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论文_张伟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论文_张伟

张伟

保定市尧润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雄县分公司 071800

摘要: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监测是一个新兴的理论和概念,生态环境监测能够给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足够的事实依据以及技术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的了解到环境问题,该问题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污染物排放对健康产生的危害的问题,而是开始扩展到保护自然环境、使得生态平衡以及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文章重点就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取向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和影响,而且近年来各地的雾霾现象越来越严重,水污染加重,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战略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与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也彰显出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做好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保护的前提,也是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规划与制定的基础,只有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1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和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是通过监测数据研究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它要对人类影响环境和改造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在开展全国生态监察试点工作中,对试点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本底监测,并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发展规律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为生态监察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保证环保局在项目审批,执法管理中能有目的性的引导,从而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包含了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同时它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工作,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复杂变化过程,受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自然因素等的影响。

2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作用

2.1促进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污染程度加重,为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更多难度。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及时了解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各个污染源之间的关系,根据污染情况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改善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不足,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出明确方向。

2.2为环保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情况进行监测的过程,可以得到多个数据,为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收集环境变化中的各种数据,再对各个地区、各个时间段内的环境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其次还要考虑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内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现状,从各种数据中做出综合分析,为环境污染情况做出判断。这些数据也是制定环境保护标准的依据,是环保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资料。

2.3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活动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过于重视经济发展,生产废物的随意排放,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使得群众加深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全面、系统的环境监测网络,有助于人们及时了解环境现状,给人们产生警示作用,帮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的问题

3.1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的监管不足

现阶段,在环境监测服务工作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环保部门和质监部门的部分职能相同,导致在进行工作或行使权力时发生交叉冲突,双方工作的协调性较差;第二,关于环境监测服务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导致相关部门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无法可依;第三,提供环境监测服务相关专业部门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3.2监测技术落后,数据互通存在障碍

我国目前已经可以对空气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方面进行实时自动监测,但是在水污染方面实现实时自动监测的难度较大,目前在我国所有地表水监测中,仅有16%的点位可以实现实时自动监测,而其余的点位只能依靠人工对水体进行取样,在当地进行水体的相关监测之后,再上报给上级部门。

4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对策

4.1生态环境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

在生态环境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结构,对生态环境网络建设流程进行明确,并且逐渐落实各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完整的监控网络。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形成纵向的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省级环境监测中心、市级环境监测中心、县级环境监测中心实现三级联动,实现统一管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另外,还应该要建立横向的沟通机制,在不同的省市之间要建立完善的监测沟通体系,确保环境监测信息可以共享,实现数据及时传输,确保各个地区都能随时了解本地和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共同谋划促进国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2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策略

4.2.1加强对环境监测的重视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环境保护工作开始的前提工作。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的各项数据进行采集,对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也是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量化的过程,所以环境保护部门必须要重视这项工作,着手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对于一些并未表现出环境污染和恶化现象的地区,更应该要加强监督管理,做好常规监测,一旦发现某些数据出现异常,要及时分析,找出原因,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

4.2.2完善责任制度

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健全的责任机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身上,真正将环境监测工作落实。在具体监测过程中,环境监管部门的人员需要协同合作,明确自己的分工,比如技术人员的工作是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利用各种技术、工具等开展大气、水资源、土壤等环境资源的监测,得出数据,并且分析数据,形成系统性报告,并且将报告披露出来,让群众能够知晓环境污染程度,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4.2.3确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指的是各种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参数,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在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必须要确定好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明确优先监测指标、次要指标等,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标准和依据。通常来讲,陆地监测指标有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水文监测指标有水文、气象、水质、浮游植物和动物、底栖生物、微生物等方面,在确定监测指标体系的时候必须要体现出层次性,确保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科学合理,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序推进,得到更多有关生态环境的详细信息。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峻问题,环境监测可以为解决环保相关重要问题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不但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完善生态文明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脚步,尽快实现环境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统一化,有效提高环境相关数据信息的实时性以及准确性,从而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辛小康,徐建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优化建议[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3(03):16-19.

论文作者:张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  ;  ;  ;  ;  ;  ;  ;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框架及其取向论文_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