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枯燥的文言文课堂有意思起来论文_胡可白

——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之朗读教学实践探究

胡可白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受到更多关注。然而受文言文本身、考试、教学等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依然没有本质改善,文言文教学“言”“文”分裂情况仍严重。笔者以为要处理好此问题,要在重视字词积累的同时,更要注重朗读这一传统的学习、体悟方式,通过课堂朗读(吟读、品读、思读、悟读)来营造学生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的兴趣。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学

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七—九年级阶段目标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从“课标”中可以看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关键词:积累、语感,而丰富积累和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

朗读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摒弃,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本文即本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研究并实践在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运用朗读,如何使文言文课堂朗读成为学生走近文言文、培养语感的基础和兴趣为主要内容,以期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回归本源、有所改善。

二、实践研究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独特的辞采美、音乐美、意境美。

1.目标定位

正确、流利、读出感情,这是朗读教学三个层次的目标,不宜同步进行,应依据不同的教学课时和环节来确定适当的朗读目标。

2.方法形式

我们通常提倡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齐读、赛读、角色读、表演读等等,但这是广义的朗读教学,不是针对于某一环节和主题的朗读教学。因为,没有文本适合所有的朗读形式,也没有所有的朗读形式都适合所有文本,更不是一节课的朗读形式越多越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笔者在多篇文言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方法:

(1)读词语——读以致记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和语言学习关键,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会读懂文言文。多读,坚持到底,必能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掌握古人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方法,让记忆变成为一件自然、愉快的事。可以将学到的及课外接触到的重点字、词、句分门别类进行整理,便于读记,也更有益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表格的整理是为了“读”的化繁为简。比如“许”字,《小石潭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朱元思书》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柳先生传》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前两个“许”字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第三个“许”字则解释为“处所”。

(2)读原文——读以致品

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摒弃翻译,直面文本,讲解“原生态文言文”,这是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但是,读原文不是“放羊式”地乱读,有几处细节应注意把握:

①遵守朗读文言语句的一般要求

一般的文言表述,单音节词多、句子短、遣词造句的精微程度高、从内容到用语比白话难懂,而且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感。朗读文言,语速应更慢一些,处理抑扬顿挫要更强烈些,停顿更长,要找到“文言腔调”。

②读出作品独有的语言风味

不同作家的文字风格有一定差异,且经典的作品在语言方面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由于作品是“文言”,今人读的机会较少,且往往只在停顿句读上下功夫,事实上,经典文言作品经千年吟诵而不衰正在于文言读来更有味道。

如《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有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要读出悠闲来,要用缓慢的享受的语调读。再如,《出师表》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等等,要读出陈述语气。《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用祈使语气读,用“也”结束,表示诚恳地希望如此。又如《醉翁亭记》全文中连用21个“也”字,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却无单调重复之感。层次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指导朗读时重点要让学生知道“也”字表达的几种语气:有陈述(用于描绘景物);有肯定(用于介绍人名);有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作者情感。

(3)读名篇——读以致用

名篇名作往往要深入读才能读出其味。比如《爱莲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宜”字,读出猜测、肯定、矛盾的语气,感受作者的无奈、悲哀、不满与讽刺。再如《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个“也”字语气舒缓,即使是告诫,也显得很委婉、很客气,甚至带有点请求,桃源人的善良、淳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后遂无问津者”一句,重音落在“遂”上,有淡淡的愤懑之情,遗憾人们不再寻找了,重音落在“无”上,问路探寻的人都没有,悲哀世人连梦与希望都破灭了。

读名篇的意义还在于延伸。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必须要在别处有广泛适应性,学生才能学得有兴趣,学得有动力,学得有效率,所以,有必要利用身边的材料,使课堂教学往现实延伸,使学生的文言能力得以实践应用,发现文言文有用武之地,才能“真学”,才能有“真功夫”!如学了《马说》,可以让学生读读袁枚的《病梅馆记》,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自古成功在尝试”,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的状况,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可以说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文言文是“文”和“言”的有机结合,我们不能为了语言的积累简单的对课文随意“肢解”,而是在对课文进行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和语境意识。因为文言文更是“文”,应该按照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但也不能因此而忽略对语言的积累,否则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所以在朗读之前,应该以适合学生的方法加以掌握巩固。教师要有个人对文言文文本的个性悟读,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能收能放。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下镇第一中学 325106)

论文作者:胡可白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让枯燥的文言文课堂有意思起来论文_胡可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