技术[J]. 净水技术,2010,29(4):71-74.
[2]雷紫炎.给水管道工程设计中管道材料的选择探析[J].广东科技,2013(8):34-39.
[3]严晓军,陈伟.浅议城镇供水水质安全[J].山西建筑,2010(23).
论文作者:葛树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水质论文; 管网论文; 水源论文; 在线论文; 饮用水论文; 我国论文; 管材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