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研判价格走势,准确把握调控方向——’98价格形势分析及’99价格调控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格论文,走势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客观论文,准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8年价格运行特点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并向外蔓延,世界贸易整体萎缩;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约束不断增强,部分生产经营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进一步加剧,全年市场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出台以后,拉动了部分商品价格的回升。从10月份开始,价格总水平下降的幅度有所缩小,但全年平均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分别比上年下降2.6%和0.8%。1998年市场价格形势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价格下降的时间长、品种多、范围广。
1.“时间长”:承接上年零售价格总水平持续回落的下滑惯性,进入1998年以来,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价格总水平不断走低。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从1月份同比下降1.5%逐步扩大到8、9月份同比下降3.3 %。此后,价格月同比降幅虽略有减小,但12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降幅仍达2.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也由年初1月份的同比上涨0.3 %逐步转为3月份的同比下降0.3%,并逐步扩大到9月份的同比下降1.5%。此后,月同比降幅有所减小,但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降幅仍达1.0%。由此可见,上半年就奠定了全年价格总水平下降的基础,第3季度价格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第4季度价格降幅略有缩小, 各月零售价格总水平在低于上年同期的水平线下呈现出缓“U”型走势。
2.“品种多”:在列入零售商品价格总指数统计的14大类价格中,有11大类商品价格均比上年下降,降幅分别为:食品3.2%,饮料烟酒1.2%,服装鞋帽0.7%,纺织品0.9%,文化体育用品1.0%,日用品1.0%,家用电器6.1%,首饰9.1%,燃料3.9%,建筑装潢材料2.9%,机电产品7.7%。在8类居民消费价格中,有5类均比上年下降, 降幅分别为:食品3.2%,衣着0.8%,家庭设备及用品1.6%,交通和通讯工具4.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3.4%。 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生产资料平均价格水平也大幅度低于上年,1~11月份平均,两者分别下降5.6%和6.9%。
3.范围广:尽管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一些地区还遭受了罕见的严重洪涝灾害,但1998年全国各省(区、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都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居民消费价格除北京等8个地区比上年有所上涨外,其余各省(区、 市)价格总水平都比上年下降或持平。重庆市价格总水平都比上年下降幅度最大,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5.5%和3.6%。
(二)在多数价格下降的大势下,受调价和需求结构变化影响,少数价格仍坚挺上涨。
受政策性调价因素影响,1998年服务项目和城市居住价格涨幅相对较高。为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支持第三产业发展,1998年一些地区陆续调整了房租、民用水、民用电、医疗、公园门票、公共交通等价格及学杂费、托幼费等收费。受此影响,服务项目价格平均每月比上月上涨0.8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10.1%, 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约0.9个百分点; 城市居住类价格也比上年上涨较多,涨幅达5.0%,由此拉动居住类全年总体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1.7%。此外,书报杂志、医疗保健、中西药品、化妆品价格也比上年分别上涨5.1%、2.8%、2.8%和0.5%。这说明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居民需求结构并非静止不变,不少方面仍在调整,居民在住房、医疗保健、教育、服务项目等方面的需求有所上升,而调价等政策性因素适应了需求的变化,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
(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及时出台有效扭转了粮价一路下滑的走势。
5月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出台后, 各地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和顺价销售等政策,粮食市场环比价格扭转了自上年10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持续下跌的局面,从5月份开始逐月回升。5、6、7、8、 9月份粮食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0.4%、5.7%、1.9%、0.7%、1.5%。 进入10月份以后,因秋粮上市、农民腾仓卖粮以及各地政府降低收购价和保护价,粮价略有回落,10~12月份粮食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1.1%、2.3%和1.0%,尽管第4季度粮食价格有所下降,但12 月份粮食价格仍比上年同期高2.0%。这对于稳定粮食生产, 保护农民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国家在财政、金融、投资等方面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拉动了相应产品价格的回升,但未改变价格总水平下降趋势。
在追加财政投入和贷款、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制止低价倾销、严厉打击走私活动以及国家对部分森林禁伐等宏观政策性因素和灾区重建等影响下,建材、燃料等商品环比价格从9 月份开始走出下降的轨道,并逐月稳中有升。9~12月份, 建筑装潢材料类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0.6%、0.1%、0.2%和0.1%,燃料类价格分别比上月上张0.3%、1.3%、1.1%和0.2%。木材、钢材、水泥、玻璃价格也有所上涨。受此影响,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也扭转了年初以来一路下滑的局面,从10月份开始出现回升,当月比上月价格上涨0.4%。 几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对防止工业消费品价格进一步下跌也有直接作用。但由于市场价格下跌时间较长、幅度较大,且市场供求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更大变化,这些商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还不能改变全年商品价格总水平的走势,1998年全年平均燃料类和建筑装潢材料类价格也仍呈跌势,分别比上年下降3.9%和2.9%。
二、当前价格下跌的成因与性质
1998年价格总水平出现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下跌,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是国内外商品供求关系出现新变化的结果。因此,是前进中的问题。
(一)从成因方面看,价格总水平下跌有其客观必然性。
1.价格总水平下降是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状况明显改善,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的必然反映。随着我国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的供求失衡状态转向供求基本平衡,在供求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竞争机制会自发地拉动商品价格下降。
2.亚洲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世界需求不振,加剧了国内市场商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自1997年下半年起,东南亚、韩国和日本等国相继发生金融危机,这些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贬值,使他们的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加之这些国家的国内需求疲软,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减少,也抑制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出口受到抑制,必然会进一步增加我国国内市场商品供给总量,进而加剧我国相关产品市场价格的下滑。
3.居民消费心理预期抑制了居民消费欲望转化为即期消费行为,也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总水平下滑。当前影响居民消费预期的因素,一是居民收入心理预期下降。职工下岗人数增多,使一些城镇居民预期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二是居民消费支出心理预期上升。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障制度等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后,使居民对未来消费支出结构和预期支出心理发生一定变化,储蓄倾向上升。三是价格心理预期影响居民即期消费。面对货源充裕,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品市场,消费者价格预期不断走低,“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反过来又带动了价格的进一步下滑。
4.我国不少领域市场化方面体制的改革滞后,延滞了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时速。我国经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适应,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中两个结构的适应是靠计划手段强制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应主要靠市场调节来实现。但由于诸多方面市场化的体制改革滞后,这种结构适应的时速被大大延滞。如处于改制之中的工业企业以在短期内适应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产品结构,工业生产出现了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后劲不足,陈旧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因财力不足和企业家的“眼力”不足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生产能力和产品结构性过剩,商品库存积压十分严重,1998年10月末工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高达6284亿元,比上年同期又增加6.6%。由于生产能力和产品过剩较多, 价格只能频频下跌。又如,部分城市和广大农村扩大消费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消费领域相对狭窄;而农村投资体制方面尚未形成市场配置资金的机制。再如,分配结构扭曲,有消费欲望的居民因收入较低而不敢消费,收入较高的居民因需求基本满足而没有消费欲望,也限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分配体制方面的改革(如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也明显滞后。即使在宏观调控方面,金融体制、财政体制、计划体制的改革也刚刚开始,突然面对这种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没有遇到过的供求关系方面新问题,也有诸多不适应之处。
(二)从性质方面看,不能简单地把当前的价格走低等同于西方历史上出现的通货紧缩。
1.从价格总水平下跌的性质上分析,应该明确我国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迹象不是经济危机中的通货紧缩,是改革和发展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常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周期下降阶段与货币和信贷供应紧缩同时发生的物价下降,这种物价下降通常伴之以生产的下降,反映了经济的衰退。当前我国出现的物价下降是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尽管我国经济1998年经历了国内外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但国民经济仍保持了稳定增长,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综合国力仍在加强。因此,当前的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迹象有我国自身的特点,不是简单用货币信贷紧缩能够解释的,只能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前进中的具体国情和具体问题中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
2.从价格总水平下跌的程度上分析,其幅度仍处于在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范围内。目前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对前几年一些商品价格不正常上涨的自然“矫正”。1993~1997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68.8%。其中,不乏一些“泡沫”性的价格上涨和人为预期推动价格上涨的结果。虽然1998年价格水平不断下降,但目前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仍比1992年高64%。从具体商品价格看,当前许多商品和服务的绝对价格大大高于1993年前的水平,也有不少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水平。因此,无论是从克服前几年通货膨胀的危害,还是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来说,目前的价格下跌幅度仍然对国民经济运行有正面影响,一是有利于对企业形成市场竞争压力,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和两个根本性转变,尤其是有利于把前几年高价“煽动”下产生的泡沫抛去;二是有利于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尤其是在企业改革进度加快,下岗职工增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社会转移支付和保障体制尚未健全情况下,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有利于稳定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扼制新的“暴发户”的滋生,有利地社会安定;三是有利于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情况下,降低出口产品价格,这不仅对我国产品出口而且对世界经济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价格总水平的下跌应适可而止。因为价格水平持续走低使得许多企业的赢利水平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亏损加剧,进而影响到职工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下降,并影响到整个消费品市场的活动程度;农产品价格过低,必然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从而导致农业的再投入和农村市场消费明显不足,并影响到农业生产扩大和农村工业品市场的开拓;市场商品价格的不断下跌,使生产性投资风险加大,回报率降低,影响社会投资信心。1998年国家及时出台各项促进需求增长的措施,已经开始对价格起到止跌回稳的作用。
3.从解决价格下跌问题上的途径、方法和政策分析,不能单纯采用货币或财政政策。应该综合应用货币、金融、财政、税收、投资、收入分配和加快体制改革等成龙配套的综合措施来解决。
三、1999年价格调控的政策建议
从影响1999年物价走势的多种因素分析,我们预测,1999年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会比上年有所回升,但上升的幅度可能不会太大,全年市场价格总体走势可能呈现止落趋稳、略有回升、前低后高的态势。
根据这种预测和对当前价格形势的分析判断,我们认为,在1999年宏观经济调控中,仍然存在继续采取扩张性财政、金融等政策的较大空间。但采取这类政策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注意降低国内财政金融风险,灵活采取新的政策调控工具。
虽然目前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大,价格的回升还有待时日,但财政和金融的风险会随扩张性调控政策的出台逐渐增加,而且调控的政策成本也会逐渐增加。因此,需要抓住目前物价较低的时机,在使用原有调控工具的同时,再灵活选择和使用一些成本低、风险小的财政、金融调控工具,以达到既促活经济又防范风险的双重政策目标。
(二)注意衔接国内外金融市场、产品市场关系,及时调整对外经济政策。
1998年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下跌,对于降低出口产品价格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民币对外不贬值情况下,我国出口产品仍“贬了值”,产生了非常有利于我国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效果。但是,1999年我国市场商品价格可能回升,上述效果可能减弱,对我国出口将造成新的困难。因此,应及时调整对外经济和金融政策。
(三)注意多方配套,进行政策调控。
由于目前国内需求不足物价下跌情况是多种因素累加促成,解决这些问题也要把财政、货币、金融、税收、分配政策以及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四)价格调控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展开。
着重在改善价格总水平调控工作,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加快价格和收费改革,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完善农村价格政策,改善农村价格环境;加强价格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价格法律体系;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整顿市场价格秩序,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等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