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美国论文,中国论文,年代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11)04-0025-11
20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从政治上介入中国新疆,①对新疆的政治、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美国介入新疆之时间点十分特殊,从国际形势看,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国内及新疆形势来看,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对峙阶段和新疆盛世才政权内附国民政府的特殊时期。因此,此时期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及其如何演变,值得深入研究。由于资料所限,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建立及其活动上②,关于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的研究很少③。此外,有些相关专著也涉及美国驻新疆领事馆及其活动,如黄建华《国民党新疆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④;或者论及美英苏在新疆角逐及其与冷战的关系,如拙著《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⑤。本文以美国所刊布的外交文件及英国驻迪化领事馆档案为基础,⑥结合其他有关史料及有关研究成果,就此期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及其演变作初步探析。
一、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新疆的政策(1942.12-1945.8)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时的1942年,美国获准设立驻迪化领事馆,美国势力开始进入新疆。⑦此期是美国介入新疆之早期,由于美国在新疆既没有侨民和传教活动,⑧也没有贸易,因此缺乏社会基础。此期美国对新疆政策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情报网络,搜集情报
建立网络搜集新疆周边地区情报是美国驻迪化领事馆设立的初衷之一。1942年缅甸失陷后,美国高度警惕德国在中亚及高加索地区的活动,在中国新疆迪化设立领事馆后附设情报观测点,大大有助于美国获取中亚地区地理、交通、联络、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⑨。美国获取情报的渠道主要有四条,一是与中国新疆当局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新疆重大事情及中亚地区情报。由于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驻迪化领事馆的建立是国民政府主动请求的结果,意在利用美国制衡苏联,所以新疆地方政府和美国驻迪化领事馆联系密切,保持随时沟通,诸如美国驻迪化领事经常拜访包括新疆最高军政长官在内的各级重要官员,新疆最高军政长官也经常邀请英美领事沟通信息。二是美国从英国驻新疆领事机构处获取情报。从英美驻迪化领事馆发回各自政府的报告、领事馆日常记录等来看,英美驻迪化领事馆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协作和相互交流信息;⑩英国在新疆经营时间很长,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和情报网络,其搜集情报触角颇多,传输情报渠道多样,(11)英美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美国情报打开局面。三是在与苏联驻迪化领事机构的交往中获取情报。四是自己独立开拓情报搜集渠道,例如1944年美国军官克拉克(Clark)于4月份奉命赴新疆勘查地理、交通、桥梁和涵洞等情况(12),5—6月在伊犁霍尔果斯、塔城等地勘查,随后又转赴南疆喀什噶尔等地活动,搜集情报(13)。
此外,美国为搜集更多情报和保持信息畅通,于1945年3月底,从重庆运来大量气象设备和通讯传输设备,在迪化南郊建立气象站,在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内建立传输站,于当年4月1日就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14)是年7月,美国空军用两架飞机再次运来大批气象设备,加强气象观测,服务于美国空军;而且相关工作人员都是军人,配有专门军官负责。(15)美国打着气象观测的幌子,实际上意在收集苏联在中亚等地区航空等方面情报。
1944年11月,“三区革命”爆发后,美国意识到新疆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美国国务院立即改派职业间谍出身的华瑞德(R.S.Ward)任美国驻迪化馆领事,旨在加强情报工作,深入了解事件背景和发展详情。
(二)以维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为借口,避免直接卷入中苏纠纷
美国驻迪化领事馆的建立,实际上就意味着美苏在中国新疆地区交锋,也意味着美军介入中苏在新疆地区的纠纷。但是,美国以抗击德意日法西斯战争的需要为借口,尽量避免直接卷入中苏在新疆地区的纠纷中。
1944年春,外蒙古在苏联操纵下进攻新疆阿尔泰,中国被迫还击;苏联甚至动用其陆空力量扩大事端,是为“阿山事件”。“阿山事件”爆发后,蒋介石要求强硬应对,抗击外蒙古进攻;同时积极求助美国,试图要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苏联施压(16),认为罗斯福“必作一切可能之努力,以阻止事态进一步发展”。(17)可见,蒋介石对美国期望值甚高。而美国则并不愿涉入太深,更不愿被动卷入。美国驻迪化领事柯乐博上呈美国政府的分析报告则认为,“我们在制定对俄政策时应避免受制于中国政府。我们必须掌握主动”。(18)罗斯福因此建议中国政府“冻结”这一事件,继而又劝蒋介石以大局为重,忍耐为上(19);随后罗斯福又致函蒋介石,要求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要克制,要自我约束,“避免表现出任何有损于盟国战争的行为和态度,不要因为外蒙古、新疆边界冲突而损害我们击败日本侵略的伟大目标。”(20)美国政府也明确表示,“避免卷入中苏关系纠纷,也避免表现出美国对中国无限制地外交援助的倾向。尤其是在对苏关系上,将美国对华的目标限定在对日作战框架内;利用国民党对美国的依赖对其施加影响”。(21)可见,美国对“阿山事件”和蒋介石的申诉反应极为冷静,甚至转而要中国忍耐,说明美国为维持国际反法西斯大局,不愿卷入中苏涉新疆纠纷中。
1944年“三区革命”在伊宁爆发,初期美国就高度关注,但仍不涉入中苏争端,继续采取息事宁人的政策。例如,1945年1月11日,美国驻迪化领事华瑞德拜访新疆省主席吴忠信,了解伊宁事件详细情况,以便公诸世界,引起国际关注。(22)国民党驻伊犁守军悉数被歼后,华瑞德于1月23日再次面见吴忠信,了解伊犁战事最新进展,以便报告给美国政府,寻求对策。(23)随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则派特使霍金斯赴莫斯科,力图使“伊宁事变”“不复扩大”。(24)5月29日,斯大林会见霍金斯,并表示说苏联对中国没有任何领土要求;6月23日华瑞德即拜访新疆省政府主席吴忠信,通报霍普金斯访苏情况。
(三)推动中苏接触
在事关中苏涉新疆问题上,美国表现出更愿意以调解人身份促使中苏接触,而非直接介入。例如,在前述“阿山事件”中,美国并未单方面听取中国政府对苏联的申诉而为中国说话,取而代之的是以调解人身份出面斡旋,推动中苏直接接触来解决纠纷。为此,美国政府特派遣副总统华莱士(H.A.Wollace)先后访问苏联和中国,华莱士访问莫斯科后经新疆迪化赴重庆,旨在实地了解新疆情况。蒋介石也只得接受罗斯福劝告,对华莱士之行心领神会,1944年6月16日特派王世杰到迪化迎接华莱士,并嘱咐不得在华莱士面前公开攻击苏联。华莱士抵重庆后,蒋介石不但亲自与其会谈,而且还托宋美龄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承诺如果美国尚有任何改进中苏关系的办法,中国必然会全力以赴。(25)可见蒋介石接受美国建议,愿意直接与苏联接触,不但以此解决“阿山事件”,化解新疆其他涉苏联纠纷,而且也旨在改善中苏关系大局。
1944年11月7日,“伊宁事件”爆发后,国民政府立即对此次事件背后的苏联因素多有怀疑,并多方面进行了解,曾一度挑明其背后的国际因素,例如朱绍良曾向英国驻迪化领事展示在伊犁缴获的一枚反坦克炮弹,炮弹直径大约3英寸,弹体上面没有任何标示,并直陈“暴乱者”的武器优于中央政府军队的武器(26)。但是至1945年1月后,新疆地方政府不再提起“伊宁事件”背后的苏联因素,反倒先是强调要重开新苏贸易。国民政府外交部也派员商谈重开贸易事宜,特别是开展经伊犁霍尔果斯与苏联贸易,尽管苏联对此不以为然。(27)由此可见,“伊宁事件”发生早期,中国政府虽然意识到其后的苏联因素,也意识到需要通过国际或者外交来解决,(28)但是仍然不得不强行隐忍,寄希望与苏联直接接触,甚至期望以开通新苏贸易来化解问题。因此,从“阿山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受美国政府对苏联态度影响之大。
(四)促进开通新疆国际交通线
开通新疆国际运输线路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一项艰难选择,因为无论是从英属印度西北部翻越喀喇昆仑山或者经苏联中亚进入新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1943年美国特使赫尔利协调中苏政府,建议开辟新的物资运输线路,特别是从印度经伊朗进入苏联,利用苏联突厥斯坦—西伯利亚铁路将货物运抵阿拉木图,再转至公路运输,经新疆运到内地。为开辟此线路,美国愿意提供物资和汽车,英国则愿意提供司机和领队人员。
中国政府同意此建议,随即在交通部设置印伊运输处,负责筹划实施。其中,印中驿线(经英属印度西北部翻越喀喇昆仑山,抵达中国新疆叶城,再转运至内地)开通,但是由于交通极为困难、运输工具原始而难以发挥太大作用。(29)而经苏联中亚线路始终是美国努力的方向。1944年4月25日,美国驻苏联大使斯坦利(Stanley)与莫洛托夫会谈,要求苏联允许美国卡车经过苏联阿什哈巴德和阿拉木图运送货物至中国。(30)但是,由于中国新疆与苏联关系破裂,中苏关系大局也陷入紧张,中苏之间难以商妥,该条线路最终未能开通。
二、抗战胜利至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期间美国对新疆的政策(1945.8-1948.8)
从美国对新疆政策演变的角度来看,1945年8月到1948年8月是又一个阶段。我们知道,美国对新疆政策变化原因是由国际、中国国内战争以及新疆形势变化决定的。就国际形势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结成的同盟国随之不复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凸显成以意识形态相区分的二极世界,冷战序幕渐次拉开。就中国国内战争而言,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军跃进大别山,开创敌后战场,至1948年8月,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反攻的历史新阶段,国共斗争已经向着有利于中共方面发展;而国民党军队则渐趋守势,国民政府日渐失去人心。新疆形势也急转直下,1948年5月,张治中辞去新疆省主席职务,并推荐由麦斯武德继任。麦斯武德继任省主席后,引起三区方面强烈反弹,1948年8月以阿合买提江为首的三区方面代表悉数离开迪化返回伊宁,新疆省联合政府完全破裂。概而言之,新疆境内各种政治力量变化纷呈,分化聚合,诉求各不相同,(31)但根据其所依赖的国际背景来看,可以简化为亲苏和亲美两个阵营。在上述诸方面形势演变过程中,美国日渐重视新疆局势,尤其是苏联“阴影”笼罩下的“三区革命”更事关重大,美国对新疆政策发生重要变化。
(一)严重关注新疆事态变化
1.密切关注苏联活动。1946年1月6日,美国国务院中国事务部主席提出多项干预新疆事务建议,并且要“密切跟踪苏联在新疆开矿活动”。(32)1946年1月10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乔治·凯南在呈国务卿的文件中认为,苏联是要全面控制中国,就新疆而言,“苏联在伊朗进行的撕裂战术同样将在新疆有效。就像对待外蒙古一样,苏联要保持其在新疆的首要权威。”(33)因此,“美国应该加强对新疆的经济援助,以使其摆脱苏联的控制。”(34)
1947年7月28日,美国国务院做出预测:“苏联正在逐渐隐蔽性地控制中国,新疆正在迅速沦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尽管苏联很嫉妒美国在中国所享受的特权,但是新疆还是会倒向苏联一边”。(35)因此,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致信国务卿称,“尽管国民政府要在伊犁建立防线以阻止苏联对新疆的渗透,但国民党缺少在新疆的实际影响力,无法有效阻止苏联。苏联一直要求中国开放新疆,并保持在开矿方面的特权,甚至要求中国将新疆设立为非军事区。”(36)
2.深入了解三区形势。1947年7月1日,新疆省联合政府成立,这给美国公开进入三区方面提供便利。为了解新疆各地事态,此期美国记者赴新疆各地采访者更多,采访范围更广泛,更深入。概括起来,美国记者最主要在三个方面关注最多,一是对“三区”方面,自从新疆省联合政府建立后,美国就派遣记者赴“三区”采访,诸如美国《生活杂志》女记者伊斯吐尼斯·巴巴拉和法格·法尔克尔先后到伊宁采访,她们分别采访了临时政府副主席、伊犁地区专员、清末贵族阿奇木伯克·霍加,财政厅厅长、伊犁地区副专员、著名富商安尼瓦尔·木沙巴也夫,民族军总指挥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诺夫及军事法院院长艾尼等人,旨在了解苏联对三区的支持情况。(37)此后不久,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副领事马克南(D.S.Mackirnan)赴伊犁,拜访临时政府报社总编辑、伊犁专署秘书长、民主革命党副主席艾斯海提·伊斯哈科夫以及苏联驻伊宁总领事达巴申,(38)其目的主要在于了解苏联的援助情况。记者瓦尔德·德拉克(Walde Drake)《洛杉矶时报》(Los Angel Times)于10月初抵达迪化,先后计划赴吐鲁番和伊宁采访。(39)二是紧随新疆主要官员进行报道。例如美国记者紧跟新疆省主要官员赴南疆采访,1947年4月16日至5月8日,张治中到南疆喀什噶尔等地考察,美国记者巴巴斯·斯提芬斯(Barbars Stephens)就专门赶去随行采访,斯提芬斯本人懂中文,又专门配备了讲英语的维吾尔女翻译,大量报道有关张治中南疆行的情况,还报道了南疆各地的民族、社会等方面情况。(40)三是关注突发事件。“北塔山事件”事件发生后,美国记者纷纷抵新疆采访,报道热点问题,意在使“北塔山”事件国际化,引起国际舆论关注。
此外,随着美国对新疆关注度大为增加,曾有建议要美国将军C.D.维阿特(Carton de Wiart)访问迪化,但是后来借口地方当局无力招待等而取消,(41)实则是担心苏联敏感。
(二)加紧在新疆的活动
美国驻迪化领事馆以及其他人员在新疆各阶层、各地活动,扩大美国影响,培养亲美分子和势力,试图建立其社会基础,具体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加紧在新疆各级政府及军队中间活动。一是与省政府主要官员保持密切联系。如前所述,美国势力进入新疆,原本就是国民政府所要仰赖的力量,新疆省政府自然须与之保持密切联系,无论是省政府的重大活动,还是一些重要事宜商讨,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大都应邀参加。此外,美国领事与新疆省主席也都保持密切关系,经常会面或通报情况。二是与新疆驻军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军队是维持国民政府在新疆政权的核心力量,美国驻迪化领事馆一直与其联系密切,早就注意到新疆军队中各种势力的存在,并在军队中物色和培植人员。例如,对骑一师师长马呈祥、七十八师师长叶成和一七九旅旅长罗恕人等高级军官,美国领事馆以各种手段分化拉拢,最后使这些人几乎都成为可以受其指挥的力量。对少数民族武装力量更是笼络有加,例如对乌斯满,美国领事馆为其提供多方支持。三是与少数民族官员保持联系,尤其是和国民政府扶持的维吾尔领导密切联系,例如,美国驻迪化领事和麦斯乌德、伊敏以及艾沙等都有颇多交往,最后逐渐将其拉拢为坚定的亲美势力。
2.采取各种手段,扩大美国在新疆的影响,培育亲美基础。新疆地处偏远,现代文化、教育等方面较为落后,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在这方面颇下工夫,以英文培训、文化宣传、免费医疗和放电影等手段扩大其影响。例如,在教育方面,美国驻迪化领事馆从英文培训入手,开设3个英文培训班,分别针对领事馆中国工作人员、维吾尔族青年和新疆学院学生训练,而且领事夫人还曾亲自授课;在文化方面,美国领事馆散发美国画报、图片和报刊,免费放映电影;特别是放电影影响颇大,当时不但在迪化南梁坡上公开放映美国电影,而且还常到新疆各地巡回放映美国电影,如前文提及的领事包懋勋(J.H.Paxton)就到各地巡回放映电影。此外,美国领事馆还利用新疆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在其领事馆内搭起医疗棚,免费看病施药。
3.高度重视新疆资源开发及未来建设。新疆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这使美国极为重视,曾对战后新疆资源开发做过规划。美国认为“新疆为世界最富藏之地,黄金、汽油、橡皮(原文如此),现代工业基础原料无不尽有,其保藏黄金之多,为世外人不能想象。”美国测算“协助”中国开发新疆,必须投入6亿美金,投入15万美国专门人才始可。(42)可见,美国对新疆立足长远,其政策的前瞻性很强。
(三)关注和插手中苏有关新疆事务
“北塔山事件”发生后,美国极为关注,并开始插手中苏有关新疆事务。
1947年6月初,外蒙古军队侵入新疆奇台的北塔山而引发边境武装冲突,是为“北塔山事件”。该事件发生后,美国极为关注,迅速加强其驻迪化领事馆力量,美国驻华大使馆派遣马克南任美国驻迪化领事馆秘书。马克南抵新疆后则迅速前往北塔山,绘制北塔山地形图。(43)同时,美国驻迪化领事馆与新疆警备司令宋希濂也保持密切联系,双方及时互通情况。例如,苏联飞机轰炸北塔山中国驻军时候,宋希濂立即约见美国领事包懋勋并将此情况通报给他,包懋勋则立即报告美国政府。(44)
同时,美国新闻界迅速行动起来,赴新疆采访报道,以便引起国际关注。先是1947年6月10日美国时代生活公司的比尔(J.John Beal)接受国民政府外交部聘请,以新闻顾问身份抗议苏联插手新疆事务。随后,从6月至9月,美国新闻界记者纷至沓来,诸如美国国际新闻处记者罗伯逊、美联社记者麦特逊、《纽约每日报》记者派克、《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兰德等到新疆迪化采访和报道“北塔山事件”。(45)此次美国对“北塔山事件”的报道迅速而竭力,其用意是要利用国际舆论,将该事件凸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可见,美国处理北塔山事件与其抗战时期处理“阿山事件”迥然不同。
(四)间谍活动更加频繁
此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剧变和新疆形势的进一步复杂化,美国对新疆间谍活动趋于频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加强在新疆的通讯能力,派遣先前负责气象站的军官重返迪化运作无线电事宜。(46)1947年,为加强美国在新疆的情报工作,美国驻华大使馆特地用专机为其驻迪化领事馆运来一台超短波无线电台。
对“三区”方面,特别是1948年初夏,起义军不断向塔城、阿尔泰进军,逐渐将伊塔阿三个地区连成一体,并逐步向精河、迪化逼近,在此紧急关头,华瑞德以赴苏联阿拉木图治病为由,经伊犁地区刺探沿途情报。(47)
美国领事馆对新疆地方情报和资料的搜集持续不断,且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包懋勋任美国驻迪化领事馆领事后,对新疆各地的情报搜集步伐加快。为了扩大美国影响和更深入了解各地情况,美国领事馆派人到全疆各地活动。例如,1948年3月,领事包懋勋以放映电影为名,携带电台、照相机等,赴南疆焉耆、库车和阿克苏等地活动,他或为当地民众放映电影,或拍摄照片,或联络各地军政官员及各族民众,收买人心、建立情报网络。(48)1948年4月27日至5月1日,包懋勋又赴新疆北部地区的伊犁、塔城活动,旨在获取北疆地区各方面情报。这些情报涉及内容广泛,包括新疆少数民族数量及其分布、宗教信仰和社会状况,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及其政治倾向,新疆经济、矿产、农产情况,新疆交通及其与中亚、南亚等地联系;对涉苏联情报尤为重视,诸如苏联是否用拥有原子弹、苏联在新疆境内驻军数量、其他苏联人数量以及苏联驻新疆领事馆吸收当地人加入苏联国籍等各方面情况。(49)
此外,除了在全疆各地搜集上述情报外,美国驻迪化领事馆还使用多种手段,向新疆政界、军界渗透,搜集核心的政治军事情报。一是利用国民党对美国的依赖,和国民政府西北行辕迪化办公厅、新疆警备司令部、国民党新疆省党部、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新疆外交特派员公署保持密切联系;二是拉拢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三是以金钱和留学等为诱饵,收买新疆军政核心机构人员。(50)
三、新疆和平解放前后美国对新疆的政策(1948.8-1949.10)
此期中国国内形势发生决定性变化,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宣告结束;苏联及其支持的“三区革命”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陶峙岳为首的新疆军政人员顺应形势,响应中共关于新疆和平解放的号召。在此形势巨变时期,美国对新疆政策发生新的变化,支持新疆高度自治和策划新疆独立。
(一)关注和谋求新疆高度自治
美国驻迪化领事馆早在1947年就开始注意到以麦斯乌德、伊敏和艾沙为代表的“东突”分裂势力。1947年4月中旬至5月初视察南疆时候,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曾与国民党喀什噶尔驻军负责人赵锡光军长长谈,赵锡光向其透露了当时混乱的政治舆情,即一是希望新疆成为苏联一部分;二是在中国主权下的高度自治;三是实现完全独立,建立“东突厥斯坦”国。(51)按照当时英美领事间的密切联系,美国领事会很快得知此情况。1947年11月17日,在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艾里克·施普顿(Eric Shipton)(52)介绍下,时任新疆省政府秘书长的艾沙前往美国驻迪化领事馆,与美国领事包懋勋及英国总领事施普顿长谈了5个小时,其核心是抱怨新疆当地人遭受压迫,要求英美帮助新疆免遭苏联占领以及实现新疆高度自治。11月19日施普顿将会谈备忘录提交给英国政府。(53)
此后,美国领事馆开始频繁联络麦斯武德、艾沙、穆罕默德·伊敏等人,并且时常开会密谋。1947年12月下旬,艾沙要求向蒋介石提出“自治以上,独立以下”的权力,其实质是渐次独立。美国领事包懋勋深知其中奥秘,对艾沙大加赞赏。(54)不过,考虑到美中关系的现实,此时美国支持和策动新疆分裂时仍定位在“高度自治”,仍强调新疆要在中国中央政府的领导之下。
随着1947年夏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军战略大反攻拉开序幕,至1948年,解放大军愈战愈强,国民党的统治摇摇欲坠。在此形势下,美国意识到国民党对新疆的统治堪虞,遂开始策划支持新疆分裂势力。是年6月中旬,包懋勋与诸分裂分子在伊敏家秘密召开会议,伊敏提出依靠美国,实现新疆“独立”;而包懋勋则表示竭尽全力,帮助实现新疆独立。(55)美国领事馆又进行一系列活动,一是策动乌斯满成立并任会长的“保卫宗教反苏防共反三区委员会”,在迪化三角地左公祠附近设立指挥部,在二道桥皇城(今乌鲁木齐团结路)周围驻扎骑兵,美国及国民党军队提供经费和武器;(56)二是组织以哈萨克族为主力的哈族大队,驻守阿山和中蒙边界一带,担负搜集情报和威慑三区的任务;乌斯满本人则在三台(今吉木萨尔境内)成立了由其本人任总指挥的三个哈族大队,并建立军事基地。(57)1848年6月,马克南曾经数次到三台,要乌斯满扩大势力,抵抗解放军,镇压“投降派”。三是敦促实施“独立”目标并予以资金支持。1948年7月底包懋勋参加在昌吉苗圃的会议,明确“独立”目标和行动计划;会后他交给艾沙3000美元,用作谋取“独立”的活动费用。(58)可见,至1948年上半年,美国对新疆政策已开始由支持高度自治转向支持分裂和独立。
(二)直接策动与支持独立活动
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后,美国直接策动并公开支持新疆分裂与独立活动。美国驻迪化领事馆领事包懋勋先是秘密酝酿分裂新疆计划。1948年10月,他与新疆省主席麦斯武德、省政府秘书长艾沙秘密商议,为保证新疆不落入中共或者“三区”方面手中,应该成立“泛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寻求独立。美国将率先予以承认,然后美国出面游说中东各国承认,建立外交关系,造成既成事实。(59)不久,包懋勋也前往三台,要乌斯满与艾沙、穆罕默德·伊敏、尧乐博斯、麦斯武德、贾尼木汗等密切联系,共谋分裂事宜,“我要求你们之间要团结,不要闹意见,好好使用美国给你们的援助,以此反对共产党、反对三区。”(60)1949年5月,美国领事馆开会决定反对新疆和平解放行动方案,一是派艾沙到南疆各地活动,散布言论,制造对立气氛,全力宣传分裂,扩大分裂的社会基础;二是要麦斯武德到南疆活动,必要时在当地成立政府,与迪化省政府形成对抗,以便以天山为界,形成南北疆对峙的局面,分别分属于美苏势力范围,以此为基础,再图北疆。(61)对于具体行动方案,包懋勋等商定:一是默罕默德·伊敏迅速前往和阗(今和田),重新成立大头棒队伍,建立基地,鼓动民众,号召独立;并且可以在和阗成立新疆独立省政府,依托国境线,利于国际势力染指;二是艾沙去兰州和马步芳联系,了解马步芳能否支撑危局。(62)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包懋勋加紧其分裂新疆的图谋,他企图利用甘肃、新疆国民党武装势力及匪帮加快新疆独立的脚步。
1949年5月,包懋勋一方面策动新二师师长叶成掌握新疆军权,另一方面联络马步芳、尧乐博斯和乌斯满地方武装,企图以军事手段全面控制新疆。(63)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新疆也正在酝酿和平解放,而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则伙同分裂势力加快新疆独立的脚步。其要点一是支持西北地方回族军阀马步芳、马鸿逵建立“伊斯兰教国”,(64)阻止解放军进入新疆;二是加紧整合新疆各种反共势力和分裂势力,图谋实施新疆独立。8月初,新疆和平解放进行到关键之时,包懋勋纠集魏锡熙、尧乐博斯、伊敏和扎克勤等密谋:“万一叶成、马呈祥、罗恕反起义胜利,国民党军队必将迎战于东疆一线,此时,乌斯满军队应立即进驻迪化,控制局面,并且立即宣布独立。如国民党部队退守铁门关,即改变方式,可在和田宣布独立。尧乐博斯与乌斯满应配合军事活动,以争取叶成支持独立”。(65)而据李光清记述,此次会议的计划详细,且有多种备案,其要点如下:(1)如主战派叶成、马呈祥、罗恕人死守新疆发生战争,则在迪化成立国家政府,由麦斯武德任主席,伊敏和尧乐博斯任副主席,叶成和乌斯满分任国防军正副司令;(2)如叶成态度动摇,迪化情况不许可时,则在和阗成立政府,由伊敏任主席,尧乐博斯和艾沙任副主席,乌斯满任国防军总司令;(3)独立国家国旗确定为白底配14条红色彩条,代表新疆14个民族,中间镶星月伊斯兰教国标志;(4)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尧乐博斯都必须坚守哈密,和乌斯满合力抗击解放军西进。(66)8月15日,包懋勋要回国述职,行前他与新疆省政府主席麦斯武德约好电台呼号密码,要求后者随时将解放军进军新疆的一切情况提供给他;此后,麦斯武德遵照包懋勋要求,将解放军入疆情况电告给他。(67)
包懋勋离开新疆后,美国驻迪化领事馆事务由副领事马克南主持,马克南在推动新疆分裂与独立上更为激进和公开。为破坏新疆和平解放,实现分裂新疆,马克南一是在资金上大力支持主战派,为其提供200两黄金,用于发动武装暴动;但是,以叶成为代表的主战派最后时刻放弃暴动,假道南疆外逃出境。马克南闻讯气急败坏地大骂,“这样胆小的东西,竟然还能当将军”。(68)同时,伊敏、艾沙等分裂分子也取道南疆逃往境外,马克南在迪化所依赖的分裂势力不复存在。二是公开赤膊上阵,策动暴乱。1949年9月25日,以陶峙岳为首的驻新疆国民党军队宣布和平起义。马克南处理完美国领事馆善后事宜,并将其委托给英国驻迪化领事馆代为照理后,于9月27日离开迪化(69),潜至新疆东部的镇西(今巴里坤)。他一方面策动乌斯满等暴乱,另一方面为其带去金银和子弹,并向其保证美国将会予以援助。三是承诺解除暴乱者的后顾之忧。马克南为使叛乱者死心塌地,甚至提议要把乌斯满、贾尼木汗、苏勒唐的儿子带到美国留学,但遭拒绝。四是帮助暴乱者选择保存实力和获取美国支持的途径。马克南特地指示乌斯满“从西藏去巴基斯坦有个地方叫太吉努尔,你可以带所有的哈族到那儿去,在那里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70)
需要说明的是,马克南绞尽脑汁,但并未能阻止新疆和平解放,他所策动的暴乱也都先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控制。而马克南本人携带电台、金条及随从,在美国中情局的指示下企图潜入西藏,在藏北地区与西藏地方军队遭遇而被击毙。至此,美国企图利用新疆乱局,策动新疆独立的梦想破灭。
四、美国对新疆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自1942年12月美国在中国新疆设置领事馆至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为止的近7年时间里,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着国际、中国内地与新疆形势的巨变,也深刻地反映着美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本质。通过上面简要叙述,我们可就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做简要总结,对其特点和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一)三个阶段的政策特点
从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演变来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特点鲜明。
第一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1942.12-1945.8),美国对新疆政策特点是立足新疆,斡旋中苏关系。在此阶段,美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之一,对中国新疆的政策是以搜集内陆亚洲地区的情报、了解交通状况为主,以在新疆建立广泛社会联系为核心;避免涉入中苏纠纷,以斡旋者身份促进中苏接触,维护同盟国共同抗击法西斯战争的大局;对新疆进行自然勘探与开发建设规划。这是美国在新疆立足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抗战胜利至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时期(1945.8-1948.8),美国对新疆政策特点是扩大影响,制衡苏联。在此阶段里,中美苏由反法西斯的同盟国走向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的冷战初期,中美苏之间关系微妙。苏联策动和支持新疆“三区革命”,不但成为其对中国的外交筹码、施加影响的手段以及获取多重利益的资本,(71)而且也成为中美苏角逐的楔子,更成为美苏冷战角逐的象征。美国政治上密切联系新疆地方军政各界,加强与民间联系,扩大其影响;同时,美国坚持维护中国对新疆的主权。此阶段美国制衡苏联的角色加重。
第三个阶段是新疆和平解放时期(1948.8-1949.10),美国对新疆政策特点是阻止新疆和平解放,策划支持新疆独立。在此阶段里,美国对新疆政策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中国内地形势的剧变,美国逐渐由支持国民政府统治新疆,到逐步联络、支持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中的分裂势力,从支持新疆高度自治到支持新疆完全独立。其目的是在中苏之间建立一个由美国控制的地区,这样既可使中苏两个共产党大国区隔开来,又使美国势力得以楔入中苏腹地边缘。
(二)影响美国对新疆政策之因素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影响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是美国自身因素。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的出发点主要取决于美国自身。从美国势力进入新疆来看,固然有国民政府主动邀请美国在迪化设立领事馆以便制衡苏联之因素,但实际上美国自身利益考虑占据很大成分,其要者是获取和传输中亚等广大地区的情报。(72)就美国在新疆第一阶段而言,美国以维护同盟国团结为主旨,并不直接涉入中苏在新疆的纠纷,明确不受制于中国,维持其外交的主动性。在第二阶段,美国认为,此时的新疆由于当地少数民族民族主义高涨,苏联扩张主义对新疆渗透甚巨,美国支持民族自决,维护美国在此地区的利益,以防止新疆落入中共手中,并效忠苏联。(73)在第三阶段,美国则完全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支持新疆独立,谋取建立亲美国家,使美国势力深入亚洲腹地,利于其冷战需要。
二是中国因素。中国因素实际上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因素和新疆地方因素。从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演变来看,如上所述美国势力进入新疆的政策背景有着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因素。在第一个阶段里,南京国民政府将美、英视作“看住苏联”(74)和阻止苏联重新控制新疆的关键,(75)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国的外交求助是美国充当中苏斡旋者的直接因素,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国的需要又激励美国勘探新疆、扩展其在新疆的影响。在第二个阶段里,国民政府应对“三区革命”、“北塔山事件”背后苏联背景的需要,进一步刺激美国对新疆政策。在第三个阶段里,在内战中国民党失败、中共胜利以及新疆地方民族主义分裂势力的凸现,成为促使美国对新疆政策的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
三是苏联因素。苏联因素是美国对新疆政策无法避免的国际因素,就美国对新疆政策而言,无论是美国进入新疆时的中苏关系背景,还是“阿山事件”、“三区革命”和“北塔山事件”,苏联因素贯穿美国对新疆政策演变的始终;就国际形势而言,无论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中的重要国家,还是作为冷战伊始敌对阵营中的核心,苏联因素在美国对新疆政策中挥之不去;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还设想利用深受苏联影响的新疆等地民族主义作为砝码,干预中苏关系。(76)可见,苏联因素始终是美国对新疆政策的重要针对性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20世纪40年代美国势力进入新疆是中美政策交叉契合的产物。而此时期美国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演变,既是中国国内形势和新疆形势变化的结果,也打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冷战的烙印。当然,美国对新疆政策始终体现出其霸权主义的实质。
注释:
①实际上,美国对中国新疆地理、自然、考古探察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诸如1873年美国驻圣彼得堡秘书斯凯勒(Skeler)的新疆伊犁之行,1890年美国外交官威廉·伍德维尔·柔克义(W.W.Rockhill)进入新疆。进入20世纪就更多,诸如1903年美国地质学家庞伯里(Pumpelly)和亨廷顿(Huntington)的帕米尔和天山考察,1905年美国地质学家亨廷顿与巴特雷(Barretu)的新疆考察,1908年劳弗(B.Laufer)的新疆、西藏探险,1911年沃克曼(Ocemer)夫妇的新疆探察,1925年罗斯福(Roosvolt)兄弟的新疆动物考察,1926年的拉铁摩尔(O.Lattimore)和摩尔登(J.Morden)的新疆考察等。见魏长洪、何汉民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附录。
②目前主要研究文章有:1.房建昌:《近代俄(苏)英美三国驻新疆总领事馆考》,《新疆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2.段新丽、张党生:《略论四十年代美国在新疆的活动》,《丝绸之路》,1997年,第3期;3.周泓:《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疆的文化侵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4.屈新儒:《新疆解放前后英、美敌对势力的间谍活动》,《军事历史》,2000年第1期;5.袁澍:《20世纪40年代新疆政局风暴与美国领事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6.郭永虎:《20世纪40年代美国在新疆地区的渗透活动》,《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③贾春阳《美国驻迪化领事馆的设立与美国对“疆独”问题政策的缘起》,《国际论坛》,2010年第4期;顾国良、刘卫东、李楠:《美国对华政策中的美国问题》(未出版)。
④黄建华:《国民党新疆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
⑤许建英:《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⑥美国外交文件是指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6。本文所使用的英国驻迪化领事馆档案是指印度事务部档案(Indian Office Record,简称IOR),有关档案主要是其中的“政治及秘密通讯”(L/P & S);这些档案均保存在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事务部(Oriental & Indian Office)”中。
⑦详情见袁澍:《20世纪40年代新疆政局风暴与美国领事馆》。
⑧在传教方面,曾有一名美国籍传教士,名叫石爱乐(其原名为Otto Frederick Schoerner),但是他服务于英国中国内地会。见许建英:《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第341页。
⑨Memorandun for the Mr.Everett F.Drum Right of the Division of Far East Affairs,October 26,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1942,PP688—689.
⑩许建英:《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第324—325页。
(11)许建英:《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馆对苏俄情报活动——以1917-1922年为中心》,载《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又见许建英:《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第30—35页。
(12)IOR.L/P &S/2405/EXT3243.
(13)IOR.L/P & S/2405/EXT3244.
(14)IOR.L/P & S/2405/EXT5220; IOR.L/P & S/2405/EXT5221.
(15)IOR.L/P & S/2405/EXT5870.
(16)秦孝仪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二)》,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460—461页。
(17)陈志奇编辑:《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十三),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1996年,第6203页。
(18)Memorandum by the Second Secretary of Embassy in China,(CHUNGKING)April 7,1944,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P.779.
(19)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0)Telegram,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Ambassador in China(Gauss)Washington,April 11,1944,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P.772.
(21)The Ambassador in China(Gauss)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CHUNGKING),April 11,1944,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P.776.
(22)新疆三区革命史编纂委员会:《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5页。
(23)新疆三区革命史编纂委员会:《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第58页。
(24)新疆三区革命史编纂委员会:《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第81页。
(25)《王世杰日记(手稿本)》第4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编印,第332—333页、第338—343页;又见Memorandum by the Second Secretary of Embassy in China,(CHUNGKING),April 7,1944.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P.779。
(26)IOR.L/P&S/2405/EXT2733.
(27)IOR.L/P&S/2405/EXT2732.
(28)IOR.L/P&S/2405/EXT3670.
(29)许建英:《民国时期英国和中国新疆(1912-1949)》,第312—313页。
(30)The Ambassador in Soviet Union(Harrinan)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April 25,1944,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P.782.
(31)袁澍:《20世纪40年代新疆政局与美国领事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2)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Volume Ⅶ.P.792.
(33)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Volume Ⅸ P.60.
(34)顾国良、刘卫东、李楠:《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新疆问题》,第19页。
(35)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Volume Ⅶ.P.792.
(36)US 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Volume Ⅶ.P.792.
(37)《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第211—242页。
(38)《新疆三区革命大事记》,第226页。
(39)IOR.L/P&S/2405/EXT8532.
(40)IOR.L/P&S/2360/EXT7139.
(41)IOR.L/P&S/2405/EXT8532.
(42)《国民党政府军令部关于战后“美国开发新疆估计情报”给经济部代电》,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选辑《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4辑(1945-1949),1961年6月油印本。
(43)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编:《新疆简史》第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2页。
(44)宋希濂:《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203—204页。
(45)宋希濂:《北塔山事件的实况及经过》,《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页。
(46)IOR.L/P&S/2405/EXT267。此人应是马克南,马克南真实身份是美国情报局情报人员,曾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懂多种语言,善交际。抗战时期以气象观测站负责人身份在迪化工作多年;此时又重返迪化,不久被任命为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副领事。
(47)IOR.L/P&S/2405/EXT7134;IOR.L/P&S/2405/EXT8532。关于华瑞德赴苏联看病时间,郭永虎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在新疆地区的渗透活动》中引用的是1945年8月,但是据英国驻迪化领事馆报告,华瑞德赴苏联治病时间为1946年夏。
(48)屈新儒:《新疆解放前后英、美敌对势力的间谍活动》,《军事历史》,2000年第1期。
(49)宋希濂:《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第202—203页。
(50)宋希濂:《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第203—204页。
(51)IOR.L/P&S/2360/EXT7424.
(52)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原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馆移交给印、巴两国,但是初期仍由英国代管,施普顿为联合总领事;此时适逢施普顿赴迪化与新疆省政府会谈。
(53)IOR.L/P&S/12/2361/EXT6702.
(54)李光清:《外国间谍在新疆的末日》,《新疆纪事》,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9—111页。
(55)李光清:《外国间谍在新疆的末日》,《新疆纪事》,第109—111页。
(56)韩林:《打进美国领事馆》,转引自新疆团委青运史研究室、广东高明县地方志编委会:《忆罗志》,广东省南海系列印刷公司,1988年,第92页。
(57)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04—510页。
(58)李光清:《外国间谍在新疆的末日》,《新疆纪事》,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9—111页。
(59)魏锡熙:《我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后的种种活动》,《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第135页。
(60)《新疆简史》第3册,第510页;又见《匪犯乌斯满已在迪化伏法》,《人民日报》1951年5月5日第1版。
(61)李光清:《外国间谍的在新疆的末日》,第100—111页。
(62)魏锡熙:《我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后的种种活动》,《新疆文史资料选辑》,22辑,第138页。
(63)魏锡熙:《我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后的种种活动》,《新疆文史资料选辑》,22辑,第135页。
(64)李光清:《外国间谍在新疆的末日》,《新疆纪事》,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109—111页。
(65)魏锡熙:《我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后的种种活动》,《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138—139页。
(66)李光清:《外国间谍在新疆的末日》,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9—111页。
(67)魏锡熙:《我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后的种种活动》,《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第143页。
(68)李光清:《外国间谍在新疆的末日》,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09—111页。
(69)《新疆外事志》,第70页。另外,马克南离开迪化时间等与包尔汉回忆录记载的不同,此处采用《新疆外事志》的记载——作者注。
(70)包尔汉:《新疆五十年一包尔汉回忆录》,第350—351页。
(71)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72)郭永虎:《20世纪40年代美国在新疆地区的渗透活动》,《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73)Tillman Durindins,"Sinkiang's Unrest is Said to Increase",The New York Times,Jul 22,1947,P.2;转引自顾国良、刘卫东、李楠《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新疆问题》,第18—19页。
(74)宋希濂:《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第199页。
(75)陈志奇编辑:《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渤海堂文化公司,2006年,第6209页。
(76)U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Diplomatic Papers,Volume Ⅶ,P.788.
标签:国民政府论文; 新疆历史论文;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论文; 新疆生活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中苏关系论文; 情报搜集论文; 新疆省论文; 中国军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