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_社会资本论文

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_社会资本论文

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对论文,绩效论文,企业家论文,资本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2435 (2002)01—0001—06

社会资本无疑是当前学术领域中最具潜质的概念,社会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所有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张其仔博士假定“社会资本有利于传统经济增长,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影响难以确定”[1](P42),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企业家社会资本来看,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企业资源的获取、组合和产品与服务的交易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尤其是网络时代随着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剧,其作用将更加突出。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本质

企业家社会资本思想的产生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认识到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管理大师巴纳德提出企业发展需要协调一个信息交流的组织体系,企业家是处于这个体系中心,其职能就是作为信息交流的渠道,促进个体的努力,提出和制定目标。企业家在维持信息的交流中不仅要有忠诚、责任心,也需要特殊的个人才能,它包括企业家的适应性、热情、可靠性等。明茨伯格进一步对企业家的工作进行了角色的划分,他将企业家工作划分成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三大类。在角色理论中,企业家既要成为内部网络中心,同时也要与外部网络保持联系,企业家与人的交往成为企业家角色的主要方面。但是在工业化初期,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劳动者只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以成本的形式出现。管理学理论只看到产品价值,并没有看到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他们思考的中心是企业家“对组织作什么或不作什么”才能使企业产品增值,而不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增值。

马歇尔首先发现企业资本不仅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企业家自身。他将企业家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到经济理论中,提出生产活动是适应需求而调整供给的过程,是协调生产要素卖方和产品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中介纽带,而企业家则是协调生产要素卖方和产品买方之间的中间人,他们把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结合起来,通过信息处理解决了市场非均衡问题。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作用,企业家是组织新的生产方式的主体,他们为追求利润目标打破均衡社会,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企业家人力资本进入到人们的视角。

企业家人力资本概念从其提出开始,企业家的智力资本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就是企业家知识、技能、体力的总和,企业效率是企业家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所决定。尼尔森和温特明确宣称企业能力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的智力,即企业家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第三资源的智力资本[4](P16)。德姆塞茨、潘罗斯、沃纳菲尔特、库尔等一批学者都在这种思想下,探索企业资源能力理论。作为企业能力的代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更是智力资本解释成“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15]。 他们从IBM、索尼等案例中看到了技术和技能知识价值的独特性、 延展性以及市场价值,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3](P2),企业效率差异就是能力差异,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资本。因此,企业战略就是保持别人无法仿制牺牲特殊能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产方式转向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知识代替资本成为企业的方向。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本的同质性假设下,并没有回答为什么企业会统一在追求核心能力目标下。伴随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环境和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环境的异质性提高、容量加大、变化速度和幅度加剧;知识工人和因特网工作方式的出现[7]; 企业组织结构转向网络结构;组织的分权、企业间的协作成为趋势等等,这些都使得企业内的协调与环境网络的架构成为企业的核心工作。因此,企业家社会资本思想浮现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企业家社会资本理论已表现为继企业能力理论之后的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

社会资本思想的萌发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家们意识到市场的成功运行仅靠“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还需借助于道德和其他力量的支持。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市场需要某种道德情感;韦伯的“强制性信任”思想提出正式制度和组织要通过不同的机制使用,来保证实现对已经达成的行为规则的遵守。但后继的经济学致力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转向于形式主义的经济学。

当代对社会资本研究是从皮埃尔·布迪厄、简·雅各布斯、让—克劳德·帕瑟仑、格伦·劳瑞等人的研究开始的。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罗伯特·普特南、詹姆斯·科尔曼、A.波茨等人将这个概念和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工作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罗伯特·普特南的《使民主政治运转起来》一书成为美国1993年的畅销书。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理论界有着多种认识。布迪厄将其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 2](P202)。在《组织多样性与社会资本产生》中,伊斯特斯描述为“每一个组织代表一种独特的网络、规范、价值和集体设施混合体”[ 5](P117),在乐队中同行之间以及与指挥家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由于广泛信任的首先存在才促使社会网络的发展成为可能”[ 5](P107)。普特南将其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进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5](P156 )。托马斯·布朗提出社会资本在微观层次上表现为“个体自我通过社会网络调动资源的潜力。”[5](P78)詹姆斯·科尔曼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科尔曼从社会结构的意义上论述了社会资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经济社会学”。

尽管对社会资本的各种表述在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都共同包含了以下内容:社会资本是关系网络的价值;关系网络本质上是互惠共同体,它具有着信任和规范的机制;个体的社会资本是其调动网络资源的能力。

企业家工作的本质就是要是编织、运营和发展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的各种人际关系网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各组织之间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联系,表面上看是组织或机构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在这些机构或组织工作的、特别是领导这些组织或机构的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网络是企业家制定和组织实施企业经营中各种决策的基础:经营方向的正确选择要求企业家不仅能够收集充分的市场信息、而且能预测可调动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资源;在既定方向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组织,要求企业家能够正确识别和利用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并能调动这些人力资源在决策实施活动中的积极性。由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网络和企业外部社会关系网络决定的企业家社会资本,为上述信息收集、资源获取以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利用和积极性调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企业家的行为是嵌入于组织的社会行动之中的,其社会资本的构成因子首先表现为由关系网络的数量和质量,这些网络按照类别来分可以划分为企业家与顾客、供应商、销售商等构成的市场网络(M); 与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构成的内组织网络(O);与政府、 银行等组织构成的环境网络(C);企业家个人的血源网络、地源网络、 学源网络组成的个人网络(P)等。其次,企业家开发(E)、维护(V )和利用(U)网络的能力都是其社会资本重要因子。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 信任预期和价值取向等变量是决定关系网络数量和决定开发、维护和利用网络能力的终极因子。在无约束条件下,企业家社会资本量Q是E、V、U等因子与由变量M、O、C、P构成的函数f相作用的结果。

关系网络又是嵌入于社会文化与制度之中。作为约束因子,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受限于社会技术水平、信息交互的水平、组织发展周期、企业的制度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文化类型等多种因素的约束。企业家社会资本正是现代管理权变理论所描绘的内在的结构性因子与外在约束因子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不同的存在形式。

从这种观点出发,所谓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是建立在企业群体范式上由信誉、规范引导下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家动员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企业家社会资本在两种社会联系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家在企业内部与企业成员的关系网络以及由企业家的企业外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人际关系网络所决定的人力资本。企业家的信誉是其社会资本的基础价值;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才是企业最重要的和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的社会资本成为了决定企业绩效的根本性因素。现代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扩张要依赖核心能力锤炼,更要依赖于形成和提升其社会资本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实践迅猛发展,原有的理论对管理活动的解释已经无法令人满意,新经济、新管理要求有新的理论解释。一般地说,企业能力理论是对企业全球范围内专业化分工和竞争的理论解释。因为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全球范围的竞争,哈默、普拉哈拉德看出再依靠安索夫的环境分析的战略计划,已经无法把握企业的经营活动,只有提高自己独特的竞争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网络产生了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因特网改变了传统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中心的经济运行格局;它不仅带动以信息业为中心的新产业发展,同时它也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和交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新经济中个体以网络方式连接于社会群体之中,个体的经济价值是通过群体网络来体现。因此,新的经济强化协作的价值,突出关系的资源,表现群体的范式功能。企业能力理论着眼于企业个体特殊能力,它就无法再解释现代管理实践。企业家社会资本理论是解释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的尝试,它将企业管理活动放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企业最典型的网络关系——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来分析企业间相互联结的网络安排及其各种要素的演化。我们以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就应跟随管理实践的发展,突出企业家社会资本理论地位。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一)对企业绩效的信息作用

在传统经济或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信息网络是呈现为链型结构,正式渠道的信息传递速度慢、效率低,企业处于信息短缺状态。在市场经济下,由于信息资源本身具有外部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市场对其配置也常处于失灵状态,企业家处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利境地。

企业家关系网络是企业家的信息通道,它不仅为企业家提供非正式渠道的信息,而且也成为正式渠道的信息来源。在信息和资源的流动过程中,网络存在一些特殊结点,它比其它结点在竞争中拥有特殊的优势,处于结点的中间位置,所以,它在网络中有更多享用信息的机会,其它网络成员往往通过他才享受这些信息和资源(伯特称之为“结构空洞”[5](P88))。企业家就是处于关系网络中间结点位置,他们与下级雇员、企业管理人员、董事会、银行、股东、顾客、供应商、竞争者还有政府、新闻界、公众等方面建造了社会网络,而他是处于网络中心地位[9](P77)。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内组织网络O、市场网络M、环境网络C、和个人网络P就是以结构空洞的形式出现。按网络分析理论的说法,结构空洞带来的是信息的利益和控制的利益。结构空洞由于其信息沟通的网状结构和中心地位,使其在信息获取传播的速度上和数量上具有了极高的效率;同时,结构空洞的控制优势也使其克服了市场信息传递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大量的事实表明,企业家的关系网络是信息资源配置有效机制。即使在今日的信息时代,所谓爆炸的信息对企业家来说只是信号,只有经过收集、筛选、甄别、储存和传输才成为企业家的信息。而在企业家网络中,网络提供的信息相比而言更准确、更快捷、更稳定;企业家借助于外脑完成了从信号到信息的转换,借助于现代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将企业家的关系网络数字化,产生了企业家的数字神经系统。数字神经系统能够提供完美集成的信息流,使企业家迅速感知其环境变化并做出反应,可以改变企业家思维方式,融合多人或多个团队的想法产生一个深思熟虑的协调结果[7](P9)。有一种看法, 把信息技术视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事实上,这种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因为信息技术只不过是一种特殊工具,企业家的网络才赋予数字神经系统以灵魂。没有企业家网络,信息技术只能成为空脑袋壳。我国企业的ERP 只所以难以成功,就是信息化工作只停止在引入国外软件上。

中国企业家面对传统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特殊性:以血源关系、地源关系、学源关系为中心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政府对信息控制及不透明地操作;一批较高行政级别者从事了企业管理,他们拥有着较大的社会资本量,这些都突出了今天企业家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因此,现在中国企业的信息化首要条件是将社会关系网络化。

(二)对企业绩效的组织作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招人、选人、留人和用人,以达到知人善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企业家内组织关系网络是企业家在社会背景同参照群体互动过程中理性选择的结果,维持关系网络稳定来自互惠和信任的预期,它是在各有自己利益的人之间不断互动中发展出来[17]。企业家个人的道德意识、自尊、从业的努力、生活满意度等都影响人们互惠和信任的预期。企业家关系网络基础价值是信誉,企业家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信任机制,这种机制使企业将员工、合作伙伴、顾客联系起来,使企业赋有了生机与活力。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价值导向建构着企业的共同愿景;铸造网络成员的心智模式;在企业中塑造整体的范式图像,使“我们的”愿景变为“我的”愿景,融入于企业的理念中。企业家对员工的信任是充分授权的基础;员工对企业家的信任是参与管理的前提。对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员工积极性的实证研究表明其影响是显著的[8](P119)。

20世纪90年代企业流程再造在全球兴起,IBM、AMOCO、INTEL、 柯达再造比较成功的公司都表现出共同的文化特征,即都强化了企业内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突出了授权重要性。王安公司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的精神。1984年,王安公司拥有24800名员工, 近23亿美元营业额。由于王安本人对员工,特别是高层主管不信任。结果,大批人才有才跳槽而去导致人力资源的匮乏,最终公司业绩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家,包括大量港台企业家在内,缺乏对员工的信任、缺乏合作精神,这已经成为制约华人企业发展的突出原因。相比之下,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大型跨国公司,也得益于日本企业家具有的很雄厚的社会资本。日本员工在工作上相互信任、团结互助,以及以团队工作方式为代表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在企业内,随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层级组织呈现出网络化趋势;严格的等级被工作团队联盟所取代;组织角色处于不断地调整中;团队依据知识差异分配职权。“网络化层级组织”将更强调企业家社会资本价值,相互信任才是团队的粘合剂。

当代企业的基本战略之一就是企业间的联盟。在全球化的时代,企业能否跨国经营成功,企业家社会资本量成为主要标准。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是靠契约无法维持的,合同的不完全性(哈特,1995)决定了没有一个联盟可以事先想象所有未知变量。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迫使企业联盟追求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相互信任比事先的谈判或依赖权威更能减少联盟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联盟绩效。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对联盟建立就显得至关重要,J.巴达拉科告诫企业家们“在决定建立联盟之前,对经理们的价值取向、能力以及对联盟的投入程度进行审慎、认真的调查”[16](P265)。GE和Toyota经理们都以怀疑和戒备心态来对待对方,造成联盟受限制。而丰田比美国汽车制造商有着较高社会资本量,在联盟中丰田就比竞争者有更多收益。丰田的产品从设计到开发时间只有120万小时,而美国和欧洲却要350万小时。

(三)对企业绩效的交易作用

从一般交易发生过程来看,市场交易是要产生发现对象、发现价格、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和执行契约等费用(科斯,1937),其中在实际经验中更多是认知分歧带来的信息沟通费用(迪屈奇,1994)。企业家社会资本能节省信息收集、寻价费用;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易也因相互之间的信任、长期合作而节省讨价还价、契约制订和执行费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于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社会资本对交易费用的节约,可以追溯到人与人之间建立网络的最初的动机。韦尔曼的研究表明关系网络中可以获取五种类型的社会支持:情感的支持,61%成员可以获得;服务支持,61%成员可以获得;伙伴关系,58%成员可以获得;财政支持,16%成员可以获得;工作信息,10%成员可以获得。社会网络最初的动机可能不经济利益,但社会网络被“资本化”以后就纳入到经济体系,以节约费用。

机会主义也引发了新增费用、产生不利交易条件和专用资产的损失(威廉姆森,1979)。人类社会寻善的价值倾向引导着社会追求稳定的长期的关系网络,因此,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专用性资源并不能导致机会主义的损失。相反,缺乏企业家社会资本量将会因信任和信誉产生超额的社会成本。在迪屈奇模型中,长期关系和预期的信任可以使市场交易成本曲线Cm向下朝完全内部化而引起的管理成本Cf移动,企业家关系网络改变企业追求严密监督下的短期寻利行为,而转向追求长期关系和信任(迪屈奇,1994)。企业家的关系网络作为非市场的制度安排,它扩大了单个企业的资源利用空间,这既避免了一体化的成本风险又解决了内部化问题,模糊了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的边界。按照企业合约理论,交易双方相互依赖越强,资产专用性越高,市场协调作用就越不足,而关系网络可以摆脱这种局限,节约交易费用[1](P241)。

三、加大我国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建构力度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突现出来,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出发,具有不可模仿性与难以获取性的企业家人力资本无疑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是企业长期获利的保证,企业组织的有效性标准就是能否长期地保证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加大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建构可以说是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迎接国际化挑战的必由之路。

首先,正确理解企业家社会资本。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一个企业的绩效与经营者的社会网络密切相联。但是,当今改革实践中还是出现了认识偏差:一是将企业家社会资本等同于企业家的寻租收益,往往将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理解成“拉关系”、“走关系”,将它看成为政府腐败的根源;二是将企业家的一切关系和网络都视为企业家社会资本。这两种普遍的看法都是不恰当的,寻租收益是权钱交易的结果而并不是关系网络的价值;企业家的关系网络可以全是个人财富,但并不能全部归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含有社会规范和群体范式,那些与社会价值规范和企业范式冲突的裙带关系、犯罪网络都只能障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们根本不是社会资本,而是社会资本的“赤字”[5](P86)。错误的认识阻碍了我国企业家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也限制了我们对企业实践的解释和对企业政策的认识。

其次,企业家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量、提高自身的信用和信誉水平。当前,我国仍有一些企业管理者仍旧抱着“有奶便是娘”的观念,他们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目光短浅。在市场经济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理念只能使企业管理者迷失战略方向,失去继续在市场中存在的可能。

我国企业家的信用和信誉水平比较低,在中美合资企业调查中,中方企业家在忠诚与信任两方面得到认可分别只为7%和15%。 企业管理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欺骗股民、供应商、顾客、银行和政府等现象极为普遍:偷税骗汇、伪造账目、掠夺资源、侵占版权等等。一个企业可以拿出两份财务报表,一份供债转股,一份为上市;近来股市下跌本质上就是企业家信用危机;就连某些进入500 强企业也未例外的盗用知识产权。“对多数全球性企业来说,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这种行为已不可能使企业拥有最低成本、最佳产品以及最高利润,他们只能用相互协作取代损人利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应付下一轮的竞争和创新”[15](P1)。提高企业家信用和信誉已是目前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再次,全面建构企业家关系网络。企业家今天还不能完全在市场中造变,企业家“傍”政府成为获取各类网络资源的基本途径,政府是企业的最大的供应商,要上市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也是企业的最大的客户,它不仅采购,还通过地方保护限制市场的准入。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只是注重与政府的关系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全面建构企业家网络就是从市场的观念来构造企业的市场网络、内组织网络、企业的环境网络和企业家的个人网络。

除了企业家自身的原因外,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转型、企业家的管理体制都使我国企业家的关系网络很不稳定,没有稳定的客户网络、没有稳固的融资渠道、缺乏长期合作的伙伴、企业家频繁的替换等等,尤其是专业化协作网络尚未充分发育。三株、巨人经营的挫折也都反映稳固的客户网络和融资网络的缺乏。有资料表明企业家社会资本量是与关系网络的稳定度成正比,当今,我国企业家保持和扩大他们的关系网络特别是专业化协作,将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率、降低制造成本增强企业经济潜力的必然之路。

最后,引导社会价值、塑造群体范式。经济转型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普遍丧失,企业家被称为“老板”,工作叫“打工”,即使在中层管理者中也普遍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临时性观念。当前我国企业家如何去建设企业团队,建立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发掘和培养企业组织惯例(包括企业的经营惯例、投资惯例和调整惯例)也就关系到企业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引导员工社会价值观念,塑造群体范式已经成为构造企业核心能力的先决条件。

标签:;  ;  ;  ;  ;  ;  ;  ;  ;  

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_社会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