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观_文学论文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观_文学论文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主义论文,真实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西方文化主、客体分离、对立的思维模式及由此形成的西方理性主义认识论传统,确立了西方美学“美真同一”的基本观念,并使得对真实的注重与强调成为西方文学基本的价值追求。西方现代社会主、客体的尖锐冲突,使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发起对传统理性的攻击,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观的哲学基础。现代主义将真实归结为主观精神对现实之荒谬、丑恶的感受,将对真实的追求导向非理性,表现了对西方现实更彻底的否定和更激烈的抗议。但它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关键词]真实 美真同一 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现代主义真实观 主观真实 恶的真实

透过西方现代主义异彩纷呈、奇涩怪诞的文学现象,辨察其理论以求对其整体的把握,将会发现:追求真实,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旗帜上突出标写的口号,是其共同的创作主张和基本的美学特征,是他们反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的发韧之点。

以真实观为视角,并将视野向西方传统文化领域拓展,来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一番考察,有助于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反传统旗帜下与传统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其深层底蕴和复杂内涵的思考与探究。

对真实的注重与强调,是西方文学由来已久的价值观。它源于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密切相关。

西方哲学“天人相分”的宇宙观,以二元对立为基本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分离、对立,在矗立人类主体独立性的同时,强调人类主体对客观自然的认知、控制、征服及改造。这导致西方哲学中纯粹理性的突出位置,以及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发达。如杨匡汉所言:“西方由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普通逻辑结构’所肇始的宇宙意识,将自我与非我划分成二元,强调以自我来解释非我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哲学、科学、文学由此而建筑在对自我力量的信赖之上,坚信人能穷尽宇宙。这就导致了科学上的探索精神,同时孕育和发展了文学上的人文主义潮流。”[①]在西方历史中,这种“穷究物理”的理性认知精神一直或隐或现地作为西方理性主义的核心内容,构建和引导着西方文化的发展。由这种理性认知精神所决定,真实成为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成为在理性观念指导下,辨察、衡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评价和基本判断,成为西方哲学孜孜以求的理想。

哲学是美学的基础。以求真为目的的西方哲学,对西方美学的决定性影响不言而喻。

古希腊的“摹仿说”,将文艺的本质归结为“摹仿自然”。显然,这种观点已表现出对于文艺的认知功能和再现作用的强调,并且包含了注重文艺反映自然的真实性并以真实作为文艺评判标准的思想。

“摹仿说”经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发挥、充实,成为西方美学的最初体系,并衍变为两种不同指向的真实观。柏拉图提出的关于“理念世界”的理论,主张超现实的真实,强调探究形而上境界的纯粹理性精神,以真实来判别文艺的高下优劣,成为西方美学传统的重要一派,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发挥“摹仿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因素,肯定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认为文艺不仅可以反映现实世界的已然的真实,而且能够反映必然的和理想的真实。以此强调文艺的价值,将文艺与客观主义认识态度、与理性认知活动结合统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美学真实观的传统。他们强调、注重文艺的真实性的共识,确立了西方美学中美真同一的观念。其后二千多年来的西方文学,一直将真实视为一种主要审美价值,一种具有永恒性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追求。

黑暗的中世纪,宗教意识形态将人贬置于卑微,窒息人的理性心灵,将全部的、最高的真实归于上帝和天界,虔敬上帝的神启神思全然取代了对真、善、美的渴望。宗教化的真实观扼杀文艺的理性追求,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遮蔽了文艺的感性光辉。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理性长足发展。人文主义大力弘扬古希腊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传统,确立人的地位与尊严。“近代哲学就在人类理性与信心恢复中拉开序幕,它开始在外在世界中追求更多的经验与理性,从而使经验与理性认识自我。”[②]积极入世的新文化,不再把目光投向虚渺的天国,而专注于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对真实的向往由天国转向人间。追求客观现实成为近代理性的基本精神,真实地表现生活现实成为普遍流行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成为西方近代文艺观念的基本传统。“文艺复兴时代的成就,就是人文主义文化与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就,是从整个真实世界的感性魅力中来认识真实世界的兴高采烈的向往。”[③]

继之而起的古典主义文艺观更将真实强调到极致——自然就是真实,真实就是自然;美就是真,真就是美;“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④]

启蒙主义在承认外在世界的客观必然性的同时,强调人的理性把握客观真实的天赋,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对自然界的周密观察,将客观实在作为验证人类认识真实性的唯一尺度,“一概将自然的客体视为认识的最终依据”[⑤],从而强化、深化了现实主义真实观。“真是什么?真就是我们的判断与事物的一致。摹仿性艺术的美是什么?这种美就是所描绘的形象与事物的一致。”[⑥]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真实观为背弃天外圣境的超象虚幻而热衷于对感性世界的关注,那么,启蒙主义真实观则较多投注于对客观事物、现实社会的内在的透视。狄德罗、莱辛等人强调诗和戏剧应突出显示事物内在联系的“逼真”的观点,都体现了这种特点。

随着人类历史跨向新时代的急切步伐,浪漫主义以汪洋恣肆、狂飙巨澜般的感情抒发和纵横驰翔、统摄万物的想象,进一步确立精神的主体性,使人类的艺术生命得以更大的释放,审美意识更为自觉。客体自然不仅是人类理性认识的对象和判断的终点,而且是人类精神的超越物,是“浸透了精神的自然,也就是自身亦是主体的客体”[⑦]。康德美学给审美活动带来无边的灵感和新颖丰富的诗意,使浪漫主义文学的真实观突破以往的视野,将丰富深奥的内心世界视为真实的本体。精神——情感、感觉、想象——成为艺术真实的源泉。济慈深信不疑地说:“我除了确信内心之爱的神圣和想象之具有真实性而外,不能确定其他任何东西。被想象视为‘美’而捕捉住的东西必定是‘真’,而不管它存在与否……”[⑧]浪漫主义的真实不仅是外在现象界,更是诗人的自我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投射对象和外化形式。

资本主义秩序的建立导致浪漫主义的衰微。“理性王国”的幻灭造成对理想精神的普遍怀疑,失望与困惑使人们转趋于对生活实际的冷静观察和重新审视。以反映现实真实为己任的客观性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现实主义小说家以“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忠实于生活的一切细节”[⑨]为宗旨,对时代风貌作全景式展示。在再现现实生活外部面貌的同时,深入剖析社会关系的内部结构,在揭示客观现实真实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标志了西方文学客观主义真实观发展的充分与成熟。

通过对西方文学真实观传统溯源逐流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从古希腊“摹仿说”开始,真实逐渐成为西方文学观念中绝对的价值追求。在西方历来的文论中,关于求真有大量的论述,并将求真作为最重要的审美特质,作为文学的最高目的和基本使命。歌德主张:“对天才所提出的头一个和末一个要求都是:爱真实。”[⑩]黑格尔也强调:“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11)]这一切,都不断确立了美真同一观念和求真原则。西方文化主体与客体分离、对立的思维模式,使西方文学的真实观分别表现为客观主义真实观和主观主义真实观两种形态。

客观主义真实观将真实归于客观存在,突出文艺审美中理性智力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强调对外在情境清晰明确的写实性描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现象、事实及其内在含义的再现与揭示,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理解、阐释、评价、赋形。

迄19世纪后期为止,客观主义真实观在西方美学思想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形成西方文学理论的一种主要传统。这种现象除受西方理性主义的直接影响外,还与西方主体观念的发展阶段、时代局限有关。古希腊的“摹仿说”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里主体性观念尚较薄弱。中世纪,宗教意识形态对主体性的全面扼杀,使客观主义真实观畸变为对虚渺天国的仰望。文艺复兴以后,人类精神的解放使主体性观念不断发展。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一方面启发了主体性观念对客观世界的深层理解和思维的建构性,同时,又强化了传统理性认知精神中使主体围绕客体旋转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客观主义真实观理论走向深化与完备。

主体性观念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强化了理性认知传统,却又导致对理性认知传统的突破。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指出理性在认识事物本质时的矛盾和局限,主张从自我出发的抽象精神能动性原则,提出从“主体出发,使客体围绕主体旋转的思维方式”[(12)],认为主体创造客体,绝对精神是一切物体的基础和本原。他们的思想,使理性认识不再限于对客体事物的辨察,而深入主体思维内部,探索主观精神世界的奥秘,表现出对传统理性的超越。这种强调精神本体性的美学观,直接导致了浪漫主义文学和主观主义真实观的崛起,使西方文学对真实的追求不再停留在把握对象的客观性,而指向无限丰富的心灵,并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审美原则和真实观的胚芽和滥觞。

现代主义产生于西方社会普遍的精神危机。“上帝死了”——尼采一句话喊出了现代西方人的失魂落魄和空虚绝望。他们既不能从上帝处得到安慰与拯救,也不能从现实中得到希望与自由,成为失去生存根基和心灵家园的漂泊者,精神上无所寄托的流放者。沉痛的绝望感、恐惧感、被愚弄感,使他们无法保持对现实世界的依赖与信任,而对现实产生深刻的怀疑、激烈的否定和全面的反叛。

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使人道主义陷入空前困境,价值崩溃使西方走向对传统的质疑。理性,这西方人长久以来奉若神明、恃以自信的法宝,在阴郁的现实面前疲软委顿、一筹莫展。随着对理性的非难和摈弃,非理性主义首先从认识论角度发起向“理性崇拜”的攻击,勃然兴起为20世纪规模宏大的思潮。柏格森嘲弄道:“对生活的自然而然的不理解,乃是智力的特点。”[(13)]叔本华玩世不恭地以“宇宙精神”为他的卷毛狗命名。加缪从理性的无能提出自己的荒诞观念。人们在发现理性认识世界的有限性的同时,也发现了理性对人的压抑与束缚。“理性一度是争取自由的工具,一旦理性剥夺了人的全部自由,人将为自由而割舍理性这个工具。”[(14)]

既然西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来自于自我被现实的压抑痛苦和理性对现实的无从把握,那么,自我意识、主观精神的极端强化和主张非理性认知便成为反抗危机的手段。

叔本华将非理性的意志视为人与世界的本体,世界只是认识主体的表象。新黑格尔主义主张,唯一真实的实在就是绝对精神,精神之外没有任何客观实在。柏格森认为生命的精神性是最真实的实在,是万物之本原,宇宙之基始,只有凭直觉悟得,理性是无法认识的。胡塞尔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的先验的意识,才能洞察普遍的本质“共相”。狄尔泰主张,精神活动正是在非理性化过程中,才能最真切、最完美地去理解生活的本质、解释生活的意义。弗洛伊德将神秘的无意识领域——“精神内海”视为人的真实本质所在。

非理性主义由否定现实否定理性主义传统,否定理性对现实社会的认知,提出一套新的认识论。非理性主义认识论通过对人的非理性本质的强调,将人的非理性本质作为世界的本体,作为主要的认识对象和仅可信赖的认识途径,抛弃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所强调的人的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相一致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原则,认为传统理性的限制和障碍,使真正的现实不仅不可认识,而且被歪曲和遮蔽,只有通过对非理性精神的发掘才能认识世界的真实本质。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改变了传统的真实,将以往理性主义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不是主体去符合客体、与客体一致,而是客体来符合主体、与主体一致;不是认识去符合对象、与对象一致,而是对象来符合认识、与认识一致。”[(15)]西方现代哲学在发现理性无法获取自由、安顿灵魂之后,便从非理性寻求主观意志的实现,以原始本能寻求对现代文明的抗拒,以趋向内心的回归寻求对外界现实的超越。

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直接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观的哲学基础。随着非理性主义对传统认识理性的猛烈攻击,现代主义文学纷纷从传统理性观念下叛逃,并以真实为突破口,以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真实观不能表现世界的本真状态为理由,向传统的客观主义真实观发难,竭力倡导非理性的主观真实的表现,在20世纪西方文坛掀起全面转向主观精神、内心世界的汹涌浪潮。

波德莱尔《恶之花》以对现实世界深恶痛绝的“恶的意识”,记录了理想追求的幻灭,深刻展示了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的尖锐冲突:“真实之井,光明而黑暗”,“可爱而阴森”、“可笑又崇高”、“残酷而美妙”[(16)],表现了现代主义真实观植根于主客观的冲突、对立,以否定客观现实维护主观理想的底蕴。艾略特的《荒原》以“荒原意识”透视西方现实,表现了20世纪西方文明的空前危机。他们共同揭示的现实社会本质的恶的真实,成为现代主义真实观的基本内容和看取社会的基本概念。

现代主义作家为表达对现实社会“恶的本质”的新的体认,在“什么是真实”的问题上提出了与传统的理性主义真实观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否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存在,“真和美不存在于事物的表面,而存在于‘深层’,存在于‘彼岸’”,应该去表现“深在的真实”和“彼岸的真实”[(17)],表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18)]。

既然真实不存在于事物的表面外观,而潜在于事物的背后和内涵,那么,对真实的把握只有通过主观的感受、领悟、体验才可获得。因此,揭示真实就成为表现内心,成为对精神世界的开掘,对非理性、下意识的直觉、感悟、梦幻的探索。现实主义传统的写实手法注重对现实的具象化描写,因而失去、遮蔽了对现实本质真实的揭示。

克利说:“这个世界愈变得可怕,艺术也就愈变得抽象。”[(19)]现代主义对真实的理解决定了其作品的抽象性。在他们看来,世界的真实本质并不显现于外部现象界,而人的苦闷、愤懑、悲哀、绝望等主观感受,正是对于世界真实本质的确切的反应和捕捉。因此,表现这种内心的现实或曰内省的真实,也就表现了世间“纯粹的真实”、“最高的真实”。这种主观感受,无法以具象性描写来传达,只好借助于寓意、象征、暗示的方式间接表现,这决定了现代主义文学所欲表现的真实,往往是某种主观的、抽象的真实,而非客观的、具象的真实。

需要强调的是,现代主义真实观追求表现主观的根本原因和出发点并非是对于精神现象的特殊兴趣和格外偏爱,而恰恰是出于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本质——造成自我生存的绝望与困境的“恶的真实”——的深刻认识和整体把握。这是理解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观的总出发点。

在现代主义作品中,现代主义真实观表现为对现实本质的“恶的真实”的各种否定性概括,从而构成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卡夫卡以普遍异化所构成的“无法穿透的黑暗”来表现对世界真实的总体印象。在“意识流”小说中,真实就是由卑微的情欲、可怕的噩梦、内心隐秘、空虚苦闷、厌恶悲观、精疲力竭所构成的生活的基本精神,如普鲁斯特在《追忆逝去的年华》中所声称:“虚无就是真实”。超现实主义追求的真实是超乎现实之上的“某种组合形式”,即从直觉、下意识、癫狂中挖掘出的生命自发性的“黑暗的绝望心理”,其中包含人与世界的内在奥秘和统一本质。萨特和加缪力图表明,荒谬是世间永远真实的存在,是世界的真实本体,是人对存在状态的唯一真实的体验。“荒诞派”戏剧家将表现“一种不可表达的真实”[(20)]和“没有幻想的真实”[(21)]作为创作宗旨;阿尔比将真实解释为“世界的毫无意义”和“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努力”[(22)];品特将真实表现为不可知的、可怕的世界对人的威胁;贝克特笔下的真实是不死不活的非人的生之赎罪,是永远处于痛苦不堪、虚无绝望的等待中的人生。“新小说”派以表现当代真实的名义宣布巴尔扎克的过时,主张现实的浮动性、不可捉摸性就是“从事物的深层结构中挖掘出来的真实”[(23)]。“黑色幽默”作家致力于表现由非理性的客观、主观存在构成的疯狂、荒廖的社会真相。

“上帝就是荒诞”[(24)]。荒诞、无意义,因荒诞而无意义,或因无意义而荒诞,是现代派,尤其是后现代派的基本美学,是他们对世界真实本质的基本概括。

“确定无疑,旧的上帝已经死了,同样,旧的小说也已经死了”[(25)]。现代主义真实现对现实社会本质的再认识,使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也弃旧求新,以全面变革服从于表现主观真实、超现实真实的需要。他们认为,传统文学对现实的理性解说、外部描写和形象化的间接反映远离现实的真实,充其量,仅反映了现实的表象,仅反映了渗透资产阶级理性文明谎言的理性的真实。他们主张,表现真实的可靠方式,是以主观直接体验,直接喻示现实本质,传达出对于畸型、病态现实的直接感受。

现代主义真实观是对西方文学真实观传统的变异的继承。它背离了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客观主义真实观传统,与柏拉图“理念”真实论有所切近,否认现实的真实,主张真实是超现实的存在。同时,又突破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将超现实的真实归于自我潜意识的神秘世界。它继承了西方美学的求真传统,突出强调真实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又突破了西方美、真同一的观念,将真实归于现实与人性的丑陋与邪恶,将对真实的追求导向非理性的轨道。

现代主义真实观植根于对现实社会合理性的怀疑,将现实社会本质解释为绝对的荒谬和丑恶,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把握西方现代社会本质方面的深化。较之以往的真实观,表达出对现实的更彻底的否定、更激烈的抗议。它以非理性生命的真实世界同非理性的现实世界相对立,以否定现实的真实性来否定现实的合理性,以走向内心表达对现实的背弃和超越,这些都与西方文学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对不合理现实的揭露、批判精神暗合,是西方文学进步传统的继承。

现代主义真实观产生于西方“现代哲学、美学、诗学搅痛忧困的‘认识论的危机’”[(26)]。它以对现实的荒谬、丑恶的把握,否定传统的“唯理主义”认识论的万能,抨击传统真实观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局限与狭隘,揭示了非理性世界的存在,将艺术表现真实解释为艺术家对非理性世界的主观化验和感受,导致现代主义文学以怪诞、反叛的形式对现实真实本质作超越理性常规的探索。一方面,它使现代主义文学在把握、表现现实时具有更广视野、更大自由和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则使现代主义对真实的追求走上反理性、反现实的极端。

对非理性的极端化强调,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于自相矛盾、进退维谷的困境——非理性否定理性,但对非理性的认识,又恰恰是从理性出发,是理性认识的发展与深化,探索非理性的现实必以理性为基础,否则便失去这探索本身的认识意义。即使是竭力鼓吹非理性直觉的柏格森也承认这其中的矛盾性:“知性仍然是光辉灿烂的中心,围绕知性的本能即使扩大、净化为直觉,充其量也只能形成模糊的星云”[(27)]认识荒诞的非理性必须凭借理性的清醒与良知,这种辩证性在现代主义真实观中成为两难。它依靠理性认识了非理性,而在把握非理性的同时又抛弃了理性。如果真实就是一切的、绝对的无意义的荒诞,那么,追求真实本身也便成为无意义的荒谬;如果真实就是虚妄和不可知,那么追求真实、表现真实也就成为不真实、不可理喻的虚妄。

纯然非理性的求真,不仅会使文学失掉真实,而且会失掉文学自身。现代主义文学实践中的反文学现象已表明这种危险。

On Western Modernist Views on Litery Truth

Li Ya-bai

(Chinese Department,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The separa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in western culture,the antagonistic thinking modes,and the trodition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f western rationalism based on the modes,have established the basic idea of "identity of the beautiful and the true"in western aesthetics and made the stress and emphasis on the true become the basic persue of value of western literature.The sharp conflict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western modern society has led to the attack on troditional theory of knowledge by irrationalist theory of knowledge,has become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the views on the true of modernist literature.Modernism looks on the ture as an absurd and ugly feeling toward reality,and leads the seek of the true to irrationalism,which shows its more thorough negation of and sharper protest against the western reality.But this is at the cost of rationalism and has led the modernist views on the true to a dilemma and to the extream of anti-reality and antiliterature.Key Words the true identity of the beatiful and the true irrational theory of knowledge modernist views on the true subjective true the wicked true

注释:

①杨匡汉:《缪斯的空间》,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②焦树安:《比较哲学》,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第94页。

③《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④ ⑥ ⑨ ⑩ (1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274、530、425页。

⑤ (26)焦树安:《比较美学》,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第124、314页。

⑦周国平:《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⑧[丹麦]勃兰兑斯:《英国的自然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页。

(12)《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求是》,1991年第4期。

(13)[苏]库列科娃:《哲学与现代派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14)赵晓丽、屈长江:《反危机的文学》,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15)《借助文学艺术来变革哲学思路》,《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

(16)[美]波德莱尔:《恶之花》,转引自《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7)《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18)《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Ⅱ),第1125页。

(19)转引自《文艺研究》,1982年第3期,第139页。

(20)转引自朱虹:《荒诞派戏剧集》,北京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21)转引自陈慧:《爱德华·阿尔比》,河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22)转引自《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55页。

(23)转引自柳鸣九:《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9页。

(24) (25)转引自[美]查尔士·B·哈里斯:《文学传统的背叛者》,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73页。

(27)转引自《文学评论》,1990年第5期,第12页。

标签:;  ;  ;  ;  ;  ;  ;  ;  ;  ;  ;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观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