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昆明的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选入了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或揭示哲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关键词:朗读 赏析 拓展
一、说教材
部编版新编八年级语文教材,创新设计,编写意在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组元的结构,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大师、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与求知欲都有了提高。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不强,阅读习惯不好。
三、说目标、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关注自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本单元及本课的特点,再结合学生情况,确定以下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感悟,比较阅读,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了解写景抒情散文文体特点。3.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把握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点拨。”我采用的教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设置情境法、比较阅读指导法。我采用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比较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位一体的对话。让学生读文知义——由文入景——因文生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突出与重视,他们的阅读期待不同,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
1.知画意,迎雨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导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有人同。”品汪曾祺的书画作品,人之常情,世之百态,诗情画意尽在笔下。他笔下的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昆明的雨》。教师展示图片。学生欣赏想象。意图:图文并茂,激起学生想象力,品味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昆明雨季的特有现象与产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明诗意,觅雨踪
(1)初读课文,体会昆明的雨季有何特点?整体把握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意图:教师安排随文解决词语,保证学生对文本感知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句理解对昆明雨的想念之情,以及语句在文中的结构作用。(2)再读课文,理出作者想念昆明雨中的哪些事物,为什么?明确:仙人掌等景物,写了喝酒的事。教师交流点拨,学生结合内容分析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及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然,表达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描写事物的选择,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者选材的深意,通过反复朗读,明确作者感情。
3.品诗味,赏雨情
(1)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画一画,读一读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的句子,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意图:引导学生品读精彩语句的描写,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比较阅读,体会升华作者情感,赏析作者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的语言特点,让学生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2)作者用把全部的爱与真情都融进了那里。他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齐读这首小诗,细细品味。意图:作者的语言温润、沉静、文化味浓,引导学生抓住词句品析“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有利于提高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
4.作比较,辨写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白杨礼赞》和《昆明的雨》都写景物但在表达意图和写作手法方面差异甚大,试比较说说两种散文类型的异同。意图:明确散文类型不同,写法也不相同。《白杨礼赞》中对比、抑扬、烘托、象征等手法综合运用。本文抓住景物特点由“画”始,至“诗”终,首尾照应“我想念昆明的雨”的心语的形散神聚的匠心表现。
5.质疑提升,知雨意。意图: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6.布置作业。延伸阅读《葡萄月令》赏析优美语句,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六、说评价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论文作者:于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月总第2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昆明论文; 学生论文; 作者论文; 意图论文; 散文论文; 韵味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月总第26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