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青岛版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阶段,也是学生知识启蒙和德智教育的开端,小学数学则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时代发展变革背景下,基于新的社会需求、科技形势和人文发展,新课改指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长远、和谐发展是目前应该实现的教学要求。为此,各级教师都应积极响应这一政策,从数学自身特点出发,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多元化的开始——课前导入
教学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课前导入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目的,帮助学生有效预习教学内容,形成有效完整的知识迁移。
第一步,好的教师一定要懂心理学。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情绪和成年人的完全不同,但每一种心理情绪都和外在事物密不可分,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情况和人际交往,大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普遍爱好入手,利用多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喜好相匹配,慢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学生之间喜欢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轻谁重?或者比较两种物品的重量,引导出“克、千克、吨的认识”相关内容。
第二步,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多元化即多样性,教师需要放开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前导入。比如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教师可以利用常见的钟表,让学生观察一些特定的时间,比如《熊出没》开始的时间、一节动画片播放的时长、结束的时间等等;或者利用“三个绕圈奔走忙,遵守时间不知倦,约定时间忘记了,定要和你闹一场”打一常用物等谜语引出时钟的概念。
二、 多元化的过程——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最集中的阶段。学生被激发的积极性该如何保持和调动?怎样自然、合理地讲解教学内容?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的?什么样的沟通和反馈才是合理有效的?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注重的问题。
首先是主观能动性的延续。一节课的质量如何,在于学生的积极性高不高,好的课前导入能激发这种积极性,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则是维持这种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兴趣延续的重点在于教学的个人魅力和数学的学科魅力,一个优秀的、个人魅力明显的教师,言语诙谐、知识渊博、能言善辩、滔滔不绝,面对学生的问题能轻松化解,各种相关的知识能信手拈来,对于各种数学公式和相关理念能如数家珍。而数学的学科魅力则需要透过教师个人魅力展现:学习使用计算器,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展示计算器的演变历史;可以比赛简单和复杂运算时口算和计算器的计算速度;可以播放网络流行的“计算器演奏音乐”的视频等等,树立数学不仅好用,也很好玩的理念。
其次是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训练。所有的数学知识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即便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也能在加减乘除中进行转换,如3+3=6可以转化为:6-3=3、2×3=6和6÷3=2等。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基于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教师可以利用情景创设法进行提问、利用合作学习法进行讨论、利用游戏教学法进行理解、利用生活教学法进行探索。综合各种教学方式,将各种数学知识进行融合,增强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幫助学生快速、准确理解相关的概念理论。
三、 多元化的过渡——课后巩固
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记忆力都有着短暂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巩固练习,不能完全掌握并融会贯通,就无法长期保留相关的记忆。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后练习中也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训练巩固。
练习题是最普遍的课后训练,长期实践证明,合理范围内的练习题能有效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但是过量的训练会滋长学生的抗拒心理和厌学心理。因此课后书面练习题应适度,包括题目数量适量、题目种类多样、涉及内容丰富、训练难度适中、练习时间合理等等。
只要明确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强关联性,课后训练也能生动有趣。小学的数学知识尚且基础简单,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相关的体验,利用这一特点进行非书面性的训练能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如学习《平行与相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集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和相交的案例,分析和思考这些平行线和相交线的作用和必要性,并进行求证。
四、 结束语
总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整个教学生活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迈入了新的时代,学生急需多元化的视野完善学习模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艳.刍议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105.
[2]管作阗.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7):150.
论文作者: 卢兰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课后论文; 关联性论文; 知识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