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工艺和建筑施工技术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现在越来越多高效、新型的施工技术不断涌现。在高层建筑深基坑的处理技术方面,地下连续墙作为一项新技术,正以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大幅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还有效保证了地下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在地下连续墙工程在钢筋笼制作与导管的吊放施工中还存在着一些难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改善。为此,本人根据多年从事施工管理的经验,对地下连续墙工程钢筋笼与混凝土灌筑施工过程中经常见到的部分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对此做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适用于各类地基,从软弱土到软岩,几乎所有的地基都可以使用地下连续墙来进行处理,所以地下连续墙可以用于建造各种地下结构。由于地下连续墙在施工过程中噪音低、振动较小,而墙体的刚度大、防渗性能优异,且在基坑开挖时,地下连续墙可以承受较大的土体压力,所以塌方或者地基沉降事故发生率很低,非常适合用于城市建筑的基础施工。但地下连续墙也并非没有缺点,其施工技术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一旦在施工中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各类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地下墙体的质量,特别是在钢筋笼的制作、吊放以及插入导管进行混凝土浇筑时,稍有不慎特别容易出现质量事故,需要对我们在施工以前做好计划,将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提前做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一、钢筋笼在制作、吊放过程当中经常发生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1、钢筋笼尺寸偏差大或者发生严重变形。如钢筋笼制作尺寸偏差过大,或者发生严重扭曲变形,这样会造成钢筋笼无法运输至现场,也无法吊装。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1)大尺寸的钢筋笼刚度差,而在制作过程中,却没有设置纵向钢筋衍架或增设斜向拉筋来进行加固。(2)制作钢筋笼时为了作业方便、快捷,没有在平台上放样成型,并绑扎用卡板来控制尺寸,点焊也不固定或缺焊,致使各个部位尺寸不一,在运输时发生扭曲变形,甚至散架,根本无法进行吊放安装就位。(3)吊装施工时设置吊点不当,在运输和吊放安装时由于钢筋笼刚度不足,造成扭曲变形。(4)钢筋笼的吊装前后顺序错误,使钢筋笼的尺寸大小无法均匀一致。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在钢筋笼内加设纵向衍架和主筋平面内的水平与斜向拉条,并与闭合箍筋点焊,形成骨架。对于尺寸较大的钢筋笼,增设横向水平衍架,横向水平衍架由φ25及以上的水平筋及剪刀拉条组成,并按设计规范的要求来设置吊点,使钢筋笼具有足够的刚度。(2)钢筋笼制作必须在平台上放样成型,现场没有施工条件的,可在场外进行。在平整的地面或平台上进行绑扎,使用卡板来控制钢筋笼的尺寸,绑扎之前先计划好绑扎的次序,使钢筋笼各个方向的尺寸均一致,把成品的偏差控制在设计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使外形尺寸比槽段的尺寸小110至120mm,否则容易卡孔。(3)均匀设置吊点,绑扎点必须≥4个点,对于两槽段、大尺寸的钢筋笼,则绑扎必须≥6个点,这样才能使钢筋笼均匀承受自身的应力,从而减小吊装时钢筋笼的变形程度。而对于已经发生尺寸偏差超出规范要求,或已经严重扭曲变形的钢筋笼,严禁用于施工,只能拆除重做。再次制作时一定要在平台上设卡板,按尺寸重新绑扎,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加固处理,经验收合格才能使用。
2、吊装时钢筋笼卡住孔壁,无法下吊。基坑成槽以后,吊放钢筋笼被卡住或搁住,无法放到槽孔底。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1)钢筋笼的刚度不满足要求,在吊放入槽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变形。(2)槽壁的倾斜过大或开挖不好,槽内表面土体凹凸不平或弯曲。(3)钢筋笼的尺寸偏差过大,在纵向接头的地方产生较大的弯曲,或定位块过于凸出。对此可以采取以下的预防措施:(1)严格按设计控制钢筋笼的外形尺寸,其截面长宽须比槽孔小110~120mm,否则容易卡孔;(2)钢筋笼在接长作业时,要先把钢筋笼的下段放入槽孔中,保持垂直的状态,插入卡板,悬挂在槽壁上部的导墙上固定好,将上节垂直对正下段之后再进行焊接,必须要两名工人同时施焊,焊点要互相协调、对称,以减小焊接变形,减小钢筋笼的纵向弯曲变形。(3)成孔时细心地调整好钻机导板箱的垂直度,以保持槽壁面的垂直、平整,并且在成孔的过程中要反复地进行扫孔。(4)钢筋笼需按设计要求加设纵向钢筋衍架及斜向拉筋来加固,使钢筋笼有足够的刚度,不至于产生较大的偏差和变形。(5)将导向带钢筋耳环的定位垫块加设在钢筋笼的两侧,使得每一侧与设计槽壁之间保持至少20mm的空隙,以免在吊放钢筋笼时碰壁,利于下钢筋笼。如由于槽壁弯曲,钢筋笼无法放入,必须把钢筋笼拨出,待重新修整槽壁完成以后再吊放钢筋笼,不得强行放入,否则会使钢筋笼产生严重变形。(6)如因钢筋笼的尺寸偏差过大或变形,不能完全放入的,应进行全部或局部拆除,重新进行绑扎、焊接,使尺寸达到要求以后再重新进行吊装。
3、已装好的钢筋笼产生上浮。在槽段浇筑混凝土时钢筋笼自行升起,被托出槽孔以外,出现钢筋笼上浮的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1)下钢筋笼后没有将钢筋笼固定在槽壁的导墙上,将钢筋笼压住。(2)钢筋笼的重量太轻,而槽底沉渣过多,被沉渣托浮起。(3)浇筑混凝土时,浇灌导管埋入深度过大,或混凝土浇筑的速度过慢,钢筋笼被挤托起上浮。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有:(1)在导墙上设置锚固点来固定钢筋笼,以阻止其发生上浮。(2)认真做好清槽工作,将槽底的沉渣厚度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以内。(3)加快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控制混凝土浇灌导管最大埋深不超过6m。对钢筋笼上浮≤100mm的,可不予处理。钢筋笼上浮超过设计要求时,应及时在上部施加压力,使其部分回复原位,并且在上部导墙上加设锚固点,用以控制钢筋笼的继续上浮。
二、导管浇筑混凝土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1、导管被卡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开始浇灌混凝土时候,隔水塞卡在导管内,就会造成浇灌临时中断。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在导管下入以前,内壁混凝土浆渣没有彻底的清除干净。(2)隔水塞(球)的制作、加工的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尺寸偏差过大,被卡在导管内无法冲出来。(3)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大、和易性太差,砂子被挤夹在隔水塞(球)与导管之间,致使隔水塞下不去。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有:(1)在每次浇筑混凝土之后,将导管内粘结的水泥浆渣一一清除干净。(2)隔水塞(球)制作加工的尺寸要经过严格检查,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则应该进行修整或者直接更换。(3)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流动度都要符合设计的要求。一旦发生卡塞事故,可以采取镦、捣(上部卡塞)、拆(中部或下部卡塞)的办法来进行处理。
2、导管掉塞。开始浇灌混凝土的时候,隔水塞就已经从导管的下端口脱落,致使混凝土直接混入槽内的泥浆中。产生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种原因:(1)导管下到槽底之后,槽口夹导管的夹板没有夹牢,致使导管下端口距离槽底过高。(2)清底时没有准确把握导管的长度与槽深尺寸。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先将槽深及导管长度尺寸测量好,按设计要求把握好下导管的深度。(2)导管下到坑底以后,用夹板夹牢,使其距离槽底在要求高度以内。(3)在使用导管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如发现脱塞时,可先将导管卸开一定的距离,再把反循环抽管或吸泥器下放到原导管的位置,把已混有泥浆的废混凝土抽出弃置,将导管挪至原处重新进行浇筑。
3、导管内进泥。在使用导管浇筑混凝土时,导管内出现涌泥。此时,混凝土被泥浆污染,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造成夹层,易引起渗漏。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导管底距槽底的距离过高,使泥浆进入导管内首批混凝土数量不足,没能把泥浆全部都冲出导管以外。(2)导管插入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够,致使泥浆混入导管中。(3)拔出导管过度,泥浆被挤入管内,造成断墙。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导管插入混凝土深度保持≥1.5m。(2)导管口离槽底应保持≥1.5倍的导管直径。(3)应经认真计算,确定首批浇筑混凝土量,使混凝土在浇筑时有足够的数量和下冲力,使泥浆排出导管外。(4)浇灌时注意控制浇灌的速度,经常用测锤(钟)来测定混凝土的上升面,根据测定出的高度来确定拔导管的高度和速度。如槽底混凝土深度<0.5m时,可以重新放隔水塞浇筑混凝土,否则应当将导管提出,用空气吸泥机清出槽底的混凝土,重新浇筑混凝土;(5)改用带活底盖子的导向管插入混凝土内,重新浇筑混凝土。
4、混凝土卡导管。混凝土在导管内被堵塞,混凝土无法突破导管口,无法进行浇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1)隔水塞(栓)卡在导管内,阻碍了混凝土的下落。(2)导管口插入到槽底沉渣中,或离槽底距离过小,混凝土难以从管底挤出。(3)混凝土下冲力不够或石子的粒径过大、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小、砂率过小、混凝土的流动度过差,这些都会使导管内的混凝土难以下落。(4)两次浇灌下料的间隔时间过长,混凝土变稠,流动度下降或已初凝。采取的预防措施:(1)使混凝土隔水塞保持比导管内径有5mm的空隙。(2)导管口离槽底距离保持不小于导管直径的1.5倍。(3)保证首批混凝土浇灌量,使其有足够的下冲力。(4)按水中浇灌混凝土来选定混凝土的配合比、砂率、坍落度,以此来保证流动度达到设计要求;(5)加强操作控制,保持连续浇筑;浇灌间歇时,要经常小幅度的上下活动导管。(6)如产生堵管,可以把长杆捣插入导管内,将混凝土进行疏通,或使用抖动、敲击或提动的办法来控制导管,高度必须控制在300mm以内。当以上方法都没有效果时,可以在顶层混凝土还没有初凝时将导管提出,再重新插入混凝土内,利用空气吸泥机把导管里的泥浆全部吸出,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5、导管拔不出。混凝土浇灌至一定的高度之后,提升导管,而已埋入混凝土内部分却无法松动,拔不出来。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1)钢筋笼上的某些钢筋焊点没有焊接牢固,在吊放或浇灌混凝土时受到碰撞即散开,从而将导管卡住。(2)两次浇灌混凝土的间隔时间过长,却没有及时的上下活动导管,导使混凝土与导管粘牢,拔不出来。(3)导管在混凝土中的埋入深度过大,摩阻力大,无法拔出。采取的预防措施:(1)发现钢筋笼散开影响到导管插放活动的时候就要立即纠正,将钢筋笼补焊牢固。(2)尽可能的缩短两次浇灌的间歇时间,如必须间歇时,要把导管提升到最小插入深度,同时经常活动导管,以防止导管与混凝土粘结。(3)经常测定槽段内混凝土上升面的高度,并以此来确定导管在混凝土中的插入深度,一般导管埋人混凝土内≤3.0m。在浇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当发生导管埋入槽段混凝土内已不能提动或拔不出来时,可以立即使用大吨位的起重机或者锁头管顶拔装置来提升导管。
结束语
地下连续墙对土层的适应范围很广,优点突出,但其工艺较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是施工的主要难题。随着实际工程的需要,地下墙的成槽设备、施工工艺和检测手段等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施工中除了以上预护控制措施以外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对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对容易出现的各种质量隐患地地方进行观测和及时处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明林,浅谈建筑施工中的深基坑支护 [J].工程经济,2013(05)
[2]义军毅,建筑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J],建材与装饰,2016(6)
[3]蔼海森,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施工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7)
[4]李海华,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武汉理工学院出版社,2015(10)
[5]谭宗林,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及检验验收标准,建筑世家,2015(4)
论文作者:刘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导管论文; 钢筋论文; 混凝土论文; 尺寸论文; 地下论文; 预防措施论文; 泥浆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