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与有、实体与非实体——中西哲学学术讲座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体论文,中西论文,与非论文,讲座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994年9月美籍华人唐力权教授来大陆讲授他的“场有哲学”以来,不少院校和研究机构悄然兴起一股关于实体与非实体哲学比较研究的热潮。在这一学术研究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哲学系从1995年3月至5月,连续举办了七次学术茶座。集中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现将四个问题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西哲学分野的标准——实体主义与非实体主义
郭齐勇教授认为,非实体主义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性特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很难找出西方意义上的实体主义思想范式。他分别从儒、释、道三家的基本概念及其哲学精神出发,论证了中国哲学的非实体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唐力权先生从他的根身性相学出发,用“活动作用”自身来解释中国哲学本体论,是很有特点的,但这与传统的本体论是有区别的。儒家的“心体”与“性体”,道家的“道体”,佛家的“佛体”,不能仅仅用“活动作用”涵括。天道流行之体是神秘、潜在、无穷的创造力本身。体用不二、变常不二、存有与活动统一,即现象即本体、即刹那即永恒,把超越界与现实界、本体界与现象界打通,是儒释道形上学的特点,其根本的路子是在天人同体、创化流衍、相待相关、相即相入中,贯穿形上与形下,统一理想境界与现实人生,体验人类存在的崇高感和生命的终极价值。中国哲学有本体论,但不是西方实体主义的本体论。
针对郭齐勇的观点,邓晓芒教授、欧阳康教授同时提出,要将实体、本体的概念规范化,能否以此作为中西哲学比较的出发点,是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的。肖中舟副教授认为,西方哲学史上也有非实体主义思想,如罗素、怀德海等人的思想。赵林副教授认为,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西哲学在最初的时候,是有相当大的类似性的,只是到“轴心时代”以后才有了很大的区别。不过,若从中世纪的“上帝”概念看,则郭教授从实体主义与非实体主义角度对中西哲学史的分疏是有道理的。
邓晓芒就西方哲学史上的实体主义与非实体主义概念的内涵、演化历程发表看法:1、“非实体主义”不等于“反实体主义”,它和“实体主义”不可分割;“实体”决不是一个孤立的范畴,而是“实体——偶性”范畴,正如“原因”不是范畴,“因果”才是范畴一样;实体主义不等于“原子主义”;实体的基本含义是“一”,然后分化成“统一性和单一性”。2、伊奥尼亚无定形学派对“始基”(本根)的追求与中国“气本根”学说近似;唯一不同的是“火”的哲学的提出,使“自我定形的无定形者”成为能动的主体,由此发展出有定形(机械论、原子论)和自我定形(目的论、活力论)两派;3、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实体的意思是一切存在中“作为存在的存在”,在语言逻各斯中总是一个不能作宾语的主词,即个别实体第一实体。而这一实体其实是“关系”,即某种本质关系、能动的场或目的秩序。4、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关系学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正统;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则直到近代机械论自然科学才盛行起来。后经康德把牛顿实体观纳入主观先天形式(范畴),又复活了形式实体观,直到黑格尔。现代物理学对实体本质上的形式主义、关系主义,数学化和几何化(场有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的更高水平的回归。总之,西方实体主义不是不讲关系,而是建立在实体之上的关系;异化后,又消灭了个体实体,是场有论的。西方的场有论,有一种本质能动性,是内在的,可操作性、可以测量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即使被动的实体论,也不否定关系,而是以关系为前提的,是不可能脱离关系的。
针对邓的观点,郭齐勇提出:1、中国哲学“天”、“道”、“性”、“命”都是宇宙生命流行的整体与过程,没有类似西方的“始基”、“始根”概念,“上帝”这一目的因、形式因在中国也没有。“壹”“一”在中国也不是“实体”、本根。2、中国哲学讲的宇宙动力、能动力量在哪里?在“道体”自身内蕴的阴阳刚柔相摩相荡,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力量交互感通、相反相成。太极的功能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哲学的实体观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实在论问题——互补多元实在论、整体实在论、穿越场境(context)的实在论
以上三种实在论观点,是由陈晓平,王贵友、朱志方三位副教授提出的。
陈晓平在题为《互补逻辑、辩证逻辑与关系实在论》的讲座中,肯定了关系实在论与其自己的互补逻辑系统Z的统一性时,又进一步将罗嘉昌先生的关系实在论从逻辑上给以自洽化。在陈氏看来,关系实在论有某种内在不一致性。因为,若按“无穷倒退”的方式说下去,将会导致“关系最终不能被称之为实在的”,就不能说“某某是实在的”,而只能说“相对于某某关系,某某是实在的”。这样,就“关系”本身而言,它是否实在也就取决于它所相对的更高层次的关系而言了。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实在观:即“互补多元实在论”。在这种态度下,“关系实在论只是诸多实在论——诸如个体实在论、场能实在论”等的一员,它们之间都是平等的,相对的和互补的。
整体实在论,是王贵友在题为《场有哲学与整体实在论》讲座中提出的。他认为:整体实在论与当代科学思想紧密相关。其科学基础之一便是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量子场论与玻的隐序理论。粒子相互作用及其产生、消失的中介条件——场的整体实在性,乃为一种更基本的实在。其科学基础之二是系统科学与自组织理论的兴起。系统的整体性、全息相关性,结构功能性及其层次背景、系统的稳定性、超稳态、失稳与自组织特征,相对相关性及其造化流行的特点,为整体实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整体实在论是指实物与场、关系与活动作用、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等同性,它们统一于整体系统之中。现代科学所体现的实在论与形上学的实体概念,大致有三种可能关系:自然系统、人类社会与人工系统的同形同构性与演进关系;自然——人类系统、人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协同关系;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以及人的生命活动的实在性的统一关系。简言之,系的整体实在性比抽象的物质、理念更加实在。哲学的实体概念不应与科学的实体概念相违背;哲学的实在概念不应与人的存在实在相矛盾。
穿越场境的实在论,是朱志方在题为《后现代主义与实在论》的讲座中提出的观点。他在介绍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基本学说观点后指出,我们可以讨论“穿越场境的实在观”,把哲学看作是科学的继续。这即是说:我们这个世界还是有某种超越任何“场境”(context)的共同东西。“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普遍性、实在性的观点,其本身就充满着矛盾,它反对给科学立法,但它自己就在给科学立法,同时也给哲学立法。我们承认各个个人、各种文化之间的许多差异性,但是,只要我们放弃绝对的相互理解,放弃一劳永逸地把握普遍性的想法,我们还是有信心建立“跨文化的文化场境”的,是可以建立起“穿超场境的实在观。”
三、场有辩证法与三种辩证矛盾
场有辩证法是桂起权教授在题为《场有自然哲学与场有辩证法初探》讲座中,对唐力权先生场有哲学本质的概括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他认为唐氏场有哲学的实质在于场有辩证法,它把各种辩证法贯联起来,其中包含了阴阳辩证法,矛盾辩证法和佛教辩证法。
针对桂的观点,欧阳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桂教授讲场有辩证法,实质上是想在过去的辩证法与系统辩证法之间找到某种统一。但是,系统辩证法强调多因素,而矛盾辩证法则是讲一与二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区别。实际上,世界上不一定要有一种统一模式。
针对辩证矛盾的问题,陈晓平在题为《互补逻辑、辩证逻辑与关系实在论》的讲座中作了补充论证。他的主要观点有:(1)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出发点,因为一切矛盾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一个理论体系内的逻辑矛盾;(2)辩证矛盾有两种形式,即互补矛盾和现实矛盾;(3)生命冲动是第三种辩证矛盾。这三种不同的辩证矛盾,可以用符号语言表达的则是互补矛盾,可以用经验语言表达的则是现实矛盾,可以用诗的语言表达的则是生命矛盾。与这三种辩证矛盾相关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辩证逻辑,即关于互补矛盾的辩证逻辑——互补逻辑,关于现实矛盾的辩证逻辑——毛泽东的矛盾论,关于生命冲动的辩证逻辑——黑格尔逻辑。在陈氏看来,这三种辩证逻辑并行不悖,相辅相存,合而观之,便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完整的辩证逻辑或辩证哲学的画面。
四、本体论复兴问题:
本体论复兴问题,是由第一次讲座涉及到“实在论”问题而由欧阳康提出的。他认为新维也纳学派正在搞“建构实在论”,从而为维也纳学派谋求出路,这似乎给我国哲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可以探讨“本体论的复兴”问题。他在题为《本体、本体论、本体论思维方式与哲学观念变革》的讲座中提出:本体论的复兴,将会是新哲学观念出现的征兆。任何分支哲学出现,都必然碰到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同回答,便构成了哲学史。因此,重提本体论问题,其意义不可低估。
在历史上,本体论的沉浮与哲学观念的演进密切相关。在古代主要追求终极存在;在中世纪、近代则向着寻找终极解释的方向演进。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主要从主体角度提出问题的,而且是从人的主体角度来看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是因为哲学问题的转移导致的,形而上学不会因为实证主义的拒斥而失去意义,其理由是:(1)本体论问题在今后是变化其地位的问题,而不是被拒斥的问题;(2)追求世界的统一性是哲学的根本任务。自极性与超越性是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统一性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3)就学科的地位来看,哲学是其他学科的前提;(4)就哲学的功能来看,它是要为人类提供世界图景,这是人类的需要。哲学无定论,恰恰是在寻找统一性而导致的。
欧阳康还认为,由于当代哲学面临的是大哲学大科学、因此,当代哲学应该在科学与实践之间寻找根据。而当代科学基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体系,而不再只是自然科学。科学由简单性走向复杂性,以往哲学对终极因的追求就显得不够。这样,在当代重提哲学的本体论是十分有意义的。
标签: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文化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