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启示_中学生论文

德国中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启示_中学生论文

德国中学生打工现状分析及其对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我论文,德国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论文,国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德国中学生打工现状

谈到中学生打工,中国家长普遍认为不可思议,然而在德国,中学生打工是寻常现象。德国社会学家齐默尔曼(Gunter E.Zimmermann)博士于2004年3月对卡尔斯鲁尔市(Karlsruhe)的三所文理中学(Gymnasium)10-13年级的共539名学生(相当于我国重点高中的高一至高三的学生)作了问卷调查,这份调查报告具有代表性,是整个德国中学生打工情况的真实反映。该问卷的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情况:约有75%的学生打工,其中定期打工者占45.3%,男学生为42.8%,女学生48.2%。偶尔打工者占15.8%,男学生为12.3%,女学生19.8%。假期打工者占34.9%,男学生为35.6%,女学生34.0%。从不打工者占26.0%,男学生为29.1%,女学生22.3%。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5%的中学生通过打工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其中的45%定期打工,其他中学生只是偶尔或者在假期打工。对于定期打工的中学生而言,他们通常也在假期打工。

2.德国中学生消费支出情况。其中购买衣服占总消费的53.1%,男学生为37.2%,女学生70.3%;买各种零食饮料占总消费的56.4%,男学生为53.1%,女学生59.9%;购买手机等电子产品占总消费的47.9%,男学生为40.1%,女学生56.2%;购买CD、影碟等音像制品占总消费的45.9%,男学生为39.6%,女学生52.6%;购买电脑及其配件占总消费的29.3%,男学生为49.8%,女学生7.3%;用于汽车消费者占总消费的19.8%,男学生为10.9%,女学生28.0%;外出旅游占总消费的45.1%,男学生为41.5%,女学生49.0%;业余爱好活动占70.7%,男学生为67.1%,女学生74.5%;其他占总消费的22.8%,男学生为24.1%,女学生21.4%。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利用打工挣零用钱,满足了不同的消费愿望。按性别来分,女生用于服装的支出较多;而男生用于电脑及其配件的花费较多。

二、德国中学生打工原因分析

在德国,青少年课余时间打工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行为,没有成为社会争论的话题。对于年龄低于18岁的青少年打工问题,德国青少年劳动保护法是这样规定的:不满15岁的少年儿童和接受全天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禁止打工。1998年6月德国对青少年劳动保护法和少年儿童劳动保护法作了补充规定:对于年龄超过13岁的青少年,允许从事简单的、适合青少年做的工作。比如:送报纸,看小孩,当家教,体育活动时捡球等工作都属于允许打工的范畴;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15岁以上的学生允许在假期打工,打工时间一年内不得超过四周。目前,在德国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打工的中学生越来越多,尽管德国青少年劳动保护法和少年儿童劳动保护法已经对青少年打工做了规定,但是实际调查的结果与法律规定有出入。调查表明:一般情况下,中学生在12至14岁就开始有了打工体验,14岁时就有了打工经验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三分之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从偶尔打工到定期打工,比例越来越大。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热衷于打工?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由于手头的零花钱不够用,而青少年又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下面就是德国中学生每月得到的零用钱情况:

表1 德国中学生每月的零花钱

16岁以下(%)16-18岁(%)18岁以上(%)

1-25欧元/月40.1

28.68.2

25-50欧元/月

42.64431.2

50-100欧元/月 10.8

17.6

28.9

100欧元以上/月 2.13.6

13.8

无零花钱2.85.2 17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年龄段中学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每月零花钱大部分为25-50欧元,有17%的年龄超过18岁的学生,父母不再给零花钱。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只有通过打工来挣零花钱,方便自己的消费。德国的大多数孩子不会轻易向父母要钱,钱实在不够花了,才向父母打借条借款。

其二,当代青少年消费意识越来越强。2002年一项针对整个欧洲6-17岁青少年的调查指出,欧洲青少年可支配的现金数量高达100亿欧元,可支配现金包括父母给的零花钱,收到的现金礼物,打工所得和积蓄。由于社会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的产品也越来越专门化,面对100亿欧元的消费市场,商家纷纷将眼光投到不是消费主流的青少年身上,引发了以青少年为主的消费市场,这个消费市场近年来明显扩大,吸引中学生纷纷打工,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此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之所以选择打工是因为有消费压力,这种消费压力来自于同龄人,而且这种压力很难摆脱。例如,在年龄相当的学生中,如果谁穿着过时的运动鞋,所用的手机不时尚,就会受到所在圈子的同学的冷眼,被排挤出这个圈子。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为了紧跟潮流,为了不被排斥,通过打工来增加零用钱。

其三,打工“大氛围”的影响。在德国,中学生打工,其政府支持、学校鼓励、社会各界关心,形成了一种学生打工的氛围,打工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还把学生打工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内容,学生的社会实践如兼职工作会占学校学分的10%-15%左右。一般父母也很支持孩子打工,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三、德国中学生打工对我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从德国中学生的打工经验来看,通过打工不仅能为自己赚零用钱满足消费需求,而且使他们的人生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通过打工,德国中学生很早就可以体验社会,通过做简单的体力劳动,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动手,付出劳动,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打工,他们学会与社会打交道,学会了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通过打工,增加了社会阅历和责任心,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了与人合作、与人相处的能力;通过打工,为自己将来真正走向社会提供了参考,使将来的求职生涯更有方向性和全局性,避免过多的盲目性。

德国中学生打工的普遍化现象背后折射了西方国家教育理念与我国的不同,这对我国青少年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性。西方国家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打工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和方式。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打工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德国孩子从小就形成了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往往教育孩子将来要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目的,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尽可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栋梁之才,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这样也就造成了中国的青少年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缺点。

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面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却是一个现实中的难题。应该说,“学生打工”是目前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譬如《中外少年》杂志社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营”活动,就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具体的做法是:由《中外少年》杂志社出面,联系深圳的连锁超级市场,提供一个短期打工的机会,组织青少年读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一份报酬。这个活动一经推出,即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深圳的各大媒体都做了大篇幅报道。究其深层原因:这样的活动,有别于传统的“夏令营”活动模式,注重参与者的亲身体验,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愿望,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总之,青少年打工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打工不仅可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且能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中学生打工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青少年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标签:;  ;  

德国中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启示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