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教材早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布署,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共有八门国家课程免费教材开始循环使用。《义务教育法》关于“国家鼓励课本循环使用”的规定在更大范围得到落实。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环保、节约为主要诉求点,“与国际接轨”的教材循环使用,在降生前备受期待,在降生后却又陷入争议的漩涡。
“即使一项意义重大的政策,如果实施的时间点没有选择好,也很可能陷入生不逢时的困境。”一位业者一针见血地评论说。
仓促出台的循环使用
目前指导春季学期循环教材的政策出自2007年12月28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教基[2007]23号文,下文称《意见》)。
《意见》要求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中央财政从2009年起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循环使用教材的补充、更新。目前,小学的《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初中的《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八门国家课程的教科书纳入循环使用。《意见》还鼓励各地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也实行循环使用。
“从2008年春季学期就要开始实行教材循环使用,但是,相关政策在2007年底才发布。让人感到确实有些仓促。”西南地区某出版社负责人向记者抱怨:“事实上,《意见》发布之时,2008年春季教材征订工作早已结束了。”
在今年1月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财务司有关负责人通过媒体向社会宣传《意见》精神,并简单描述了教材循环使用的操作细节:2008年春季学期起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只对学校进行配备,由学生在本学期使用,学期结束时归还学校,供下届学生使用;为保证循环科目教材的质量,按循环周期三年计算,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这些科目教科书款的1/3左右,用于循环教科书的补充更新。
可能由于时间仓促,《意见》对教材循环使用的规定过于原则性,负责具体实施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及时出台更加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教材循环使用处于规范缺位的状态之中。
“例如,循环教材使用什么样的纸张?装订标准是什么?如果用纸、装订标准都变了,定价如何调整?”一位出版社人士说。记者仔细阅读《意见》文本,发现《意见》要求循环使用的政府采购免费教科书“除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循环使用对教科书印制、装帧质量的特殊要求”。不过,对于“特殊要求”,《意见》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
也就是说,由于事发仓促,目前各地农村按《意见》使用的“循环教材”,其实与以往的普通教材没有区别。而普通教材能否经得住长达三年的循环使用?这首先就被打上了问号。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循环使用教材的福州闽侯县某小学的林老师就感到,刚发下来的《音乐》“书皮太薄了,很容易被学生们损坏。既然要考虑循环使用,书的装订质量、纸张用材等都需要改进”。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教材循环使用的相关标准预计会在五六月份之前出笼。因为根据教材生产周期的一般规律,要保证每年9月的秋季教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就必须在当年5月、最迟6月做好修订、内容、招投标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比如,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就一定会在这个时间之前公布出来,不然就有可能影响课前到书。”他说。
但是,迄今为止,在各家相关教材社中几乎没有人说得清,标准的制定进行到了何种程度。“大概是在1月7日教育部对媒体公布教材循环使用政策之前,人民音乐出版社曾经把上海试用和国外使用的音乐教材作为‘纸样’呈交给了上级主管部门,但是后来就再没有消息了。除了私下的碰头,也没有过官方正式的会议召集相关各方对这一工作进行商讨。”某出版社领导说。
一项如此重大的政策为何会让人感觉出台得如此仓促?一位一直关注循环教材的资深出版人认为:“这种状况正反映出教育部的两难境地。”
从2004年以来,几乎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代表委员提案建议推广“循环教材”。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甚至在2006年、2007年两度提案建议使用循环教材。广东、福建等省份的人大代表也都提交过相关提案。甚至有舆论矛头直指狭隘的部门利益,认为循环教材迟迟得不到推广是因为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争夺部门利益而扯皮。
记者注意到,此前在上海部分初中、山东青州市莲花盆初中、江苏苏州和南京市部分中小学、北京市五个区的中小学的部分学科(一般为音乐、体育、美术)进行了教材循环使用的试点。在试用过程中,家长就对循环使用的卫生、没办法复习等一系列事关孩子成长的问题提出了反对意见。
然而,环保、节约和消除部门利益等议题,最终毫不费力地获得舆论的单边应和与放大,社会对教材循环使用意义的判断部分失真,从而促使循环使用仓促间成为一项政策。
“早产”的“与国际接轨”
在全球气候变异的大背景下,教材的循环使用成为一种潮流,其意义不言自喻,国外也有大量的实践范例。但是,如果简单地照搬国外的模式,而看不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与国外的巨大差异,仓促间“与国际接轨”,后果可能会令人大跌眼镜。
“国内教材循环使用的环境还不成熟,教材循环使用有点操之过急。”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尖锐地指出。
他所说的“环境不成熟”,包括了诸多要素。首先是循环教材难以在应试体系中健康生存。
在几所学校的教材循环使用试点中,家长和老师反映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循环使用的教材学生不能带回家,只能在课堂上使用,用毕由学校保存。这样,学生一不能做笔记,二不能回家学习。“循环使用与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是不适应的。”有业者建议:“对应试教育动完手术,循环使用才可能有生存环境。”
从国际上循环使用教材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对教材的依赖性不强,是教材能够循环使用的基础性前提。例如,美国的学生除了考试外,课堂讨论、试验等的分数都会影响升学;在英国的小学,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凭任课老师作主;在澳大利亚,考试也不重学生的背功,写一篇好文打动老师,就能得好成绩。这些国家能够从容不迫地循环使用教材,原因在于他们的孩子不像中国孩子那样,从幼儿园开始就必须要面对决定自己命运的一次次考试,直到高考。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使学生必然依赖教材,学生除了在课堂阅读外,课后作业、考前复习等都离不开教材。如果循环使用的教材不允许学生带回家,就没办法复习应试。
目前,循环使用的还只是副科教材,因而对学生升学考试的影响并不大。而家长们更担心的是,如果在应试教育不改的环境下,循环使用由副课推向主科,那么谁来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前途负责?如果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不得不去自购教材回家使用;或者到初三总复习时回头再购买初一初二的课本,那么,循环教材的环保、节约岂不是间接促成了不环保、不节约?
朱永新在2007的提案中,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说:“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把教科书视为‘经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赖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习惯于让学生精读教科书上的内容,并在书上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养成了经常在书本上圈划批注、涂涂改改的习惯。”
一位参与了国家新课标教材审定的音乐教育专家则心酸地说:“你仔细体会一下,循环使用从音、体、美等科目开始,本身就是应试教育下对‘小三门’的轻视——参加高考的不能循环,不参加高考的就要循环。”这位专家说,美育在素质教育当中应该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是在我国却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循环使用是不是会让学生更加不把这些科目当回事呢”?
“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我国的人口会逐步减少。到那时,应试教育将被素质教育所取代,课本的功能将发生质的转变,学生对课本的依赖不复存在。那才是循环教材生长的土壤。”一位教育专家说。
说教材循环使用“与国际接轨”过早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教材版本仍未稳定。
要让教材循环使用下去,教材内容必须保持稳定,至少在循环使用的周期内(例如三年)不作修订。事实上,英、美等国的教材循环使用制度也是建立在教材版本稳定的基础上的。在美国,一般每本教材的使用寿命为三至五年。政治、历史等课本的使用年限稍短,物理、数学、化学等课本则相对较长,甚至会超过十年。在加拿大,小学到高中的教材一般六七年才进行改版,届时所有学校均统一换新教材。
《意见》中对教材稳定性作了相关规定:“循环使用的教科书要保持相对稳定。确需更换教科书的补充、更新,应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从起始年级开始”。而据教育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组组长、首师大博导、教授王安国介绍,我国目前使用的新课标教材仍然处于“试用期”,因此修订在所难免。从“相对稳定”的角度来讲,在“试用期”推出教材循环使用,时点并不理想。
据介绍,“新课标”大纲的修订工作于2004年6月启动。专家委员会在听取了各地教材使用意见后,已经于2007年底将18个学科的大纲修订稿呈交教育部。按计划,教育部在今年两会后,由新任命的领导班子对新课标进行审核,有可能年内公布。公布后的“新课标大纲”将“转正”。
“大纲转正”不代表教材也“转正”。教材出版机构在接到修订后的“正式版大纲”后,还要进行学习和领会,并着手修订。修订后的教材还要再次通过教育部审批。“这个过程的长短要看教育部的工作安排,具体时间很难说。但无论如何,要想在2008年内全部完成这一工作是有难度的。”王安国说。
“如果《音乐》《美术》等科目从2008年起实施教材的循环使用,那么起始年级采购的是‘试用版’新课标大纲下的教材。而此后两年每年更新的20%~30%教材,按《意见》规定,还要继续采购‘试用版’教材,而不能采购‘正式版’。”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刘清华担心地说。一位中学教师在网上留下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拿一套包含着政治性、科学性或技术性差错的教材给下一年级的学生使用,它的消极后果与节约课本费用相比,哪个更大?”
因此,王安国认为,我国的教材循环使用工作,如果在修订工作结束、教材基本稳定后再开始试验,似乎更为稳妥。
为循环使用算算账
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措施之一,“有利于节约”一直是教材循环使用赢得社会支持的重要理由之一。教材循环使用的意义肯定不能只算经济账,但是,完全不把经济账算清楚也未必可取。
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在2005年的一份提案中这样设想:“如果能够推行教材重复使用制度,那么节省下来的财政开支,不是能让更多的贫困孩子受益吗?”。但在《音乐》《美术》等教材的循环使用试验中,情况却有些复杂。
因为需要循环使用几年,因此对用纸、装订会有更高的标准。一位常年从事音乐教材出版的资深人士透露,国外循环使用的《音乐》教材一般使用卡纸、硬壳精装,因此结实、经久耐用。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音乐》《美术》等教材纸质相差很多,使用的是骑马钉装订,能否经受几年的循环使用需要实践考验。如果要提高循环使用教材的印装标准,那成本必然会大幅上升。上海地区在2005年前后试行循环使用的《音乐》课本,印装标准并没有达到国外循环教材的水平,但是价格已经是国内普通《音乐》教材的五倍。据一位业者估算,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生产循环教材,成本将是现行普通教材的十倍。按三年一个循环周期来综合计算,使用循环教材并不节约。
与此同时,教材循环使用必须在存储、消毒设施和设备方面加大投入。《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添置、配备必要的图书存储、清毒设施和设备。”
有部分专家认为,消毒并不是循环使用的关键性障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兼职研究员丁学良反问说:“使用旧教材就跟使用钞票一样,难道能因为钞票都是旧的、都不卫生而不使用吗?”朱永新则认为,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目前也都没有消毒等程序,也没有因此而造成过大规模的疾病流行。
但是,这显然不能说服学生家长。一位学生家长这样算账:“一本教材不过三五元。但是,万一孩子染病,即使是感冒也要花费几十元、上百元。这么算算,还是买新课本更节约。”主管部门也不敢掉以轻心,拿孩子的健康冒险。
因此,消毒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属于循环使用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如果说循环教材存贮空间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就可以实现,消毒设施和设备就没那么简单了,必须大量投资采购、建设。按照《意见》的原则性规定,这些事宜同样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做出具体规定、统筹解决。在现实操作中,一般会借助学校图书馆来完成,存贮可以利用现有馆舍空间,但消毒方面,显然需要加大人员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各省份在消毒设施方面将如何投入、投入多大、投入从何而来等问题上,记者尚未见到相关资料。 “从教材循环使用中节省下来的资金够不够用于建循环教材消毒设施?”一位资深出版人发问。与此同时,在现阶段,给每个中小学校都建立专门的消毒室显然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农村地区。那么,集中消毒涉及的物流、管理等费用又会有多大?资金又从哪里来?
循环使用,减少教材的使用量,可以从终端上减少对纸张的消耗,从而实现环境友好。在这方面,经常例举的数据是,我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约1.8亿,按每人每年课本平均重2500克计算,我国每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45万吨之多,这就要砍伐大树900多万棵。
然而,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汪苹则表示,造纸的确会破坏环境,但废纸的再生利用却能够避免砍伐更多的森林。如今,废纸的再生利用率能够达到90%,基本上一吨废纸可以生产一吨再生纸。汪苹认为,相比目前循环使用遇到的问题来说,加强再生纸的使用,可能更有利于在环保和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还有业者指出,在当前各种环境要素不完备的情况下,仓促推行教材循环使用,不如先把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出版社之间的“潜规则”打破;调整应试体系,让教材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知识载体,而非考试命题范围。“扎扎实实从源头上做好这些政策的调整磨合之后,再让教材去接循环使用的轨也不迟。”环保、节约和消除部门利益等议题,最终毫不费力地获得舆论的单边应和与放大,社会对教材循环使用意义的判断部分失真,从而促使循环使用仓促间成为一项政策。
在当前各种环境要素不完备的情况下,仓促推行教材循环使用,不如扎扎实实从源头入手,打破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出版社之间的“潜规则”;调整应试教育体系。然后再让教材去接循环使用的轨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