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对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张丽娜

鼻内镜术对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张丽娜

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对鼻内镜医疗技术在被应用于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的实际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便为鼻内镜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医疗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方法:跨年份选择一批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患者,具体的患者通过随机选择选出,不做特殊要求,但是要保证年份有一定跨度,以便于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参考价值。方法:共选出80名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患者,并将患者通过数表排列法再次分组,分为对照实验组和实验观察组两组,组名与将要进行的实验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对这两组病患加以文字上的区分。每组40人,让对照实验组患者接受传统的手术式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治疗方法,而让实验观察组的患者接受全新的鼻内镜技术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治疗方法,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一定的观察,并分别对这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视觉分析量化表评分以及鼻内镜检测性评分,以得出相应检测数据。结果:95%的实验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而对照组仅有60%,这一结果表明实验观察组成功率要远远高于对照试验组。而实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3-6个月后的前后视觉分析量化表评分依旧要高于对照试验组,而这一差异性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而鼻内镜检测性评分的数据方面依旧是实验观察组高于对照试验组,此数据同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内镜治疗方法治疗的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受创面积小,流血少,恢复周期短,治疗效果较为全面,不易复发,并且较为适合应用于临床治疗。因此可以推广并沿用到其他的医疗领域。

关键词:鼻内镜术;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临床效研究

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与普通的鼻窦炎相比更具传染性,并且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作为鼻窦炎的变体在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和细菌特异性,用传统的医疗手法较难治疗。而内窥镜在鼻腔内部的延伸所形成的独特的鼻内镜治疗手段成为了攻克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这一难题的主要临床实践方法,在这一全新技术的基础上,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的治愈率明显提升,为了进一步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更深层次的临床实践,本文进行了如下实验,以期得出具有应用意义的结果为今后医疗手段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的选择

选取跨年度的80例非侵袭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4-56岁、平均(42. 19士4. 85)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3. 94士1. 06)年。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2 - 57岁、平均(42. 48士4. 16)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 86士0. 95)年。对照组与观察组性别、年龄、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衡可比。所有患者经过术前鼻窦CT扫描检查表现为一侧上领窦腔内软组织影,部分软组织影中有密度不均匀点状钙化影,无骨质破坏。患者术后病理均确诊为曲霉菌属感染,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相关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鼻内镜实施治疗,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实施开放术,切除钩突,扩大上领窦自然窦口。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柯州法式手术和上领窦鼻内开窗术。所有患者彻底清除鼻腔鼻窦内脓液、干酪状真菌团块,对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矫正,并对中鼻甲气化等解剖异常患者进行矫正。术后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预防感染,术后定期对鼻腔清理。

1. 3具体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主观症状改善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0分表示无困扰,10分表示最严重的困扰。客观评估采用依据患者术后鼻-鼻.窦黏膜恢复状态结果基础上的Lund-Kennedy评估表,每侧总分为10分。临床疗效评估采用1997年的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无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相关的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本研究数据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式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检验,以PGO.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标准。

2.结果

临床有效率观察组治愈29例,显效9例,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6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视觉模拟评分、鼻内镜检查计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Lund-Kenned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由曲霉素中的致病菌群引起,而患者自身的生理机能也是引发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诱因。患者自身的生理机能下降,进而导致自身的免疫功能体系结构的受损,反映到鼻腔内部就会引起鼻道内部的异常,在恶化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鼻窦损伤,真菌因有了滋生的环境而迅速蔓延,在蔓延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真菌类块状物,块状物过大就会形成息肉类病变,块状物过小会引发鼻腔内部感染,这两类病变慢慢恶化,渐渐就会演变为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多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症状不典型,难以发现。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属于黏膜外型真菌鼻窦炎,近年来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临床发病率上升,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将鼻窦内真菌团块以及增生息肉等清除,改善鼻窦内环境,预防复发。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在于鼻腔内部的或大或小的真菌性菌落块,这些菌块阻碍了鼻腔内部的空气流通,进而营造出真菌赖以滋生的无氧环境,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就是空气流通的阻碍性菌块清除,使得空气能够流畅地通过鼻腔,进而使真菌生存的环境缺失,从而达到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根治。真菌性上颌窦炎传统的手术方法有柯-陆式手术或联合上颌窦鼻内开窗术。虽然该术式上颌窦腔暴露清晰,窦内病灶清除彻底,但该术式对患者损伤较大,影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术后随访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上颌窦壁骨质增生,窦腔变小,开窗处逐渐狭窄甚至闭锁,严重影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是导致真菌性鼻窦炎术后的关键原因。

鼻腔内窥镜手术相较于传统的手术而言,具有微创性和良好的术后恢复性,因此这种手术方法应用于临床会大大提升临床病患的救治率,而内窥镜在当今科技的结合下,具备了更小的体积和相对而言更为灵活的运动性,便于进入鼻腔这一类较为狭窄的空间行使相应的手术流程,进而将患病部位的菌群一次性根除,同时微小的创口能够使鼻腔的恢复周期缩短,进而对于鼻窦的重建以及患者在术后的正常工作提供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从医师的角度而言,手术视角的清晰化也能够使得医师的手术实施更为精细,进而实现病灶清除和创口控制的有机结合。

本结果还提示观察组患者鼻内镜检查计分更优,表明鼻内镜术式有效改善了患者鼻腔内环境,恢复了正常通气,利于鼻窦通气引流,降低复发率。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多数在上颌窦发生病变,因此术中应该尽量使上颌窦自然口扩大直至大约椭圆形,利于扩大鼻内镜视野,同时利于相关仪器进入鼻腔进行病灶清除,同时术中应该注意配合鼻腔冲洗,降低鼻窦黏膜组织损伤,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感,加速恢复。

参考文献:

[1] 项光早;陈伟军;赵勇;熊国锋;张含霜,鼻内镜术对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临床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 刘瑛,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3] 曹文慧,鼻内镜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观察深圳[J],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4] 陈远安;苏金辉;陈俊达,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5] 葛建荣;于亚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球型鼻窦炎63例[J],临床疗效分析 2015

论文作者:张丽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鼻内镜术对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张丽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