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及创新———个公共沟通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城镇化论文,困境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84X(2007)04-0060-04
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农村城镇化浪潮也势不可挡。城镇化不仅是城乡布局的调整和农村居民身份的转变,而且是一项包括空间布局、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素质、思想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系统工程,其中,人的观念、素质的变革将是更根本的因素。反观这些年在农村城镇化问题上,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较多关注基础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体制和政策方面,而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则有重视不够之倾向。因此,要完成农村城镇化这一系统工程,强调大力发展经济是一方面,而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则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保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临着亟需解决的困境。
1.简单宣传不再适应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日益松散化、农民思想日益多元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由过去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的集体化、集中化生产经营活动,转变为内容、形式以及组织方式均相对独立而多样的市场化生产经营活动,从而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复杂性,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1] 过去单位体制下的农民以公社、大队和生产小队为集体化块状结构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单一,因此,思想动员或政策宣传的方式往往是一次大会或一个广播。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自主经营,分散独立,尤其是随着农村的市场化,农民不再固守在土地和狭小的村落,日益走出固定的土地和村落空间,流动性大大增加。因此,地域的分散,带来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空间上的明显不便。更重要的是,工作对象的分散和多元分化,使得过去那种单一、省事的思想政治方法失效,迫切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创新社会动员和调控的方式。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的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化,思想意识也日益多元化,总体上,表现为文化素质的提高,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主体意识的崛起。[1]农民不再服从一切,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的工作方式不再奏效。
2.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近年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被削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被削弱。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荣辱观建设重视不够;二是许多村干部、基层党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全局与长远意识,认识不到“两手抓”方针的重要性,只忙于完成上级规定的经济工作的“硬”指标,而视思想政治工作为“软”指标,干不干无所谓,有的村和单位甚至出现无人做事、无钱办事、无章理事的状态。其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人力、财力的保证。各级政府一般只注重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而忽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活动经费、设施、设备的投入。再次,农民对经济利益的关注冲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农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由于集体约束的弱化,人口流动的频繁,也多认为“各种各的田,各管各的事”,再加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民的切身利益不能紧密挂钩,甚至是脱钩,利益沟通极度缺乏,因此农民不关心集体组织生活,甚至对思想政治工作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3.农村社会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首先,传统小农经济土壤孕育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普遍存在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创新与改革的意识淡薄、安于现状、创业精神不强、难以变革传统和习惯的生活方式、封建迷信思想仍很流行等,都将成为其实现从身份到意识彻底转变的障碍,也是农村城镇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其次,市场化浪潮在为广大人民带来竞争进取、奖勤罚懒、追求富裕、自立自强、积极开放等现代文明意识观念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也同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多元价值观念、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往往无所适从,致使善恶标准迷失,“黄、赌、毒”泛滥,浮躁成为社会的主导风气,快餐文化大行其道,这一点在归属感较弱的外来员工人群尤其突出。再次,部分农民“与时俱进”意识淡薄,缺乏创业精神,虽然意识到只有求新求变才能致富,但又无奈地发现,出路太少了。如果出去打工,不但挣钱少,而且又苦又累,性价比太低;如果要创业,资金来源又是一个问题,本身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找个好点的工作更是难如登天,因此相当一部分人就搂着那有限的征地补偿款或房租过着那并不高档的所谓的衣食无忧的日子,再加上大多数农民本性是安于本分,想到了却往往做不到,因此,只能循规蹈矩地消极下去。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公共沟通的必要性
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于沟通,即必须贯彻公共沟通的原则。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的积淀,使得广大的农村、农民无论在物质生活条件还是文化、精神方面,与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在农村城镇化中不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物质条件,而且还需要先进的城市文明取代传统落后的乡村文明,引导进入城镇的农民向现代化文明靠拢。这就要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切实尊重民众权利,不断加强公共沟通,进一步完善公共沟通机制,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在这基础上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而现实生活中民众大都处在最底端,他们表达权利声音的渠道不够顺畅,也不能引起行政部门与一些人大代表足够的重视。这其实是公共事务沟通机制失灵的一种表现。武汉大学法学院周佑勇教授曾呼吁,“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机制,政府与公众才能取得协调一致、彼此信任”。
公共事务沟通其实是利益的沟通,目的在于保证公共利益与民众个体权利的双赢。人权保障与私产保护入宪,正是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重新定位的体现与象征。特别是对于民众权利意识觉醒并不断强化的现在,行政部门与媒介力量不能依仗自身的话语强权肆意行事,而应以沟通、聆听、体恤民众权利为基点,推进公共事务高效、良性地运转。[2] 周佑勇教授曾说过,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利益沟通”等理性法律机制的健全与完善。诚哉斯言,行政机制、人大代表应该首先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站在与民众利益平等的立场上,牵头建构彼此信任、协调一致的沟通机制。因此,良好的公共沟通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所在。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农村城镇化的新形势,提出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即以公共沟通为原则,构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公共沟通机制,实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局面的新突破。
第一,从实际出发,选准载体,深化教育内容,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导向性、民意性、效应性和创新性,淡化传统农民意识,逐步向新农民靠近,大力提高村民素质。[3] 具体地说,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就是要求宣传者不要空谈高深理论,站在农民利益的角度上,多谈与农民生活、生产密切相联系的利与弊,比如征地拆迁、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民生事情。要有导向性,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与措施时,要围绕农村的村情、村业的大事,在不同时间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进行正确引导。要有民意性,就是要求宣传教育首先要体察民情,了解哪些老百姓爱听、哪些不爱听,在制定政策上要有连续性、公平性和现实性,能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只有了解下情才有感情,有了感情才会同情,能够同情才能办好事情,这样宣传起来才有说服力,体现民意。要有效应性,就是指宣传教育要能产生效应。要有创新性,就是说宣传方式要突破陈旧套路。
第二,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农民实际结合起来,让群众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主体而非被动受教育者,培养新型农民。[4] 为此,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民实际需要相结合、和农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相结合、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富民优先”结合起来,突出在培植新农民上要有新作为。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培育“四有”新人为根本,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大户培植、农民投资创业等四大富民工程,切实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和谐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不富,城市就不富,所以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理顺沟通渠道,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先深入体察民情,广泛调研,站在有利于群众的利益的角度,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例如,福建厦门集美区的“金包银”工程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走出了具有特色的一步。它不仅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既得利益;不仅帮助老百姓科学合理地理财,还避免那些不善理财的家庭和个人把赔偿款喝光赌光,而且还维护社会治安。集美区还下派100名机关干部和5名处级领导干部到农村党支部挂第一书记,帮助做好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此外还利用区、镇(街)、村(居)三级宣传阵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区委、区政府保障民生、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扶持失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推动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发展村居集体经济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现在都已初见成效。
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加强宣教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把责、权、利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层层落实的奖惩机制。一是确立明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体系。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是个系统工程,是各方面因素综合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形象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定要有长远规划,分步实行,既要规划好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针对当前的意识形态特点,以及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生活实际,制定出各个阶段的目标教育内容(一定要注重实效不图形式),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思想领域阵地,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打牢抵御一切错误思潮和迷信邪说的思想理论根基,统一意志,凝聚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二是把责、权、利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形成层层落实的奖惩机制。实行第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把本部门、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列入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工作议程,每季度进行研究部署,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连续性和计划性。同时建立考评制度,把全年工作要点进行细化量化,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干部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于工作抓得不力,问题比较突出的单位责任领导应给予相应的组织措施,形成层层落实的奖惩机制。特别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注意责、权、利的配套,例如,现在街道的权力与责任极不对称,时常因为要解决一些事务而因权力有限而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三是围绕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加强宣教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第一要加强宣教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从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入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做到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结合先进性教育,践行“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宣教系统党员干部先进性标准,树立宣教系统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第二要加强宣教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把宣教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新闻单位“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联系当前思想、工作、作风实际,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分析评议,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通过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树立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宣教系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要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做好宣教系统后备干部和专业人才的调查摸底及考察工作,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以及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程序,选拔、重用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宣传干部。同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切实重视镇、街宣传员和专兼职宣传干事的建设,重视基层党支部宣委的配备工作,建好宣传网络。通过以上措施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教骨干队伍,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社会化轨道,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态势和多层次、多方位介入、多渠道渗透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