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它的最大作用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即兴描述式
充分的课前准备,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哪怕是不太成熟的观点。
案例:感受与鉴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教学片段。
我简单地介绍了曲名和作者,乐曲的构成: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 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序奏分成两大段落。
先让学生欣赏,听完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体会,描述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仿佛感觉到多瑙河正从沉睡中渐渐苏醒,晨曦初露,天色渐渐明亮,早起的人们正踩着轻快的脚步翩翩起舞,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生2:“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多瑙河畔,人们正在举行盛大的音乐舞会。大家尽情地跳啊、唱啊,享受这美好时光。”
生3:“这首曲子的节奏感很强,听了就想跟着节拍跳舞;又有点象是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那嘭嚓嚓的节奏就象是一二一的号令。”(大家不禁为这位同学别致的想法会心一笑。)
……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受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教师的观点往往会影响学生大胆的想象,造成“人云亦云”的结果。老师要创设一个平台,把学生的个性激发出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里翱翔。
二、合作探讨式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相互讨论中,不同的观点激烈碰撞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教师很好的启发和引导。
案例:感受与鉴赏西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学片段。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1.贝多芬的生平事迹。2.贝多芬创作的作品分类。3.举例说说贝多芬的作品主要有哪些。4.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组为单位比赛的形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资料跟其他组员交流,再由组长收集大家的观点,完成课前布置的四个问题,然后抽签回答。因为有课前的准备,这个环节每个组基本上都能完成。
然后,进入听辨思考阶段。在大家认真听完这首交响乐后,老师提问:第四乐章的第二部分有两个主题分别是什么?给每组两分钟的时间讨论,看谁的答案最接近。
再次思考:作品表现出贝多芬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信念?它对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方面有什么启迪?本题由老师随意抽查各组成员回答,并根据他们的答案给以加分。
最后,得分最高的为优胜奖,其他为参与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第九交响曲》的艺术特点和深刻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乐圣”贝多芬的生平和坎坷遭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合作探讨,学会自主学习。
三、情景再现式
音乐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艺术。一首好的乐曲,像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各种形式展示作品的内涵。这样,更能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之美。
案例:欣赏西师版八年级下册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教学片段。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是单纯的乐曲感受与鉴赏,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作曲者的生平、乐曲的主题,体验它给人带来的震撼与感动。第二课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思乡曲》的感受,用各种形式来展示自己作品的理解。
上课前,我把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以讲台为中心,呈弧形状,留出一块空地让学生表演展示。
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配上《思乡曲》的旋律,进行诗歌朗诵。饱含深情的朗诵和忧伤的旋律结合,产生了很强的震撼力,教室里沉寂了一会,大家都不禁为他的精彩表演鼓起掌来。
舞蹈小组的几位女同学用现代舞表现了台湾儿女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部分同学向大家展示了他们欣赏后有感而创作的绘画作品《归》、《思念》、《根》、《故乡情》、《故土》……一幅幅的作品,引起了阵阵的赞叹。虽然技巧上显得有点稚拙,但意境动人。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可大家似乎还沉浸在《思乡曲》的意韵中。这是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让音乐作品再次升华,并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灵,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论文作者:李修升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0
标签:学生论文; 贝多芬论文; 自己的论文; 音乐论文; 乐曲论文; 课前论文; 作品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