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落地技术及其训练初探_体操论文

体操落地技术及其训练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操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体操比赛中的落地,其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在第2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双杠决赛中,楼云、阿尔捷莫夫(苏)、童非三人的预赛成绩均为9.95分,决赛时楼云、阿尔捷莫夫落地均站住不动得10分。而童非落地时小动,得9.9分,结果名次排列第三。那么, 要怎样落地才能站稳?正确合理的缓冲技术应当怎样要求?落地练多了脚受不了,练少了又不容易站住,应当怎样进行专门的落地训练,才能有助于稳定性的提高?现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落地站稳的前提条件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落地前空中动作技术质量的好坏,或者说,身体各环节绕纵轴或绕横轴翻转的主动量矩大小的调节是否恰到好处,是落地能否站稳的必要前提条件。

例如:吴佳妮在完成一次高低杠下法时,落地前由于身体未能完成转体的技术要求,仍在边转边落,结果落地后相对支点产生了侧向的倾倒力矩(见图一),运动员为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被迫向侧改变支撑点而出现侧跨一步的技术错误。又如图二,运动员完成的屈体两周下动作。由于落地前的空中动作质量较高,身体各环节围绕重心向后翻转两周做得充分,因而身体下落平衡,落地时就容易站住。

图一

二、关于落地角的选择

所谓落地角,是指落地瞬时身体重心与落地的连线同地面形成的夹角。这个角度的大小对落地面形成的夹角。这个角度的大小对落地能否站住,关系甚大。我们从研究中发现,运动员每落地一次,就有22项技术参数在起作用。(参见表一略)

我们选取其中的七个参数再加两个人体测量单指标共九个参数(足长、足宽、重心垂直、速度、重心水平速度、落地角、制动缓冲角、髋角、膝角、踝角)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前四个参数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变量”,即在一定时期内,其数值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另外五个参数则是“常变量”,即几乎每完成一次动作,其数值都可能要发生变化。

在这五个变量中,我们又抓住了落地角这个指标,作为研究稳定性的主要参数。

为什么要选取落地角作为研究稳定性的主要参数呢?从力学原理可知:从运动员落地到最后站稳不动,实质上是一个斜抛下落的人体,由于落地后的突然制动而产生的向前惯性倾倒力矩以及由于人体本身的重力而产生的重力矩(其大小和方向取决于落地角的选择),两者相互作用和抵消,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过程。(见图三)

如果落地瞬时重心水平速度(

)很大,落地角α也大,则惯性倾倒力矩也大,相反,重力矩则变小。此时重力矩不足于抵消倾倒力矩的作用,人体便要前倾或后倒而被迫改变原来的支撑点,即出现所谓的恢复平衡动作,运动员不得不再次校正重心的平衡位置。

相反,如果

小,α角也小,则惯性倾倒力矩也小,但重力矩却变大了,结果身体的后倒或坐地就不可避免。

当重力矩恰好能在制动缓冲过程中消耗掉向前或向后的惯性倾倒力矩,而重心此时正位于支承面上方稳定边界范围以内时,它们的矢量和趋向于零或等于零,人体就将站立不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每个运动员在完成某一类型下法动作时,都有自己的最佳落地站稳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这个“常变量”的值,可以逐渐变成为相对固定的参数。 例如楼云完成跳马手翻屈体180°动作时,当落地瞬时重心水平速度(

)在4.09—4.10米/秒左右时,其最佳落地角是65°,而马燕红在完成手翻360°动作时,当V[,x]为2.76米/秒,则最佳落地角为69°,在完成高低杠燕式下时,当

为1.37米/秒,则最佳落地站稳角应为78°。

根据这些规律,教练员可以对每个运动员,每个项目的落地动作的各种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从而找出适合每个运动员自己的理想落地站稳角。在落地失败或出现明显的技术错误时,可以及时找到错误的主要原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提高落地站稳率的目的。

三、膝关节是落地的主要缓冲关节

所谓缓冲,实质上是身体向支撑方向运动时,落地后的一种制动方式。由于落地瞬时重心即具有一定的下落垂直角度(V[,y]), 因而要克服来自地面的强大反作用力。据计算:跳马落地时,男子V[,y] 平均6米/秒,女子平均5米/秒;高低杠下法平均在4.50—5.00米/秒之间。要确保关节韧带不受损伤,学会正确合理的缓冲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落地时不缓冲,采用直腿落地法,是十分危险的。

有不少文献认为:髋关节是落地的主要缓冲关节。根据资料的研究表明:膝关节在整个制动缓冲过程中应是主要的缓冲关节。

表二为我国女子体操优秀主力队员落地时各主要关节变化的平均值统计。从表二可以看出,落地后三个主要关节的屈曲总变化角度以膝关节为最大,总平均为60°,其次是髋关节和踝关节。男子落地站稳者平均落地角为91.6°(膝关节),站不稳者为68.8°,其数值居首位(表略)。可见,膝关节在制动缓冲过程中是主要的缓冲关节,应特别注意加强对深膝肌群及关节韧带的力量性训练。

表二:

时机 落地瞬时

落地情况V[,x] V[,y]

α 髋 膝踝

稳定(7例)

2.62

5.01 68155

160 92

不稳定(11例)2.59

5.03 71144

167

96.9

总平均值(18例) 2.61

5.02

69.5 149.5

164 95

时机 缓冲结束 总变化值

落地情况 髋 膝踝髋膝踝

稳定(7例) 103 9866526226

不稳定(11例) 102109 75.9425821

总平均值(18例) 102.5 103.5 70.9476024

时机 重心下降

总时间

总距离

稳定(7例) 0.16m 0.09秒

不稳定(11例)

0.13m0.085秒

总平均值(18例)0.145m0.087秒

注:α——落的角“°” V[,x],V[,y]——重心水平,垂直速度(米/秒),髋、膝、踝“°”

另外,从表一中还可以看出:落地最后能站稳的运动员,其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角度值都比站不稳的运动员大,缓冲总时间也大,重心下降的高度也大。

落地缓冲主要依靠髋、膝、踝各关节的屈伸来调节重心相对于支撑面位置的高低,达到维持和恢复平衡的目的。重心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体相对于支点的转动惯量的大小。因此,髋、膝、踝各关节在每一瞬间屈伸角度的大小,要视重心在该瞬时的位置、速度、落地角及转速的大小等条件来定。但总的原则是要有利于重心回到支持面的稳定边界范围之内。从所查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以跳马为例):女子跳马落地瞬时重心的水平速度约为1.84——3.60米/秒,垂直速度为3.93 ——5.90米/秒,男子水平速度介于4——5米/秒之间,垂直速度介于6.09——6.67米/秒之间。落地角男子平均65°,女子平均68.5°。一般落地瞬时速度大者,关节屈曲的角度也大,而且也易站稳。例如:有两位运动员,落地时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大致相同:A运动员V[,x]=3.00米/秒,V[,y]=5.38米/秒,B运动员V[,x]=3.02米/秒,V[,y]=5.19米/秒,落地角分别为75°及80°,A运动员缓冲结束后角度的变化为:髋角弯曲70°、膝角77°、踝角33°,而B运动员分别为62°、43°、13;A重心总下降0.18米,B重心下降0.13米。结果是,A 落地站住不动,B由于制动缓冲不足而向前大跳一步。

可见,正确的落地缓冲是落地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事故,而且对提高落地的稳定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紧、顶、抓”的落地技术要求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从训练实践中总结出落地站稳的基本技术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紧、顶、抓。

所谓紧,就是落地时腰要紧住,相对固定髋角,以利于身体重心位置的调节。如果落地时腰部放松,不但容易受伤,也不利于保持身体的平稳。

“顶”,就是膝关节要顶住。这里所说的顶不是直腿不缓冲的顶,那是错误的技术。正确的要求应该是:借助强有力的肌肉退让性主动工作,来缓冲和消耗落地时产生的冲击力对关节的损害,并使下落速度很快降低并趋向于零。

所谓抓,就是落地后脚趾要用力抓住地面。这一方面是为了增大支撑面积,另一方面是以肌肉内力矩来克服反向的倾倒力矩。保持身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平衡稳定。落地后要抓住,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说来,落地前的空中动作技术质量较好,落地后又较好地掌握了“紧、顶、抓”的基本技术要求,落地站稳是不困难的。

下面几点是落地站稳的一般技术要求:

①落地前的理想重心抛物线,最好是腾空高,落点近,这样,落地角较大,重心水平速度相对较小,便于落地缓冲站稳。

②腾空时身体的主动量矩越大(即翻转得越快),则落地时为克服身体相对支点的移动,除了注意预先在空中及早伸展身体、减低转速外,一般落地时落点都距身体重心投影线较远,落点在前还是在后,取决于身体腾空时的旋转方向。例如跳马手翻前空翻,落点一般在重心投影线的前面为好。相反,如空中翻转速度慢,主动量矩小,则落点可在后或正好在重心抛物线的延长线上。

③为了稳定落地,腾空时必须伸展身体,略含胸,髋关节稍屈,双腿伸直或几乎伸值,绷脚尖,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支撑运动器官在落地时的缓冲性能,有利于平衡。双臂一般从上向侧落下。

④运动员在空中身体伸展得愈早(取决于第二腾空高度),则落地时的质量一般都较高,因为容易判断空间的正确方位和准确地落地。

⑤为提高落地的稳定性,眼睛要尽早看到地面或周围定向标物。切不可用“推手——闭眼”,或“撒手——闭眼”。视觉的空间判断,有利于加强落地时的肌肉平衡工作的协调能力。

⑥落地时,身体完全伸直,不做缓冲动作的直腿落地或过份深蹲或团身、半团身落地,都是极为危险的,有可能造成关节肌肉或软组织及大脑的损伤,同时也不利于落地站稳。

五、落地的训练

训练手段主要有辅助练习和实践训练两方面,辅助练习主要是加强腿部力量和基本的落地感觉。加强腿部力量的练习方法很多,根据国家集训队运动员的实践体会,有两种方法是比较好的:一是负重的双膝半蹲的静蹲练习。这种方法主要是训练膝关节和股四头肌的力量。训练时要求双膝弯屈135°—145°左右,腰部立直,提踵,胸部呈自然状。负重量和静蹲时间的长短,可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最好能保持1—2分钟以上,每天坚持两组左右的练习。可放在早操时进行较为合适。

第二种方法是原地纵跳。其目的是训练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力量。训练时要求双膝弯屈135°——145°左右,起跳时靠脚腕和膝关节发力。

以上两种方法应结合起来练习(半蹲一组后再纵跳一组),系统坚持可有效地提高下肢的力量素质。

进行基本的落地技术训练的方法,最简单的是从台子上向下跳,或带转体180°、360°跳下落地。落地要按“紧、顶、抓”的要求站住不动。另外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原地“拔空翻”或从台子上往下做空翻来进行基本的落地技术训练。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空翻动作简单而没有精神负担,然而整个动作又包含了高难空翻动作的肌肉发力和旋转的感受在内。原地空翻的类型可前可后,或侧或转均可。总之,要据本人的下法实际需要而定。

第二部分是实际运用落地技术的训练。也就是在进行高难度空翻动作或下法的训练时,有意识地进行落地技术训练。这时应该运用在辅助训练中所体会到的落地感觉来严格要求进行复杂动作的练习。

下面谈谈对落地训练的几点要求:

①下法的技术质量是落地站稳的前提。但切不可只满足于完成高难下法而忽视了落地的基本技术训练。

②“翻转不足”或“翻转过分”是导致落地不稳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帮助运动员在训练中找出适宜的翻转速度并建立牢固的动力定型,以保证落地站稳。

③海绵亢无助于落地的训练。只能起到保护运动器官不受损伤及解决下法技术的作用。真正的实践训练应在“陆地”上进行。据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施米特布策纳博士的研究实验证明:落在不同质量的垫子上时,运动员的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冲动的反应时间是不相同的。实验证明:落地前0.06——0.15秒时,肌肉的“超前神经支配”机制就发生了,这种“超前神经支配”一般可达到最大随意神经支配的87%,而垫子的软硬度对超前神经支配作用有直接关系。例如落在15厘米厚的体操硬垫子上时,就有可能获得落地时伸肌群的超前神经支配,落地的冲击强度至少可以减小一半。

④要把落地作为一个高难动作来练,要反复要求。训练中要培养运动员“落地就想站稳”的意识。这样持之以恒,就会养成良好的落地意识。

标签:;  ;  

体操落地技术及其训练初探_体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