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早期方言新材料_北京话论文

北京早期方言新材料_北京话论文

早期北京话的新材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京话论文,新材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话是京味儿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它又与当今的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有着最紧密的联系,研究意义毋庸赘言。目前的研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北京话研究尤为冷清,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要逊色于日本同行。根结主要在于我们对新材料挖掘的力度不够,仅仅依靠《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研究很难深入。近些年来,《小额》、《燕京妇语》、《语言自迩集》、《官话指南》等早期北京话材料开始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对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也接触到一些有价值的语料,这些材料口语化程度高、时间跨度大,数量也极为可观,相信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推。

1.清中前期的北京话材料

1.1 满汉合璧文献

满族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北京话注释的满语教材,其中以舞格所著的《清文启蒙》最为著名。该书初版于清雍正八年(1730),成书时间比《红楼梦》还早数十年。全书分语音、会话、虚词和词形辨析四部分,会话部分的北京话翻译口语化程度极高,请看:

甲:阿哥你是几时高升了的?大喜呀!我总连影也没有听见。若是听见,该当望喜去来着。因为不知道,故此没有去贺喜。阿哥别不好思量,诸凡求乞容谅。

乙:阿哥怎么这样说?咱们都是好朋友啊,见面就完了,必定尚虚套礼作什么?朋友们相交之间,只要彼此心里盛着,才是朋友的道理罢咧,那样奏作的都是假呀。或有一等人们在虚套理虽然甚是响快,倘若望着他商量一件心腹的事儿,只是浮面皮儿答应,若想那样有什么趣儿?

同为经典的还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初版的《清文指要》,该书为《三合便览》(敬斋编,富俊补)的一部分,几乎是一个世纪后,威妥玛在为《语言自迩集》编写《谈论篇》时,仍以《清文指要》为底本,其价值可见一斑①。

其他语料价值较大的文献还包括:《续编清文指要》、《清语易言》、《百条》、《庸言知旨》、《翻译话条》、《醒世要言》、《清语问答》、《清话问答四十条》、《清语采旧》、《翻译话条》、《初学必读》、《话条子》、《满汉杂抄》、《满蒙汉三合松窗破闷》、《满蒙汉话条二十五段》、《满蒙汉话条五十四段》、《满蒙汉话条七十五段》和《满汉单话》。

这批材料散见于国家图书馆、民族宫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和大连图书馆中,数量较为可观。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网站中检索“三槐堂”,可下载《清文启蒙》和《清文指要》,网址是: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advanced_search.html。

1.2 官话正音教材

雍正六年(1728),雍正在福建、广东两省推行官话,福建为此还专门设立了正音书馆。清人俞正燮(字理初)在《癸巳存稿》中这样记载道:“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著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福建省城四门设立正音书馆。”②这一“正音”运动的直接影响就是《官语详编》、《正音咀华》和《正音撮要》等一批官话正音教材的问世。这些书的作者有的是旗人,有的久居京城。书中保留着大量北京话词汇和口语材料,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代表著作如下③:

袁一州《官语详编》一卷,雍正七年(1729)刊本

张玉成《别俗正音汇编大全》二卷,又名《南北官话汇编大全》,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

蔡奭《新刻官话汇解便览》三卷,原名《官音汇解》,乾隆甲寅(1794)序刊本

高静亭《正音撮要》四卷,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

莎彝尊《正音辨微》六卷,道光十七年(1837)刊本

莎彝尊《正音咀华》三卷,咸丰三年(1853),麈谈轩刻本

莎彝尊《正音切韵指掌》一册,咸丰十年(1860)刊本

莎彝尊《正音再华》一册,同治六年(1867),麈谈轩刻本

潘逢禧《正音通俗表》二册,同治九年(1870),逸香斋刻本

《新刻官话汇解便览》和《正音撮要》已被《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中国方言谣谚全集》(台湾宗青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收入,《别俗正音汇编大全》、《正音咀华》、《正音切韵指掌》、《正音再华》和《正音通俗表》国图有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有《正音咀华》(清咸丰三年麈谈轩刻本)和《正音撮要》(清光绪三十三年粤东卒英斋刻本)两种。

1.3 宫廷档案

有语料价值的清官档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康熙、雍正等人对奏折的批复,口语化程度较高,请看:

密云县的城是我常走的地方,交给巡抚料估修了好,我记得先曾料估过,不知道料估了多少④。

着实勉力。你向来认人眼目不甚清楚,不要教人哄了,人最难信的。只可以自己勤慎服劳,公正清廉做去。错说了人好,不可粉饰。过后看出来,只管将过去错看处,声明方是。知人则哲,那是你这样才情人,保得不错的。切记!再你广东开垦田地,从前督抚所作的,你当着实留心。特谕⑤。

第一段内容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直隶巡抚赵弘燮的奏折中所记录的康熙手谕,第二段内容是雍正元年(1723)雍正给年希尧的批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著的《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和《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可供参考。

另一类是当时北京人的供词,请看乾隆二十七年(1761年)的一份供词:

(庄头丁永供)我是圆明园庄头,本月十五听见我雇的长工王二在一溪清水引风凉的东边稻池内拾得一个死黄鼠狼,十七日晚我听见里头跑了一只貂鼠,各处找寻,我疑惑王二拾得一个黄鼠狼恐其是貂鼠,因此叫他拿来看,果然是一张貂鼠皮,庄头不敢隐瞒,据实呈报⑥。

据落合守和(2011)介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顺天府档案中,收录了不少清代的供词,口语化程度也非常高。清前期的北京话材料极为罕见,宫廷档案也许会成为一个突破口。

2.晚清民国时期的北京话材料

2.1 京味儿小说

2.1.1 蔡友梅

清末的京味儿小说《小额》早已为研究者熟知,其作者蔡友梅为汉军旗人,作品语言京味几十足,颇受读者推崇:“蔡友梅别号损公,描写实事颇有趣味,更是纯粹京话,为学习京话是极好的读物。”⑦笔者在早期北京白话报中发掘出蔡氏作品一百余部,列举如下:

《顺天时报》

1913年至1919年间,蔡友梅以“损”、“损公”、“退化”等笔名连载了数十部小说:《梦中赴会》、《二十世纪新现象》、《新侦探》、《孝子寻亲记》、《感应篇》、《张军门》、《家庭魔鬼》、《潘老丈》、《海公子》、《汪大头》、《大劈棺》、《大小骗》、《姚三楞》、《苦儿女》、《刘瘸子》、《贺新春》、《金永年》、《两捆钱》、《奉教张》、《苏造肉》、《王善人》、《王小六》、《粉罗成》、《钱串子》、《小世界》和《自由女》。

《益世报》

《益世报》于1915年在天津创刊,次年增刊北京版。蔡友梅以“梅蒐”、“老梅”、“亦我”等笔名发表了下述小说:《高明远》、《张和尚》、《怪现状》、《过新年》、《回头岸》、《土匪学生》、《八戒常》、《王有道》、《大车杨》、《苦家庭》、《恶社会》、《贾万能》、《刘阿英》、《中国魂》、《大兴王》、《和尚寻亲》、《谢大娘》、《双料义务》、《势利鬼》、《店中美人》、《以德报怨》、《刘三怕》、《王翻译》和《美人首》。

《京话日报》

1919年7月至1921年10月间,蔡友梅共连载了“新鲜滋味”系列小说27种,目前笔者所见的有26种:《姑作婆》(第一种)、《苦哥哥》(第二种)、《理学周》(第三种)、《麻花刘》(第四种)、《库缎眼》(第五种)、《刘军门》(第六种)、《苦鸳鸯》(第七种)、《张二奎》(第八种)、《一壶醋》(第九种)、《铁王三》(第十种)、《花甲姻缘》(第十一种)、《鬼吹灯》(十二种)、《赵三黑》(十三种)、《张文斌》(第十四种)、《搜救孤》(第十五种)、《王遁世》(第十六种)、《小蝎子》(第十七种)、《曹二更》(第十八种)、《董新心》(第十九种)、《非慈论》(第二十种)、《贞魂义魄》(第二十一种)、《回头岸》(第二十二种)、《方圆头》(第二十四种)、《酒之害》(第二十五种)、《五人义》(第二十六种)和《鬼社会》(第二十七种)。

《国强报》

蔡友梅晚年在《国强报》也连载了大量作品:《瞎松子》、《忠孝全》、《韩二刁》、《连环套》、《郭孝妇》、《驴肉红》、《新侠女》、《郑秃子》、《大樱桃》、《白公鸡》、《胶皮车》、《二家败》、《人人乐》、《鞭子常》、《山东马》、《路三宝》、《黑锅底》和《五百万》。

上述民国报纸的馆藏情况2.4节会有详细介绍,北京各大图书馆中还存有一些剪报本,研究者利用起来更为方便。

国家图书馆馆藏:《店中美人》、《双料义务》、《瞎松子》、《姑作婆》、《苦哥哥》、《理学周》、《麻花刘》、《库缎眼》、《刘军门》和《苦鸳鸯》。

天津市图书馆馆藏:《曹二更》、《董新心》、《方圆头》、《酒之害》、《五人义》、《鬼社会》、《苦哥哥》、《库缎眼》、《苦鸳鸯》、《一壶醋》、《鬼吹灯》、《赵三黑》、《张文斌》、《搜救孤》和《王遁世》。

首都图书馆馆藏:《白公鸡》、《二家败》、《人人乐》、《大樱桃》、《郑秃子》、《忠孝全》、《郭孝妇》、《连环套》、《驴肉红》、《胶皮车》、《赛刘海》、《小蝎子》、《方圆头》、《刘军门》、《苦鸳鸯》、《姑作婆》、《贞魂义魄》、《鬼吹灯》、《曹二更》、《张文斌》、《搜救孤》、《回头岸》、《非慈论》、《赵三黑》、《库缎眼》、《麻花刘》、《理学周》和《小额》。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藏有《钱如海》、《小姑毒》、《义友记》和《奸淫报》四部蔡友梅作品,天津晚报社发行,署名今睿。于润琦先生主编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和台湾新兴书局出版的《笔记小说大观》(第九编)总计收入了蔡友梅20部小说。

2.1.2 剑胆

剑胆本名徐济,别号哑铃、亚铃、涤尘和自了生,在当时是与蔡友梅齐名的京味儿小说大家,他的创作生涯超过四十年,仅笔者见到的作品就达两百部之多:

《爱国白话报》:《李银娘》、《魏大嘴》、《盗中侠》、《花和尚》、《赛金花》、《孝义节》、《吴月娇》、《珍珠冠》、《白绫帕》、《赵总兵》、《贾斯文》、《恶仆害主记》、《陈烈女》、《锡壶案》、《杨结实》、《张古董》、《如是观》、《卖国奴》、《张烈女》、《小美人》、《珠玉缘》、《巧奇缘》、《偷生奴》、《恶讼师》、《抢婚奇案》、《生死鸳鸯》、《金闾艳案》、《眼镜博士》、《方承观》、《香界寺》、《夜游神》、《小连生》、《回头岸》、《虎口余生记》、《新房死尸案》、《风流所长》、《钓金龟》、《何喜珠》、《张观准》、《仇幕娘》、《小五通》、《恶妇回头岸》、《孝子寻亲记》、《蒲葵扇》、《妙判奇缘》、《猴美人案》、《毛阿贵》、《狗头六》、《李秃子》和《逆伦谋杀案》。

《白话捷报》:《金三郎》、《何喜珠》、《劫后再生缘》、《李清风》、《康小八》、《元宵案》、《煤筐奇案》、《大报仇》、《张黑虎》和《杨莲史》。

《北京白话报》:《孽海循还记》、《同恶报》、《祸国奴》、《煤筐奇案》、《英雄会》、《美人祸水刘喜魁》、《花鞋成老》、《邓子良》、《张小仙》、《苏兰芳》、《关公演义》、《山海关》、《春明梦影》、《扁将军》、《美人与伟人》、《清宫十三朝秘史》、《大骗案》、《金刚钻》、《金少梅》、《家庭祸》、《新毒计》、《新风流医》、《地藏庵》、《赵妈妈》、《恶奴欺主记》、《方承观》、《黄姑娘》、《白话聊斋·罗刹海市》、《义烈鸳鸯》、《白话聊斋·贾奉雉》、《白话聊斋·丁溪前》、《狡猾报》、《文字之孽》、《白话聊斋·柳生》、《亡国泪》、《官场冤案》、《白话聊斋·佟客》、《白话聊斋·仇大娘》、《宦途风波》、《白话聊斋·阿英》、《白话聊斋·张诚》、《白话聊斋·庚娘》、《眼睛博士》、《白话聊斋·鞏仙》、《白话聊斋·竹青》、《白话聊斋·王大》、《葫芦梦》、《恋爱孽镜》、《金钱祸》、《地藏庵》、《故都黄粱梦》、《新贪欢报》、《美人梦》、《奇巧循环》和《儿女英雄传》。

《北京小公报》:《李五奶奶》、《石宝龟》、《义烈鸳鸯》、《杨翠喜》、《神术》、《自由潮》、《刘二爷》、《钟德祥》、《血军刀》、《七妻之议员》、《文艳王》、《白狼》、《梦中梦》、《逆伦惨杀案》、《闷葫芦》和《陈厨子》。

《实报》:《天桥》、《国贼》、《一念差》、《活阎罗》、《义合拳》、《红鬃烈马》、《旧京黑幕》、《苦口佛心》、《贫女奇缘》、《新华忆旧》、《恶恋》、《迷途》、《报恩侠女》、《欢喜冤家》、《烟阀遭虐案》、《双龙门》、《鬼蜮社会》、《血手印》和《阔太监》。

《实事白话报》:《金扁簪》、《傅胜氏》、《黑骚儿》、《三命奇冤》、《前世冤》、《白脸常》、《除夕之夜》和《七月生子》。

《北平日报》:《宦海腥膻录》、《红粉骷髅记》和《满清亡国影》。

《群强报》:《泥人志》、《可怜虫》。

吉林图书馆藏单行本:《新风流》、《醒春居》、《新贪欢报》、《赵妈妈》、《新毒计》、《家庭惨史》、《无头案》和《家庭祸》。

首都图书馆藏单行本:《凤求凰》、《巧循环》、《华大嫂》、《李傻子》、《阿玉》、《余小辫》、《范希周》、《金茂》、《唐大姑》、《麻希陀》、《翠花案》和《貌相奇缘》。

2.1.3 冷佛与儒丐

冷佛因连载于《爱国白话报》的小说《春阿氏》声名鹊起,他是北京内务府旗籍,作品以中长篇为主,语言的口语化程度很高。笔者在首图和国图还发现了《小红楼》、《井里尸》、《侦探奇谈》、《未了缘》等冷佛作品。

穆儒丐,名穆都哩,字辰公,也是旗人出身,曾任《国华报》编辑,小说《梅兰芳》先后连载于《国华报》、《群强报》和《盛京时报》。1916年后来到沈阳,在《盛京时报》上发表了《徐生自传》、《同命鸳鸯》、《北京》等作品。

20世纪20年代,冷佛和儒丐这两位旗人作家均已经转战东北文坛,其后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著述颇丰,有待进一步发掘。

2.1.4 耿小的

耿郁溪(1907—1994),笔名耿小的,是与老舍同时期的京味儿小说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他的创作高峰,著有《滑稽侠客》、《时代群英》、《一锅面》、《六君子》、《凤求凰》、《半夜潮》、《云山雾沼》、《落山风》、《摩登济公》等30余部作品。耿小的在当时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能达到老舍《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的水平,但赶不上《二马》,更及不上《离婚》。……但他的创作实绩不是偏于讥刺便是偏于油滑,总之充满了北京市井社会的气息。”(孔庆东,2004)中国现代文学馆藏有《滑稽侠客》、《时代群英》和《野渡无人》三种,很多作品散落于海外图书馆和私人藏书家手中。

2.2 北京话教科书

2.2.1 西人所编教材

在西方人编写的汉语教材中,当属《语言自迩集》(威妥玛著)影响最大,该书的中文译本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他语料价值较高的西人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京话指南》(法国领事于雅乐编译,光绪十三年)

《官话萃编》(美国富善著,中华民国五年)

《官话初阶》(怀恩光著,民国二十八年)

The Chinese Speaker; or,Extracts from Works Written in the Mandarin Language,as Spoken at Peking,T.Robert,1865

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Pekinese Dialect,G.C.Stent,1877

Promressive Lessons in the Chinese Spoken Language,J.Edkins,1885

A Course of Mandarin Lessons Based on Idiom,C.W.Mateer,1900

Chinese Merry Tales,B.G.Vitale,1901

Chinese-English Mandarin Phrase Book(Peking Dialect),T.C.Fulton,1911

A Mandarin Primer,F.W.Bailer,1911

A Short Course of Primary Lessons in Mandarin,C.W.Mateer,1911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How to Learn It,W.C.Hiller,1913

A Mandarin Phonetic Reader in the Pekinese Dialect.K.Bernhand(高本汉),1918

Colloquial Chinese(Northern),A.Neville J.Whymant,1922

在这些教材的作者中,有些曾受过西方语言学的训练,对汉语的语法体系和语言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他们的著作不仅具有语料价值,对汉语语言学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上述图书有一部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对外经贸大学海关文献阅览室,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下列在线网站检索到扫描版。

美国archive网站:http://archive.org/index.php

大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网站:http://www.cadal.zju.edu.cn/QuickSearch.action

日本关西大学近代汉语文献语料库:http://www2.csac.kansai-u.ac.jp:8080/library/

第一个网站尤其值得关注,它整合了众多欧美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资源,包括较为罕见的《语言自迩集》第一版。晚清民国时期,类似教材的出版量非常大,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2.2.2 日本编写的北京话教材

1876年后,日本兴起了北京话学习的热潮,出版了大批北京话教材,影响较大的有《亚细亚言语集》(广部精编)、《官话指南》(吴启太、郑永邦共著)、《官话急就篇》(宫本大八著)。

由于多有北京籍教员参与编写或把关,不少教材、读本和词典都极富语料价值,例如:

《自迩集平仄编四声联珠》(福岛安正编)、《燕语启蒙》(牧相爱著)、《北京官话谈论新篇》(金国璞、平岩道知著)、《北京官话士商丛谈》(金国璞著)、《北京官话翻译必携》(马绍兰、足立忠八郎著)、《最新北京官话典型》(好富道明著)、《北京风俗问答》(加藤镰三郎著)、《北京风土编》(张廷彦著)、《言文对照北京纪闻》(冈本正文著)、《北京官话搜奇新编》(石杉福治著)、《官话北京事情》(宫岛吉敏著)、《北京官话今古奇观》(金国璞著)、《北京官话虎头蛇尾》(金国璞著)、《华言问答》(金国璞著)、《北京官话家言类集》(冯世杰、市野常三郎和高木常四郎著)、《京语萃选》(秋山昱喜著)、《北京笑话会话》(冯世杰著)、《华语跬步》(御幡雅文著)、《北京官话伊苏普喻言》(中田敬义译)、《北京官话万物声音》(濑上恕治著)、《华语要诀》(宗内鸿著)、《北京官话常言用例》(小路真平、茂木一郎共著)、《北京官话俗谚集解》(铃江万太郎、下永宪次共编)、《北京土语集》(佐藤博著)、《北京语集解》(下永宪次著)和《北京俗语儿典》(下永宪次著)。

上述著作多数已被《中国语学资料丛刊》(波多野太郎编)和《中国语教本类集成》(六角恒广编)收入,前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有藏,后者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有藏。更多的书目可参看六角恒广的《日本中国语教学书志》及附录。

2.2.3 朝鲜编写的北京话教材

研究者可以利用的文献有以下一些:《骑着一匹》(18世纪初,不晚于1826年)、《华音撮要》(1877)、《华音启蒙》(1883)、《学清》(1885)、《关话略抄》(19世纪后半叶)、《汉谈官话》(至迟1902年)、《交邻要素》(1906)、《汉语独学》(1911)、《汉语指南》(1913)、《华语精选》(1913)、《华语教范》(1915)、《汉语大成》(1918)、《支那语集成》(1921)、《速修汉语自通》(1922)、《官话问答》(约在1915年到1924年之间)、《官话丛集》(1924)、《中语大全》(1933)、《中国语自通》(1929)、《支那语大海》(1938)和《内鲜满最速成中国语自通》(1939)。

前六种已收入汪维辉主编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和《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它们的语言基础是否为北京话尚有争议。剩余的教材则被《汉语会话书》和《汉语会话书续编》(朴在渊、金雅瑛编,韩国学古房出版社)收录。

2.3 曲艺

评书、子弟书、相声等植根于民间的北京传统曲艺也保留有大量的早期北京话材料,下面是一段老北京灯影戏戏文,口语化程度很高:

“呦,爷今日这闲哉吔。”“好说,乐子哪天不闲哉吔。”“噢,大爷何妨望我们串个门子呢。”“哈哈,敢子好。”⑧

由八旗子弟始创的子弟书虽以清丽典雅著称,却也不乏《为票傲夫》、《穷鬼叹》、《厨子叹》、《老侍卫叹》等反映旗人境况和老北京市井生活的作品,其中保留了很多早期北京话词汇。此外,《四进士》、《四郎探母》等早期京剧剧本语言也很通俗,多口语句式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源较为丰富。

2.4 早期白话报

清末民初,彭翼仲、文实权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选择报纸作为“开启民智”和“改良社会”的工具,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底层民众,报纸的语言力求浅显易懂。著名爱国报人彭翼仲在《京话日报》的发刊词中这样写道:“本报为输进文明、改良风俗,以开通社会多数人之智识为宗旨。故通幅概用京话,以浅显之笔,达朴实之理,纪紧要之事,务令雅俗共赏,妇稚咸宜。”⑩以《进化报》(第一百八十号)一则标题为《马车轧老妈儿》的本京新闻为例:

本月二十三日午后,东安市场西门外,有位堂客,带着个小孩儿,后头跟着个老妈儿,过马路来着。正走在马路当中,忽然由南飞了一辆马车来,把老妈儿就给碰躺下了。便宜算是没轧着,就是让马把心口踢了一下子。守望巡警赶紧把马车拦住,让他对了保,给老妈儿雇了一辆车,送回家去了。

该段材料中,词汇和句式的选择跟口语几无二致,这在当时并非个别现象,《进化报》、《京话日报》、《白话国强报》、《爱国白话报》、《益世报》和《群强报》的大量栏目都是用纯正京话写就。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有较完整的缩微胶卷可供查阅,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的《顺天时报》和《益世报》在数量上也较为丰富。首都图书馆旗下的北京记忆网站特别值得关注,其中的“昨日报章”版块可提供《北平日报》、《京话日报》、《群强报》、《京报》、《顺天时报》和《益世报》的在线阅读,网址为:http://www.bjmem.com/bjm/zrbz/。

很多清人笔记中也存有诸多宝贵材料,请看夏仁虎《旧京锁记》中的三则材料:

装饰妇女聘卖于异乡人,乘隙卷而逃焉,谓之“放鹰”,亦曰“打虎”。设为赌局,诱骗愚懦,谓之“腥赌”。代接妇女,秘密卖淫,谓之“转当局”。引诱富家子弟游荡嫖赌,以博其资,谓之“架秧子”。皆社会不良之风俗。

有一字而分两意者,如你我之“你”,遇平行以下可直呼“你”,尔、汝意也。然遇尊长则必曰“您”,读如“邻”,非是则不敬。“他”字亦分两意,呼平辈可直曰“他”,即彼意也。然述及尊长,则“他”字必读如“坦”,非是亦不敬。

京师人海,各方人士杂处,其间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亦间搀入满、蒙语,如看曰“把合”(靠),役曰“苏拉”,官曰“章京”(读如音),主管曰“侉兰”,大皆沿用满语,习久乃常用之。又有所谓回宗语、切口语者,市井及倡优往往用之,以避他人闻觉。庚子后则往往搀入一二欧语、日语,资为谐笑而已,士夫弗屑顾也。

由这几则材料可以窥得北京话发展历程之复杂,既有着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又受到语言接触的长期影响。本文所介绍的语料涉及满汉合璧材料、官话正音教材、小说、曲艺、报刊和域外北京话教材等多个领域,不仅口语化程度极高,而且时间跨度大,数量丰富,反映了北京话的早期面貌和发展脉络,可为今后的溯源研究和断代构拟奠定材料基础。

写作过程中得到陆俭明、崔希亮、郭锐、王洪君、周建设、赵日新等先生的支持和鼓励,方梅、陈前瑞、于润琦、李明、张美兰、周晨萌、朴在渊、朴恩石、刘一之诸先生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材料,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①参看藤田益子(2007)。

②《癸巳存稿》,俞理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③这部分主要在侯精一(1962)和高田时雄(1997)的基础上增订而成。

④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五)1652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著。

⑤见《清朝皇帝御批真迹选》第二册32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著。

⑥引自《旧京人物与风情》578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⑦此评价由读者董敬三题于小说《姑作婆》(首都图书馆藏)扉页。

⑧见《北平俗曲略》3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⑨京剧这一线索是由张美兰教授提供的。

⑩见《京话日报》第7号。

标签:;  ;  ;  ;  

北京早期方言新材料_北京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