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地理教学如何“着地”课堂论文_陆玮婷

生活化地理教学如何“着地”课堂论文_陆玮婷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陆玮婷

【摘要】通过探究生活化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丰富教材的教学资源,用“着地”的方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习生活中有用、有趣的地理知识入手,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文主要阐述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构建,以及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教学实践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与教学应该基于生活,将“生活化地理”这活水之泉源源不断地引入教学实践中,浸润课堂使其变得有生气、有灵气。

一、以创设生活情境为导入点,促使学生生成新知识

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室环境、课文文景以及学生的心境来让学生对地理教学进行情感体验。学生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情境当中感受和体验,更能产生求知欲望,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以此来对地理知识进行愉快地感受和体验。比如,在讲授《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以此来把学生带入到学习当中来:有一位巴西人在暑假期间来我国旅游,在北京旅游时,北京下起了一场大雨,于是这位巴西人就赶紧买了一把伞带在身边。接着他去了新疆,新疆的民俗风情以及辽阔的边疆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但是他在这里玩了半个月雨伞都没有派上用场,于是他就把雨伞扔掉了。然而就在他去广州旅游时,大雨又开始下起来了,这位巴西人不禁懊恼地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在学生的欢声笑语当中,教师问学生:通过研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我国的降水有什么分布规律?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得知:我国的降水量受夏季风的影响从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步递减,这就造成了在我国夏季,西部全年少雨而东部南方有着很长的雨季,北方则有着很短的雨季,不是这位巴西人倒霉,而是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不了解。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以及准确的调控,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课堂活跃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知识。

二、从乡土地理入手,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讲述季风概念前,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国旗的飘向都一样吗?学生联系了初一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分组进行实地观察,并查阅相关资料,最终找到了风向变化的规律。

有了学生的预先观察,教师在课上引入乡土地理教材,学生就能轻松判读,理解了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生活中的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善于捕捉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发生、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了兴趣,学会了知识。

三、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奇异”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但用科学方法去看待,却是不合理的。在地理教学中,可使用科学与传统矛盾得实例,让学生了解知识。例: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以阴历的“四立”分别为四季的起点,而西方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到底哪个更为准确呢?老师在讲解时,不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将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还是阳历?大多数同学回答过阴历。然后我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十月初六。我说:大家都知道今年闰九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多少时间?该生一算晚了一个月。说明阴历生日是不准确的。所以四季的划分还是西方国家的更准确一些。又如新疆瓜果特别甜又是长绒棉的的最重要产区,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江浙一带盛产丝绸,以及我国北方地以面食为主食。而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结果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的特产,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变化等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求知的欲望,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兴趣。

古话说:“学以致用”。曾今有个教育家说:“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中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会一出学校就忘却。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社会生活环境中,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是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

四、让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

让初中地理回归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一天的变化,每天不同时间点太阳的方位,然后问学生太阳是不是围着学校自东向西地转,学生一般会回答“是”,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因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所以是学校在围着太阳转。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都在迫切的想看一下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具体情境,从而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后,再将学生拉到野外,教导学生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从而实现了地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与服务。

总之,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关注焦点时事,让地理走进生活,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地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学以致用,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海丽.构建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下). 2011(07).

[2] 杨亭.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科技创新导报, 2010,(27).

[3] 陈慈颖.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教育战线2011(25).

论文作者:陆玮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  ;  ;  ;  ;  ;  ;  ;  

生活化地理教学如何“着地”课堂论文_陆玮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