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数学八年级平行线的证明_数学论文

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数学》八年级“平行线的证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平行线论文,八年级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第2节定义与命题第一课时.

      2.内容解读.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为什么要证明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感受到了生活中证明的必要性后就要学习证明的方法和依据,而定义就是证明的基本依据,而且通过定义和命题能体会到许多的判断“可以证明”,也为下一步的“怎样证明”做好铺垫.同时,本节课是一节概念性的课,是下一步进行规范证明的起点,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演绎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从具体实例中,探索出定义,并了解定义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从具体实例中,了解命题的概念和结构特征,并会区分真、假命题.

      (3)通过从具体举例中提炼数学概念,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4.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

      5.教学难点。

      命题的结构特征及真假命题的判断.

      6.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加本次活动,作为东道主,希望同学们能用良好的表现,向全省各地的专家、老师展示我们的风采,有没有信心?

      学生:有.(声音不是太响亮)

      教师:看来同学们还是有点紧张.没关系,下面我们先来放松一下:(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视频内容)(约1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小品中的“包袱”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又能直观感受对名称、术语不同认识所产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还可以体现定义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学生观看视频,并有笑声.)

      教师:大家感觉到好笑的原因是什么?秋波是那样解释的吗?

      学生:秋波不是这样解释的.

      学生:不是,解释是错误的.

      教师:我们的艺术家通过对“秋波”的一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达到了逗大家笑的目的.其实生活中这样是事情非常多,对同一名称、术语不同的认识就可能产生误会、笑话,有时也对我们的交流产生障碍,而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对同一名称、术语有相同的认识,那你能说一下怎样认识下面的术语吗?(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口答内容,并互相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展示正确的解释.)

      设计意图:在小品的基础上对常见名称、术语进行准确的解释,为引入“定义”做了充足的铺垫.

      点评:本环节通过创设轻松诙谐的小品这一特定情境,引出“秋波”一词,一方面缓解了刚开始时紧张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利用“秋波”这一熟悉的名词,给出另类的解释,让学生既觉得可笑,又有所期待,为下面“定义”的引出作下铺垫.

      (2)自主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定义的概念

      教师:同学们说得不错,那大家想一下,我们在描述名称或术语的含义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给出不同的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现在请我们班“聪明”的同学站起来.

      教师:(稍等一会发现没有同学站起)看来同学们都很谦虚,没关系,你不好意思夸自己聪明,那你能告诉我其他同学谁聪明吗?

      学生:还是没有答案.

      教师:怎么还没答案呢?

      学生:不好说.

      教师:为什么?

      学生:不好确定.

      教师:看来我们同学找到原因了,我们不好确定哪些同学是“聪明”人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聪明的标准.实际上我们有时做不到是因为我们对它的描述不准确、不清晰.因此我们对名称、术语的描述要清晰准确.(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同时板书课题——7.2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聪明”的定义让学生体会下定义时清晰、准确的必要性,更好理解定义的概念和要求。

      教师: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课件动画展示)

      

      教师:你能说一说学过哪些定义?(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分小组举例回答.)

      教师:我给大家两个定义.(动画展示线段、三角形及其定义)你还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没有主动举手的).

      教师:看来学的越多,越不好想,那就由我来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它们的定义。

      学生:……

      教师:原来我们不知不觉中学了这么多的定义,对于这么多的定义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呢?我们来考察一下.(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出答案并相互完善,同时利用动画效果逐个展示相关的定义.)

      设计意图:在例题的基础上理解定义,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进一步体会、理解定义,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真正地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生成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定义的认识比较深刻,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定义,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学习定义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先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定义的意义.)

      师生总结学习定义的必要性:

      ①定义是严密的表述,可以规范我们对事或物的认识.

      ②定义是证明的重要依据.比如依据“垂直”的定义,可以得出两条直线所成的角90°,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中有90°的角,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定义的必要性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已有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学习的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点评:教师巧设“聪明”一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切实体会下“定义”时清晰、准确的必要性,自然得出什么是“定义”,接着教师示范典型的“定义”样式,鼓励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些定义,加深对“定义”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学习“定义”的意义,教师的语言幽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合作探究二】命题的概念

      教师:当然,生活的需要判断的事非常多,我们也经常会做出判断,比如……(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教师:这三句话对两条线段的长短做出了判定吗?

      学生:做出了判定.

      教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句子.(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教师: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结果并与学生总结给出命题的定义: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动画展示同时板书课题——7.2定义与命题)

      教师:我们发现:①③⑥⑦都做出了判断,它们都是命题,而②④⑤没有做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命题的认识的实际情况和例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我们知道了命题的定义,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回答并总结分析.)

      教师:同学们的判断都非常准确,那么你认为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命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看是否做出了判断.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展示:“特别关注——是不是命题的关键是:是否做出了判断.”)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对是不是命题的关键的思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我们找到了判断是不是命题的关键,就抓住了命题的本质,不过作为命题来讲,既然我们要对一件事或物要做出判断,那么肯定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还要得到一个结论.(通过语速的快慢和停顿,引导学生说出“条件”和“结论”.)比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动画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结构特征.

      

      教师:通过分析我们很清晰地看到,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那就请同学们参照上面的特征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小组内讨论、分析并给出答案.)

      (教师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利用动画效果逐步分析:“对顶角相等”这一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将“对顶角相等”转化为“如果……那么……”的形式.)(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教师:对顶角相等判断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相等.(动画展示)

      教师:谁相等?

      学生:角相等.(动画展示)

      教师:几个角?一个?

      学生:两个角.(动画展示)

      教师:两个什么角?

      学生:对顶角.(动画展示)

      教师:句子的转化感觉有点别扭,怎么办?

      学生:可以补充完整.(动画展示)

      教师:很好,我们补充完整将这句话改写为: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动画展示)

      教师:你能找到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吗?

      学生:(口答)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注意:在上述的过程中,师生问答的过程中,利用动画效果逐步展示清晰体现命题结构的分析过程.

      设计意图:在对命题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分析、展示命题的结构特征.同时通过问题作为引导,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在学会结论的同时,清晰地感受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教师:你能用这种方法将第④个命题转化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吗?

      (学生动手写成转化的结果,并分析命题的结构特征。同时教师课件动画效果展示分析过程.)

      

      教师:这样分析后同学们能不能清晰地理解命题的结构特征呢?

      学生:能.

      教师:将命题改写成什么样的结果可以清晰体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学生:写成“如果……那么……”.

      教师:这样行不行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命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得非常准确,只要你能将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能准确地找到对应的条件和结论.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置让对命题的结构特征有更好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点评: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命题”的定义,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判断一系列问题,直观感知有些语句“作出了判断”,而有些语句“没有作出判断”,从而得出了“命题”的定义。接着教师抓住命题需要“作出判断”,从而自然引出“判断需要条件”,“判断后定能得出一结论”,让学生对“条件”、“结论”的认识水到渠成.最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让学生在答疑的同时体会了寻找“条件、结论”的方法,这样的师生互动紧张而又激情四射。

      【合作探究三】真、假命题的概念

      教师:我们找到了条件和结论,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基于条件得到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呢?

      学生:不一定.(思考后交流、回答)

      教师:也就是说,我们做出的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你能结合这4个命题说一下吗?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判断,并用举反例的方法说明命题是错误的。同时结合命题②、④强调列举的反例要做到:符合命题的条件,但是得到的结论与命题不相同.

      设计意图:在巩固命题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命题中的判断有正确的,有错误的,从而为下面的“真、假命题”做好铺垫.

      教师:据此可知,一个命题有正确和不正确的之分.(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判断命题的真假?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可以举一个反例来证明.(动画展示)

      教师:我们总结的方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试一试.(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动画展示答案,同时强调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置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环节趋于完整,掌握知识的同时,强调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点评:既然是人为判断,就难免有错误,自然引出命题的真与假,“真的”不言而喻,“假的”可以借助“举反例”来证明.

      (3)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教师:学完了真、假命题,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也就学完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快速地总结一下,并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收获.(课件展示相应幻灯片)

      (学生总结学过的内容并交流、展示.)

      (教师在学生展示后,适当地总结并通过动画展示:“1.定义;2.命题;3.真、假命题”.)

      教师:我们除了掌握知识之外我们还要知道我们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定义让我们对事、物有相同的认识,减少误解,方便交流.因此,下定义让我们的世界规范、和谐.

      通过命题可以不断地由已知的条件推导、探究未知的结论.因此,提命题让我们的社会发展、进步。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畅所欲言地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对知识形成较好的归纳,使之系统化,进一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与合作互助的意识。

      点评:归纳简洁明了,与时俱进.

      (4)当堂检测,评价反馈.

      教师:我们的学习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同学们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灵活地运用,你能不能做到呢?我们来检测一下.(课件依次展示相应幻灯片)

      1)请给下列图形命名,并给出名称的定义:

      

      2)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①1+2≠3.

      ②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③在△ABC中,若AB>AC,则∠C>∠B吗?

      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

      (A)从“1、2、3、4、5、6”六个数中任选一个数,是偶数的概率为0.4。

      (B)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

      (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

      4)下图表示某地的一个灌溉系统.如果C地水流被污染,那么________的水流也被污染.

      根据下图,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命题吗?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重点,有目的地设计习题,以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纠正错误、熟练知识,发现与弥补遗漏;同时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及时进行反思,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据。

      能力提升:

      1)在数学运算中,除了加、减、乘、除等运算外,还可以定义新的运算.如定义一种“星”运算,“*”是它的运算符号,其运算法则是:a*b=(a+b)×(a-b)于是:

      5*3=(5+3)×(5-3)=16

      3*5=(3+5)×(3-5)=-16

      5*3*3=16*3=247

      按以上定义,填空:2*3=________;2*3*5=________.

      2)对于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给出下列六个论断:

      ①a//b;②b//c;③a⊥b;

      ④a//c;⑤a⊥c;⑥b⊥c.

      以其中两个论断为条件,一个论断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至少写出3个).

      设计意图:在基础性检测练习的基础上设置这两个题目,检验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点评:以典型习题检测本节课学生是否达标,既巩固了新知,又对学生作出了适时的评价,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的需求,问题中再现“问题”,便于学生查缺补漏.

      (5)布置作业,落实基础。

      课本:167页,第2题,第3题.

      (6)板书设计.

      

      7.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情境引入、问题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不断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突出学生的“探索”,将观察、思考等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分析归纳、合作交流。同时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演示,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教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笑话”作为切入点引入定义,并强调定义要准确这一原则,然后不断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作为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内的交流展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课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利用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不断地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同时,利用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服务生活.

      总评:本节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品”为突破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巧设“聪明”一词,让“定义”必须“准确、清晰”引起大家共鸣.整节课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标签:;  ;  ;  ;  

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数学八年级平行线的证明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