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兆逢[1](202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路径探究》文中指出初中体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后续的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都会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初中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学习时间,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过渡期,三观建立的并不标准,正处于一个不断纠错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一时期中,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需要探究,让每名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都应该有所得,有所收获。学生应该建立团队和集体意识,初中生三观尚未完全建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及学校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过于顽皮,甚至可能会产生逆反和抵抗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寻找适当的方法,因人而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和教育,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初中生的课程连接高中,间接地对于高中的优胜劣汰的升学模式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学生处于叛逆期,教师要积极有效地进行引导。
张云飞,宋久存[2](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美育融合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体育和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随着学科融合理念的提出,体育与美育相融合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体育应围绕美育,将体育所蕴含的美充分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美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学生掌握美育知识的基本能力。该文首先对体育和美育进行释义,然后分析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价值,最后提出了体育和美育融合的实施策略,希望能为新时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启发和参考。
周瑶[3](2021)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文中提出
史壮壮[4](2021)在《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认为本研究围绕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构建。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内涵探析,并进行学习样态的呈现和特征分析,为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初选,通过发放专家问卷对其进行优化;第三,通过编制与分发问卷,将回收数据整理后,运用SPSS21.0与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第四,建立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并拟合,建立最终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第五,根据实证研究中各个影响因素路径系数的分析结果,提出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优化路径。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扎根理论法、数理统计法,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归纳、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进行解读和分析:“入境入神、历历可辨、乐在其中、明心会意”的学习样态与融合性、情景性、趣味性、体验性、创造性五种特征。第二,运用扎根理论法、特尔菲法提取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量表,并形成预试问卷进行发放,在对预试量表进行优化后得到了正式量表,利用正式量表获得的数据在AMOS软件中构建了SEM模型,最终获得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第三,经过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表明: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体育美育教学安排、教师美育素养、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四个影响因素均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体育美育教学安排与学生体育审美素质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很大,相比较而言,学校体育美育保障与教师美育素养对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的影响程度较小。第四,以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中学习样态与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优化路径:创新载体,搭建体育与美育协调发展的育人平台;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多模态交际能力与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许晨[5](2021)在《上海市6所高中百年名校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的“校园体育文化”除了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体之外,还具有传播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向学生传播科学先进的体育技能方法、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运动的过程中养成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等社会性功能。《上海市学校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深入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体育课程改革,构建循序渐进、科学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研发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因此,在当今社会的新形势下,建设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对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有巨大的影响,有利于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科学协调发展,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本文以体育特色项目为切入点,对上海市6所高中百年名校体育特色项目进行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四个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的影响。针对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现状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结果分析,总结出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发现学校体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为其他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特色项目在上海市6所高中百年名校中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都曾为国家输送过高水平体育人才;6所学校体育管理类型多以体教融合管理为主,学生参与特色项目整体程度较高。2)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各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特色项目发展资金充裕,对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起到支撑作用。3)体育特色项目的精神内涵同6所高中百年名校自身学校的校训、校风相吻合,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健全的体育观念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参加特色项目后的积极幸福感提高,对学校体育精神文化的方向起到引领作用。4)体育特色项目的推进可以提高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帮助学生养成定期运动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体育道德意识,拥有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学校体育行为文化具有推动作用。5)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让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竞赛活动更加的制度化,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促进了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带动了区域体育特色项目的发展,同时完善了学校自身的体育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健全。针对以上的结论,提出以下的建议:1、学校在开展体育特色项目时要根据年级的差异性合理地安排上课内容,调动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2、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建设,定期开展有关体育教师的培训课程。3、丰富体育特色项目的上课内容形式,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来宣传本校体育特色项目。4、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教授技能知识的同时在学生道德方面应该有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观;引导男女生拥有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5、学校应继续发扬宣传本校的体育传统文化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制度,应当设立有关体育竞赛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体育特色项目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开展与特色项目有关的社团活动比赛等,促进师生进一步对特色项目的交流了解。
支梦璇[6](2020)在《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认知及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审美教育是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它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之中,可以以美辅德,陶冶情操,以美启真,开发智识。学校体育美育已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话题。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审美教育是贯通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促进学校体育美育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和体育教育内涵,在健全人格,培固身心,提升学生体育审美素养方面也发挥着积极而重要作用。研究以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的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山东省学校体育审美教育开展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为推进山东省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育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山东省高中生体育美育认知和审美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因体育审美倾向和身体差异,男生体育审美认知倾向于力量类、目的类运动项目,女生体育审美认知则倾向于欣赏类、审美类运动项目。2.不同年龄段高中生体育课审美感知与判断能力略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育课普遍能够感受到运动美和团队合作美。但随着年龄年级增加,学生体育课审美感知与判断能力出现不同。其中17岁学生的体育审美感知与判断能力最强,15岁和18岁最低。这可能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等)的学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最高,其次为鲁南、鲁北和鲁中地区。这可能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较高有关。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学生的体育审美认知和体育审美教育需求普遍较高,学生大都认为体育审美教育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体育课、公共体育活动和自主体育美育学习是体育审美教育需求得以实现的主要路径。4.学校重视、媒体宣传和社会关注是影响体育审美教育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学校重视、媒体宣传、社会关注、教育部门推广、教师和朋辈体育美育知识储备等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的主因。其中,学校重视、媒体宣传和体育教师美育知识储备是外因,学生个人空闲时间、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压力是内因。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开设差异化体育选修课将体育美育融入其中。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所带来的体育兴趣及体育审美倾向差异,开设差异化的体育项目选修课,并将体育美育知识融入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上课积极性。2.加强学生体育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减轻学生学业压力。高中生学业压力沉重,审美教育相对缺乏。在国家大力倡导体育美育、构建贯通大中小幼审美教育体系背景下,加强学生体育审美能力培养,可有效对接国家教育战略,提升学生体育能力和审美素养,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3.因地制宜、选择合适体育项目进行体育美育特色课程教学。由研究可知,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较为强烈,学生体育审美素养普遍较好,因此,可因地制宜筛选合适体育项目进行体育美育课程教学,率先在国内开设体育美育特色课程。4.增强体育教师体育审美知识储备,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引导者和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但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育课能够感受到的体育教师体态、仪态、教学的综合美却最低,而体育课是学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得以实现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体育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培养,倡导体育美育融入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刻不容缓。5.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体育审美教育重视与关注度。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学校教育的最关键环节是审美教育。因此,普及体育审美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建立三方协调机制,通过差异化体育审美教育,切实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韩景岩,邹亚春,许广聚[7](2020)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应当围绕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价值,然后研究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制度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组织与榜样树立4个层面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实践路径。
王自清[8](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李晶辉[9](2016)在《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对美育相当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做出重要部署,会议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文件,对美育教育做了进一步规定,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更加细化的要求,这就给体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项重要课题,即如何在体育之中挖掘审美思想,如何在体育教育领域发挥体育美育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作为教育的重要的和有机的组成部分,美育和体育二者虽有各自功能,但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体育和美育联系更为紧密,体育对美育的要求更为迫切。与其他教育过程一样,体育美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于美育和体育结合以及体育美育的实施研究,虽然在当今国内研究中逐渐成为了体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在一些具体的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尤其是体育美育的实践实施方面呈明显的滞后状态。当今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物的依赖”(马克思语)使得几乎一切事物都被染上了“物”的色彩。“物质化”虽是当今人和社会发展“题中应有之意”,但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的“功利性”很容易将人培养成为“物化”的人。审美的自由性决定了美育过程及其结果的非功利性,而体育又是美育的一种令人畅快的、易被人接受的表达形式,某种程度上体育是培育人们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的最佳阵地。体育美育的理论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传承和创新体育文化,以及进一步拓展美育功能和价值,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挖掘体育美育功能,丰富体育美育内容,找寻体育美育方法手段,对于克服当今人的物质化倾向,以及培养社会所需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以高校体育美育形势与对策为重点研究对象,选取了吉林省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的七所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做访谈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的现状和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证。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之中缺少美育内容、美育方法和手段,这与我国传统思维模式相关,与当前我国教育模式的特征相关,同时也与对体育的认知相关;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中,应当适当区分和增加各体育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内容,主要包括专门的体育美育课程的设定,对现有体育课程具体项目中美育成分的挖掘,并通过动作示范方法、知识传授方法、语言提示方法、录像挂图方法、重复巩固方法,以及游戏方法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提高美育效果;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普遍缺少美育的评价内容和方法,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中“技术评定”的改造与完善,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增强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
郑慧珠[10](2013)在《临安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现状及其途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据统计法等,对临安市农村中学师生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立足实际分析农村体育教学中相关的美育内容、内涵结构的渗透效果,充分展示出农村体育教育美的丰富内涵,探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
二、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探索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背景 |
二、 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意义 |
三、 探寻初中体育教学美育渗透的措施方法 |
(一)选择适当的方法,展现体育教学内容的美感 |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展现体育教师所表现的仪态美 |
(三)注意运用正确的措辞方法,体验体育教学中的语言美 |
四、 结语 |
(2)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美育融合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和美育的释义 |
1.1 体育和美育的历史渊源 |
1.2 体育和美育的现代概述 |
2 新时代体育与美育融合的价值 |
2.1 启发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
2.2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体态美 |
2.3 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
3 新时代促进体育与美育融合的策略 |
3.1 建立美育“法律”来加强美育的渗透 |
3.2 美育应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始终 |
3.3 围绕美育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
3.4 围绕美育创新教学形式 |
3.5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
4 结语 |
(4)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之处与技术路线 |
1.3.1 创新之处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相关概念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扎根理论法 |
2.2.4 特尔菲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理论解读 |
3.1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内涵探析 |
3.1.1 理论基础 |
3.1.2 实施依据 |
3.1.3 实施原则 |
3.2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呈现及特性分析 |
3.2.1 学习样态呈现 |
3.2.2 特性分析 |
4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提取 |
4.1 提取方法及设计 |
4.1.1 提取方法 |
4.1.2 设计步骤 |
4.2 影响因素初选 |
4.2.1 初选过程 |
4.2.2 初选结果与分析 |
4.3 影响因素优化 |
4.3.1 优化过程 |
4.3.2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
5.1 预试量表设计与制定 |
5.1.1 预试量表的内容设计 |
5.1.2 预试测量题项的确定 |
5.2 预试量表测量优化 |
5.2.1 预试量表的测量优化 |
5.2.2 预试量表优化后的检验 |
5.3 正式量表的确定 |
5.3.1 正式量表的发放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6.1 模型假设 |
6.2 模型拟合 |
6.2.1 模型违反估计检验 |
6.2.2 模型拟合度检验 |
6.2.3 模型路径分析 |
6.3 结果分析与优化路径 |
6.3.1 结果分析 |
6.3.2 优化路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半结构式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 C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 D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 E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量表题项调查问卷 |
附录 F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预试调查问卷 |
附录 G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正式调查问卷 |
附录 H 样本各题目的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上海市6所高中百年名校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百年名校 |
2.1.2 体育特色项目 |
2.1.3 校园体育文化 |
2.1.4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 |
2.1.5 体育生活方式量表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相关研究 |
2.2.2 校园体育文化相关研究 |
2.2.3 体育和德育教育互动关系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讨论 |
4.1 上海市6 所高中百年名校体育特色项目基本情况 |
4.1.1 上海市6 所高中百年名校体育特色项目发展概况 |
4.1.2 上海市6 所高中百年名校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现状 |
4.2 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面的影响 |
4.2.1 适应体育特色项目发展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
4.2.2 适应体育特色项目发展的体育器材完善及体育馆建设 |
4.2.3 适应体育特色项目发展的体育物质消费 |
4.3 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 |
4.3.1 体育特色项目与中学校园校训、校风的关系 |
4.3.2 体育特色项目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 |
4.3.3 体育特色项目对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
4.3.4 体育特色项目对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上的影响 |
4.4 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层面的影响 |
4.4.1 体育特色项目对中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
4.4.2 体育特色项目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影响 |
4.4.3 体育特色项目对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
4.5 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层面的影响 |
4.5.1 体育特色项目竞赛的制度化 |
4.5.2 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上海市6所高中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问卷 |
附件二 上海市6所高中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问卷 |
附件三 上海市6所高中百年名校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问卷效度检验 |
(6)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认知及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文献综述 |
3.1 概念界定 |
3.2 体育审美教育价值研究 |
3.3 体育美育与艺术关系研究 |
3.4 体育审美教育理论研究 |
3.5 体育审美教育实践探索 |
3.5.1 中小学体育审美教育实践探索 |
3.5.2 高校体育审美教育实践探索 |
3.6 体育项目的审美教育研究 |
3.7 小结 |
4.结果与分析 |
4.1 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性别与年龄情况 |
4.1.2 家庭经济情况 |
4.1.3 主动体育锻炼情况 |
4.2 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认知分析 |
4.2.1 体育爱好与审美倾向 |
4.2.2 体育课审美感知与判断 |
4.2.3 体育审美教育能力认知 |
4.3 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需求分析 |
4.3.1 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求 |
4.3.2 体育美育知识需求与学习意愿 |
4.3.3 体育审美教育需求路径 |
4.4 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
5.分析与讨论 |
5.1 性别对体育审美教育认知的影响 |
5.2 年龄对体育审美感知与判断的影响 |
5.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审美教育需求的影响 |
5.4 其他体育审美教育影响因素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价值分析 |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突出问题 |
2.1 对美育认识不到位 |
2.2 美育途径单一 |
2.3 体育教师美育能力亟待提高 |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策略 |
3.1 加强美育制度建设,让美育有章可循 |
3.2 注重体育美育课堂教学,让美育看得见、摸得着 |
3.3 组织丰富的体育美育课外活动,让美育多点开花 |
3.4 树立美育榜样,让美育流行起来 |
4 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注意内容 |
4.1 要坚持“以人为本” |
4.2 加强内部协同 |
4.3 了解美育的长期与艰巨性 |
5 结语 |
(8)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 |
1.2.1 德育 |
1.2.2 育德 |
1.2.3 体育育德 |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
1.2.5 学科融合 |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1 儒家思想 |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1.3.3 社会学习理论 |
1.3.4 角色承担理论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假设 |
1.5.2 研究创新点 |
1.5.3 研究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
2.1.1 体育品德研究 |
2.1.2 体育精神研究 |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
5.1.1 行动研究目标 |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
5.1.3 行动研究流程 |
5.1.4 行动研究时间 |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
5.2.4 教学计划汇总 |
5.2.5 教学实施要求 |
5.2.6 行动研究风险 |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价值 |
1.2.1 研究的学术价值 |
1.2.2 研究的现实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实施现状 |
3.1.1 课程设置中的美育内容 |
3.1.2 教师对体育美育的基本认识 |
3.1.3 教师对体育美育功能的认识 |
3.1.4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中美育实践必要性的态度 |
3.1.5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实施美育的情况 |
3.1.6 体育教育中美育实施的方法手段情况 |
3.1.7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美育的感受情况 |
3.2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学校对体育美育的实施重视不够 |
3.2.2 教师对体育美育的相关知识掌握欠佳 |
3.2.3 教学内容之中只重视“三基”教学而忽视了美育的实施 |
3.2.4 体育美育方法手段的单一限制了美育的实施效果 |
3.2.5 体育教学中关于美育的评价方式欠缺 |
3.3 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的实施对策 |
3.3.1 挖掘体育中的美育内容 |
3.3.2 加强体育教师体育美学及美育知识的掌握 |
3.3.3 科学设置体育美育课程及其内容 |
3.3.4 合理运用美育方法和手段 |
3.3.5 设计体育美育的评价内容 |
4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临安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现状及其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访谈法 |
1.2.4 数理统计法 |
2 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现状调查 |
2.1 临安市农村中学师生对体育教学中美育知识的认知情况 |
2.2 临安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施情况 |
2.3 临安市农村中学学生对体育教学渗透美育的感知情况 |
2.4 临安市农村中学师生对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愿情况 |
3 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探析 |
3.1 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美育素质塑造 |
3.2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实施多样化的美育渗透 |
3.3 体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感受美并创造美 |
四、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路径探究[J]. 李兆逢. 考试周刊, 2021(67)
- [2]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美育融合的策略研究[J]. 张云飞,宋久存.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9)
-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以重庆市高校为例[D]. 周瑶. 西南大学, 2021
- [4]美育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样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史壮壮.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上海市6所高中百年名校体育特色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D]. 许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山东省高中生体育审美教育认知及需求研究[D]. 支梦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美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 韩景岩,邹亚春,许广聚. 青少年体育, 2020(04)
- [8]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晶辉. 吉林体育学院, 2016(02)
- [10]临安市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现状及其途径探析[J]. 郑慧珠. 运动, 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