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师备课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中考压轴题的新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思想品德论文,有效性论文,走向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漫步于网络世界,一日,笔者偶然闯入“南边的紫藤”的博客,读到了一篇名为“备课本的故事”的博文。下面截取文中几段,与读者一起品读,一起思索。
因为备课本是要给领导检查的,所以不能马虎。书写要端正工整,如果能做到字迹漂亮,那就更好;过程要详细完整,最好是一二三四罗列清楚!……这成了什么了?套用某专家、某领导的一句话,“翻开某老师的备课本,就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
众多像我一样的老师都默默耕耘在抄备课本的“一线”,虽然心里都明白这样的劳动其实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
教导处的老师也一如既往地埋头翻阅着我的“抄课本”,虽然心里也明白这不是备课本!
浅浅的文字透出许多教师备课的真实情况。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和教研员,笔者也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探索,如何引领教师真正用好备课本,实现有效备课。
一、关注“三道门”,提高备课的科学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科学性、入文性、艺术性。为此,教师备课首先要关注“三道门”。
一是守好自家的知识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由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部分组成,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离开知识谈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书中之理,才能解好书外之题,明了窗外之事,通晓天下之情。
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守好自家的知识之门。对于课程标准中要求“识记”的知识点,要重点体现,依照教材“课题——节题——框题——目题”的逻辑层次,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挖掘思想方法。然后,再备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大树完善至枝叶丰满,使知识系统化、全面化,建立有机联系,形成整体的知识网络体系。如此,学生才便于调动、迁移、运用知识,以顺利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
二是串串邻居的综合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既有不同学科间的综合联系,又有学科内的综合联系。从不同学科来看,教材内容体现出文科综合的特点,思想品德课程历来讲究“政治、历史不分家”,一些省市的中考也是政治、历史一张卷。从学科内来看,思想品德课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掌握融为一体。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守好“知识门”,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科内课际间、框题间、标题间的课程资源;又要经常串串学科间的“综合门”,多与历史知识相联系,善于捕捉政史结合点。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备课前可尝试与历史教师开展探讨,找出本课知识的历史沿革,以史为鉴,以古论今,拓展视野,提升备课的高度。
三是关注时事热点门。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教材中的观点和方法都能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得到论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结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教学内容,针对使用不同教材的教学实际,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在各年级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保持对时事的高度敏感性,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备课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当前,我们应按照十八大精神备深、备透教材内容,采用十八大精神的新提法、新概括,详略得当地调整教学侧重点。同时,教师在备课中须适时引入当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重大时政社会热点和最新材料为背景,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体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解读“三要素”,提高备课的针对性
有效备课还需要把握三个要素,即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从而提高备课的针对性。
一要课标内容对应准。课程标准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方式表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但总体上比较笼统。在备课中,教师可将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结合起来,分析每一项“内容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要教材内容掌握准。新课程改革启动至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用教材教”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备课时,一要通读教材,从总体上了解主题教学内容,把握单元、课、框内容之间的关系;二要精读教材,重在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三要熟读教材。准确而熟练地把握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三要学生问题发现准。教师备课要分析学情,除了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情感状况,还要准确找出学生的疑惑点、兴奋点和生长点,并在备课中做出充分的预设。如此,才能提高备课的针对性。教师可采取访谈、过程观察、作业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学生的认知和了解,准确把握学情,找准学生问题。
三、落实“三预设”,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效的备课须对学习结果、教学节和教学策略进行科学预设,才能创设动态生成的思想品德课堂,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笔者以“相约青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落实“三预设”,以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一是预设学习结果。明确学习结果(内容标准),即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相约青春”一课,依据课程标准可分解出如下学习目标:1.说一说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做到成长不烦恼,珍爱青春,呵护青春。2.追求青春期正确的审美、感恩、孝悌、守法、进取、爱国的道德情感。
据此,教师再寻求能够证明学生达到“应知”和“能做”的最好途径。基于以上学习目标,笔者设置了以下三个途径:1.分组讨论;2.情境体验(游戏与心理测试);3.作品展示(手抄报、美文共享、小辩论等),以期获得预设的学习结果。
二是预设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和运筹。在备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课堂操作的方式和步骤,对情境创设、案例和基本训练题的选择、实验演示、教具使用、提问内容、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各个因素都要周密思考,并注意教学环节的层次、坡度、密度和难度,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能够突出重点和难点。师生活动的设计意图都应围绕学生的学习,呈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合作探究,反馈交流拓展”的核心流程,注重启发学生的智慧,发挥教师启发,点拨调控等作用。如此,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构建富有弹性和张力的思想品德课堂。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在预设教学环节时,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要注重以直观的方式再现课本知识以及知识的相关背景。如可借助实物、图像、视频、游戏等手段,创设源于生活、展示形象、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情境。需要指出的是,创设教学情境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材料的选取、情境问题的预设和活动设置等均须服务于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道德成长与发展。
三是预设教学策略。预设教学策略是解决目前思想品德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头脑空空”的重要措施,而基于课程标准是预设教学策略的关键和核心。
首先,根据预设的学习结果,选择内容与设计教学。即考虑如何组织内容、单元或课程资源,才能帮助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时表现突出;哪些方法和策略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根据前面分解的学习目标,“相约青春”一课可采用板块式教学,分为五大板块:“青春碰碰车”“青春调色板”“青春的烦恼”“青春的价值”“青春的祝福”。
其次,实施教学与评价,着重思考如何获得学生“应知”和“能做”的表现证据。例如,“青春碰碰车”以“青春词汇、成语、名言警句等接龙”的形式开展教学;“青春调色板”环节以“我认为青春是________颜色的”为主题,设置分组演讲,让学生畅谈自己对青春的认识。这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师则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青春的烦恼”则采取分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我们的青春烦恼”;然后集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走出烦恼……
精心预设的课堂,基于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目标,关注学生“应知”和“能做”的表现及其评价,自然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四、实行“三反思”,提高备课的实用性
备课过程需要理性思考和精心预设,但任何一种预设都无法完全预测课堂上即将发生什么和课堂的最终结果。而往往在课堂中发生的才是真实的和珍贵的,应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因此,课后反思也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足够重视。课后“三思”不要求字数,不讲究文笔,只要真实,只求实效。
一思:“亮点”在哪里?课堂教学的亮点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新课导入引人入胜、营造氛围润物无声、教具使用得心应手、难点突破灵活巧妙、学法指导技高一筹、激励评价催人奋进、课堂小结画龙点睛、语言精练经典等、这些亮点都可以记录下来,并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持之以恒便会凝聚成教学的精彩。
二思:“偶得”有哪些?课堂会因预设而获得精彩,也会因生成“意外”而美丽。诸多教学“意外”往往会带给教师惊喜和收获,无论是学生超出常理的回答,还是突如其来的发问,都可能孕育着创新的萌芽,并提升教师课堂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及时记录课堂瞬间的精彩火花,在积累中不断沉淀和升华。
三思:“遗憾”在何处?每位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都会有一些感慨,都会感到不完美。课堂遗憾或是源于预设的不足,或是源于对生成的应对能力不足,这些都是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契机和动力。教学后,教师要养成习惯,拾起散落在思绪中的点点遗憾和失落,更好地认识自己、修正教学,重新出发,致力于打造“完美”课堂。
“晚上我把明天要上的课准备一下,简单记录教学过程。第二天醒来,又发现新东西、新问题,又要添加,又要修改。自己讲完课,听了同年级老师上完这一课后的感想,觉得有启发,又想变动一下。”
这段文字仍然来自“南边的紫藤”的“备课本的故事”。笔者认为,能体现“三门道”“三要素”“三预设”和课后“三反思”的备课本也应该是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教案应该是涂涂画画、修修改改的,是一块“补丁打补丁”的、五彩的画布!上面的字迹、线条记录着教师殚精竭虑的思考和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样的备课才能真正指向学生的道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