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心肌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临床研究论文_周宏

济南市中心医院西院心血管内科 250031

[摘要]目的:探究新发心肌梗死和血尿酸水平的关联性,以指导疾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例(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者(对照组),对两组对象血尿酸水平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观察组体重指数(BMI)、尿酸(UA)、甘油三酯(TG)、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以及Grac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FS)分别为(0.54±0.12)、(0.28±0.07),与对照组(0.62±0.12)、(0.34±0.09)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尿酸水平和年龄、LDL-C、NT-ProBNP、Grace评分、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存在正相关性(P<0.05),和LVEF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高尿酸水平和新发心肌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高尿酸症可能为新发心肌梗死的独立性因素,新发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水平越高,心功能相对降低,心肌损伤越严重。

[关键词]新发心肌梗死;血尿酸;心功能;相关性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为冠状动脉不稳定的斑块结构破损或糜烂,以致血栓生成而引发的心脏急性缺血、坏死,脂质过氧化和超氧化自由基的病理性改变是上述过程的诱发机制。有临床研究表明,血浆中尿酸、胆红素可能也和冠心病发生机制存在相关性,但是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1]。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60例AMI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进行检测,以探究血清尿酸水平和AMI的相关性,现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急性

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版),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②排除标准: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异常者;痛风;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甲状腺疾病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7~73(59.4±4.7)岁;吸烟史41例;体重指数(BIM)为(27.5±3.4)㎏/㎡。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60例健康者,其中35例,女25例;年龄36~74(58.7±5.1)岁;吸烟史43例;体重指数(BIM)为(25.3±3.1)㎏/㎡。两组对象年龄、性别、吸烟史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但是观察组患者体重指数(BIM)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2013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推荐指标,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

1.2方法

1.2.1治疗:观察组患者一经确诊后都在起病12h中进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 ),对心电指标监测并行相应护理干预、采用吗啡药剂行抗癌痛治疗、吸氧处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硝酸甘油、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调脂药物以及抗血小板等药物对症治疗,在急诊治疗6h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梗死血管类型、数目与具体位置。

1.2.2生化指标检测:参与本次研究的120例对象,,选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雅培

C16000,美国)检测N末端脑钠肤前体(NT-proBNP)、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 ( cTNT )、心肌肌钙蛋白T( cTNI )。次日嘱患者禁食10h、禁水8h,收集5ml静脉血,经离心处理后提取血清上层以备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醋(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与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上述所有操作均要严格遵照试剂及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

1.2.3心功能检测:应用美国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5~5.0MHz,协助患者处于左侧卧位,强化呼吸节律平稳性,将探头安置在心尖处,在二维超声模式协助下取胸骨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心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右心房内径(RV),simpson法测量每分博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FS)、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结合根据患者年龄、心率、收缩压、心功能分级、心脏骤停、血清肌酐和心肌标志物测算其在住院期间的Grace评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表示计量资料;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X2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当P<0.05时,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指标及Grace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UA、TG、NT—proBNP以及Grac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清TC、HDL—C、LDL—C、Hs—CRP、CK、CK—MB、cTNT及cTNI水平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血清尿酸和临床检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尿酸水平和年龄、LDL—C、NT—ProBNP、Grace评分、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存在正相关性(P<0.05),和LVEF存在负相关性(P<0.05)。详见表3.

表3 血清尿酸和临床检测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3讨论

最近几年中,国内外部分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进程,均发挥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2].高尿酸血症参与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可以做出如下概述:①尿酸水平高时,机体中难以溶解的尿酸盐析出,产生结晶体,对血管结构完整性造成损伤;②高血酸助力于血小板汇聚进程,对血栓形成产生正向作用;③尿酸代谢过程中产生氧自由基,其对线粒体、溶酶体功能造成损伤,导致血管内皮上汇聚大量线粒体;④在尿酸水平超标时,其采用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进程的方式,加速血管平滑肌细胞衰亡进程,引发血管局部炎性反应,使斑块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加,促使栓子脱落[3~6]。

有相关报道显示,AMI患者体内,血清尿酸水平通常上升。Lazzeri C等人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六成以上的AMI患者体中血尿酸检测值>380 mmol/L,同时极易在体中形成

尿酸盐结晶,进而参与到心肌梗死发生发展进程[7~9]。在本次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作用于心肌细胞膜内脂质过氧化过程,促使相关结构与功能发生病理性改变,损伤内皮系统,同时助力于炎性反应进程,以致心肌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心肌代谢异常、耗氧量以及心肌负荷同步增加增加,心功能降低是其最终结局。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血清高尿酸水平和新发心肌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高尿酸症可能为新发心肌梗死的独立性因素,新发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水平越高,心功能相对降低,心肌损伤越严重。

参考文献:

张清云, 周芸玲, 罗迦,等. 新发心肌梗死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 8(1):94-96.

谢晓黎, 张艺川. 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分析[J]. 医学信息, 2015, 28(22):264-45.

王英, 周军波, 廉姜芳,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尿酸、C反应蛋白和BNP变化的临床意义[J]. 心电与循环, 2017, 36(4):232-235.

董丽娜.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尿酸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1):57-58.

黄红丽, 李卫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16, 45(11):58-60.

周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信息, 2017, 30(3):54-56.

莫善晓. 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59-60.

马宇虹.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对预后的影响[J]. 医学综述, 2015(11):2090-2092.

王晓云. 血清尿酸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及心源性休克的预测价值[J]. 中国急救医学, 2014, 1(11):42-43.

论文作者:周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  ;  ;  ;  ;  ;  ;  ;  

新发心肌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临床研究论文_周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