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模式、内生模型及政策意义_职教论文

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模式、内生模型及政策意义_职教论文

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模式、内生模式及其政策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内生论文,意义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几年中等职教规模大幅度下滑,令人不得不追问,为什么曾经蓬勃发展的职教体系会如此经不起冲击?如果像我们以往所设想的,职教体系是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其剧烈变动至少应当能引起社会其他体系,特别是经济体系的剧烈反应。但这些反应我们都未能看到,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强烈,似乎职教的剧烈变动仅仅是其内部“事件”。这与职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一基本观念是不相符的,为什么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并且曾经达到非常大的规模,我们的职教体系仍然游离于社会体系之外?这是个令人迷惑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职教发展模式。只有理解了我们的职教是从何而来的,才能理解它现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它将向何处去。

一、发展的设计模式与内生模式

所谓发展,即事物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综观世间万物,其发展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即基于人为设计而发展的设计模式和基于自身生命力而发展的内生模式。不同的事物需要不同的发展模式,而这两种发展模式各有其不同功能。一般地说,发展包含三个要素:发展源动力、发展过程、影响发展过程的方法。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对这两种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做一比较。

(一)设计模式与内生模式

1.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以工程思维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源于人造物的制造。这种模式认为,从发展的源动力看,要生产人造物首先必须进行设计,而所有的人造物只不过是设计的物质表达;从发展过程看,人造物最终是通过制造过程生产出来的,整个生产过程只不过是执行预先设计的方案而已;从影响发展过程的方法看,确保人造物与设计方案相吻合的方法是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因此可以把这一发展模式概括为“设计—生产—控制”模式,这三个方面相互支持,形成了非常稳固的、严密的人造物发展体系。基于这三个基本假设,人类已经建立了非常发达的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控制的人造物发展体系。

这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1)对主观能动性的过分崇信。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控制与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功,使得人类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满了信心,充分相信人有主宰万物的能力,并努力把人类的意志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2)从外到内的发展顺序。认为事物的发展无非是人类意志的展开,只有符合人类意志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应当始于人的意志。(3)机械论的思维方法。主张采用机械的、标准的、严格的方法来展开与控制事物发展过程。

2.内生模式

自然物与人造物有一个根本区别,即它是自然地、内在地生于和消亡于这个世界的,而人造物是人所设计、制造的;自然物有着强大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并且它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力量的左右与人造物相比要小得多。我们可以设计、制造一件人造物,但我们只能培育、修剪一件自然物,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使它符合我们的意志去生长,却无法完全塑造一件有生命的自然物。克隆生物仅仅是繁衍方式不同而已,这种生物类型是自然界本身所存在的。基因技术可以改变物种,但这种改变也只能是“修剪”意义上的改变。可见,自然物与人造物的生成与存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人的培育、调整等活动,是以自然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为基轴来展开的。自然物的这种发展模式可称为“内生模式”,它是基于生物学发展观的。这一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萌芽—生长—调整”。它认为,从发展的源动力看,事物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自身,发展是事物自身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事物都内在地蕴含了发展的胚芽,事物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自我发展。从发展过程看,发展是一个事物自身结构逐步展开的过程,是结构中各要素博弈的结果,发展即生长。从影响发展过程的方法看,人类只能有限地“修剪”事物的发展过程,却无法在事物发展中完全体现人类的意志。

这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是:(1)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限性。认为人并不是万能的,只有以“修剪”的方式在有限范围内施加人类意志,才能做到人类与世界和谐相处,否则必将受到世界的惩罚。(2)从内到外的发展顺序。 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性。(3)博弈论的思维方法。打破了设计模式机械的、 线性的发展思维模式,代之以柔性的、网络式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思维模式。

(二)两种模式在社会发展中的移植

两种发展模式各有其产生背景,因此各有其应用领域。而当学者们努力把物质世界的发展模式运用到理解、解释与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便形成了设计与内生两种并存的社会发展模式。无论是设计模式还是内生模式,都源于物质世界,只不过前者源于无生命的物质世界,后者源于有生命的物质世界。用物质世界的发展模式来解释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存在适应性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模式应当是内生模式,设计模式只能是辅助模式。我们只能引导社会的发展,却无法设计一个全新社会,任何社会都是其前一社会发展的产物。

新制度经济学对社会发展持类似观点。它区分了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认为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一些正式约束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规则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的,但是非正式约束由于有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尤其要注意的是,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约束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约束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注: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27.)这一观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内生解释框架

设计—内生维度为作为社会子系统的职教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下面应用这一框架对中西方职教做一下比较,以求得新的理解。

(一)职教发展价值解释

为什么要发展职教?这是理解中西方职教现状之差异的基本出发点。以往习惯于笼统地分析它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等,这种总体性分析,已经内在地打上了设计模式的思维烙印。其结果是,尽管学者们已对之做了十分深入的分析,且以这些分析的结论为基础,政府多次召开了旨在发展职教的高层会议,但职教在我国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我国职教基本上还停留在为什么要发展这一层面,尚没有“实质性”地进入到如何发展这一层面,而许多关于“如何发展”的举措,由于第一层面的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得其实践收益甚微。

与我国情况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的职教总体上呈积极发展的态势。西方职教领域的文献,主要关涉的也是如何发展而不是为什么要发展。

何以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差距?西方职教是从其工厂制度内部内生出来的,其发展所遵循的是内生模式,其价值自然已为企业界所深刻认识。我国的职教则是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每一次职教的大发展,都直接得益于政府的某项政策、措施。学者们在研究职教发展史时,一般也是以重大的政策颁布为分水岭的。

这就是说,我国的职教是基于学者和政府而不是企业界的价值认识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历程决定了我国职教发展是从学校形态开始的,而其所追求的产学合作也必然是始于学校而不是企业。这里所涉及的问题已不是职教是否重要,而是谁认为它重要,而最初的提问也应当变为“职教为什么会得到发展”更为合适。这是内生模式的思维方式。因此,“设计—内生”分析框架所带来的不仅是分析结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思维形式的不同,同时它也说明了思维方式与思维结果的内在一致性。

(二)职教模式的形成解释

用“设计—内生”分析框架来分析中西方职教模式形成的过程,同样能获得不同的结论与思维方式。

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职教模式有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社区学院模式以及日本企业内培训模式。(1)德国双元制的形成始于19世纪初。当时随着学徒制崩溃,由院校还是由企业培训工人,成了欧洲许多国家必须做出的抉择。在德国,普通主义的教育理想和以实践为目的的训练是格格不入的,结果造成了普通主义的院校教育与职教之间的分裂。在这种分裂中,企业主动地承担了工人培训的主要责任。(注: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俄罗斯高等教育繁荣背后的缺陷.参考消息,2005—5—14.)Torsten Husen & T.Neville Postlethwaite (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11.Great Britain:BPC Wheatons Ltd,Exeter.1994.)(2)在美国,1816年的达特冒斯学院法案阻止了联邦政府接管私立学院,使得美国大学有可能呈现多样化局面。19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要求大学融入从农业到工业的与职业相关的教育。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为这类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3)日本企业内培训模式的形成原因首先是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这两个制度促使员工终身忠诚于某一企业,使得企业愿意为员工提供终身发展规划和企业内培训。其次,它和日本企业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也有密切关系,因为企业规模大保证了实施企业内培训所需的人力和财力。再次,它和日本企业主的技能训练观也很有关系。在日本,许多企业主认为,工作技能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得到训练,而学校是无法承担这一任务的。

虽然这三种模式的具体内容不同,但他们的形成过程有明显的共同特征:(1)始于企业界自身的需求,即其发展不仅是源于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是由企业界自己所表达出来的,是在企业界的积极参与下形成的,有着浓厚的企业文化根基;(2)法律在模式的最终成型和稳固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3)所形成的模式的差异源于企业与学校博弈最终达成的平衡的差异。这说明,这三种模式的形成所遵循的是内生模式。

而我国职教自发展之初所遵循的是设计模式。虽然学者与政府所表达的意愿符合企业界利益,但这种意愿毕竟不是企业界自己所表达的,而是学者与政府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设想所表达的,它是一种“合企业利益”的意愿。这种“越俎代庖”可能使得企业界难以意识到其利益所在。因此,在我国职教模式形成过程中,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博弈最终演化成了学校的单方面活动。这就必然导致一种缺乏企业界支持的完全学校化职教模式最终在我国形成。

三、内生模式的不可替代性与我国的选择

政府深度介入职教,对职教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时可以在短时期内取得较大成效;没有政府的介入,有些发展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是设计模式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偏爱,并广泛地采纳、推行这一模式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一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弊端。

在“设计模式”中,由于职教资源主要通过政府途径来分配,职业院校自然没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劳动力市场、社会需求上,很少关心企业的人才需求,很少关心如何确定院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很少关心如何形成自己特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我们并不否认,目前已有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状况,努力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但是,这类院校的数量在所有职业院校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而就是这些职业院校,它们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努力也非常不够。比如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了解,主要还是停留在宏观的、模糊的、间接的层面,缺乏细致的、精确的、直接的调查。

按设计模式起来的职教,始终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缺乏维系它生命的社会之根。有的职业院校几乎不认识一个企业,几乎没去过一次劳动力市场,更谈不上密切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它的社会之根何在?

选择何种职教发展模式,要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职教,是需要真正为社会所有,自身具有生命力,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职教,还是需要表面繁荣,实质上是昙花一现、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职教。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前者,需要的是深深扎根于社会的职教;这种职教有着顽强的自我生存能力,它不会因某个偶然事件而产生剧烈变化;它与各社会组织形成了现实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功能,为我们的社会所不可或缺。这种职教最为本质的特性就是社会性。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这种职教呢?这种职教只能从我们的社会中内在地生长出来,希望先通过整体设计,然后再制造出这样一种职教体系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我们一直很羡慕许多发达国家有着成熟、富有特色的职教,并一度设想把它们的这些模式移植过来,但并没有取得成功。原因何在?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些模式都是在那些发达国家内在地生长出来的,其成长、成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博弈的历史过程。

因此,要真正获得扎根于我们社会的职教体系,其发展模式必须从“设计模式”转向“内生模式”。事实上,模式的这一转换已在我国悄然发生着。一度在政府“扶持”之下蓬勃发展的职业院校,在遭受了措手不及的突然冲击后,有些职业院校迅速调整了发展思路,开始深刻意识到企业对于其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并积极地和企业建立种种合作关系;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学生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真正把“以学生为本”放到了院校工作的中心。对于这些职业院校而言,一种新型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即与企业和学生的联系网络正在形成。

目前办学状况良好的职业院校,正是自觉地实现了这一模式转换的职业院校。它们的办学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在许多职业院校招不满学生的情况下,它们的招生人数不仅爆满,而且许多学生的分数高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同时它们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良好。还可以看到,有许多职业培训机构,并没有获得太多的政府拨款,但它们在收费较高的情况下仍然生源爆满。事实有力地说明了职教发展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它预示着我国职教发展正迈向全新的历史阶段。

四、职教发展的“内生模式”的政策意义

从“设计—内生”维度看,我国职教发展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转换时期,而这一转换本身便是内生的,它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直接影响到我国职教是否能够合乎理性地发展。从实践的角度看,促成这一转换的关键是政府、职业院校角色的转换。

(一)政府角色的转换

对政府来说,要促成职教发展模式的转换,关键不在于政府对职教发展控制的程度,而在于控制的内容;有些方面政府需要完全、严格控制,有些方面则可以完全由职业院校自己去发展,这就涉及到职教发展中政府角色的转换问题。要使得职教发展由“设计模式”转向“内生模式”,政府的角色必须向发现者、培育者、协调者转换。也就是说,政府的功能主要不应当是设计和制造一个职教体系,事实上这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而应当主要是发现现有职教体系发展的新趋向,并采取一些手段,比如财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培育并促进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职教新模式,并努力协调其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

(二)职业院校角色的转换

在政府角色转换的同时,职业院校的角色也必须及时转换,即由原来的依赖政府转向依赖社会,把自己的根深深地伸向社会的深处,从社会中吸收丰富的职教资源,从而获得更为稳固的发展基础。对职业院校来说,要实现这一转变,不仅要把教育目标建立在社会需求之上,不仅要狠抓质量与特色,而且要彻底打破与社会相割裂的状况,与社会建立起现实的、纵横交错的联系。我国“虽然不少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先后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但企业改制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运行通道。面向上级行政管理的旧通道仍在发挥一定作用,而面向市场、沟通企业内外的新通道并未建成联网,故而造成制度运行机制的缺陷”。(注: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俄罗斯高等教育繁荣背后的缺陷.参考消息,2005—5—14.)周晓庄.更新制度通道,整合企业改革[N].文汇报,2003—12—13.)这是职教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引以为戒的教训。

总之,我国职教和发达国家职教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源于学校体系,而后者源于企业制度。这是理解我国职教现状的钥匙。我国职教要深深扎根于社会谱系,必须淡化设计模式,更多地转向内生模式。

标签:;  ;  ;  ;  

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模式、内生模型及政策意义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