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五名审计员-共和国总干事_李金华论文

访问五名审计员-共和国总干事_李金华论文

专访共和国五任审计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长论文,共和国论文,专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于明涛:排除万难迎朝晖

1983年9月15日,审计署成立大会在京召开,新中国的审计事业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共和国第一任审计长,如今已是92岁高龄的于明涛,回忆起创建审计署那段艰难但充满激情的岁月,心情仍然难以平静。

1983年6月20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省长的于明涛被任命为审计署审计长,主持审计署筹建工作。“6月25日,以审计长身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新任务、新工作,不熟悉,必须从头学起”;“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审计,但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路,是人走出来的”;“今天召开第一次署党组会议,党组成员分工,并准备开展试审”;“9月15日,审计署召开成立大会”……在于老厚厚的日记本里,清晰地记录着审计署的创建过程和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于老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我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蓬勃发展。但由于处于改革初期,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当时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搞不正之风和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亟须建立一种监督机制来遏制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新中国审计制度应运而生。但当时,对于审计该怎么搞,审计的内容有哪些,审计的重点在哪里等等,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要靠自己去闯,在摸索中前进。多年之后,于老以诙谐的笔触来描绘当年创业的艰辛:“无人无房又无规,写字难写第一笔,全赖党政来支持,排除万难迎朝晖。”

在审计署筹建过程中,从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到解决办公用房和职工住房问题,于老无不亲力亲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同时,按照“边组建,边工作”的方针,积极组织开展试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一方面通过对重点企业盈亏大户、重点基建项目和重点事业单位的审计,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狠抓大案要案,大力查处违反财经纪律问题。1984年3月,审计署向国务院上报了对天津铁厂等四个单位开展试审情况的报告,这是审计署完成的第一批审计项目,也是审计署向国务院报送的第一份审计报告。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于老对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审计之路。这些年,审计工作不断加强,在推动深化改革、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未来中国的审计事业一定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谈起即将到来的新中国80华诞,于老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中国人都会为祖国的变化而自豪。目睹旧中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于老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就有着切身感受。他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们及时遏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稳定经济。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通过‘一五’规划的实施,建设了一大批新区,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后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78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为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由衷地高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以开拓创新精神,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美满幸福,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吕培俭: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从一名年轻的新四军战士到共和国的审计长,审计署第二任审计长、年过八旬的吕培俭在回顾自己近60年的工作经历时,以“机遇好”来概括自己的人生历程,而个人的“机遇”离不开国家发展建设的大环境。

1944年,吕培俭投身人民军队,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吕老长期在财经领域工作,从部队到地方,从基层到中央,在财政、会计、审计、金融等岗位上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谈起新中国60年的发展建设情况,吕老说,建国以后这60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从贫穷落后逐步走向富强,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为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30多万亿,比建国初期增长了70多倍;建国初期的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62亿元,今年预算安排66000多亿元;我国粮食年产量,从建国初的2400多亿斤增长到现在的年产粮1万多亿斤,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吕老感慨地说:“这些变化来之不易,建国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挫折,有曲折,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今后,只要我们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戒骄戒躁,就一定能够推动各项事业继续顺利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1985年3月到1994年4月,吕培俭在审计署审计长岗位上工作了9年多时间。这一时期,审计署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解放思想、精心探索、反复实践,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指示精神,坚持“打基础、抓重点”的方针,一方面,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一方面继续抓好健全机关、充实人员、草拟法规等基础性工作。1985年8月,审计机关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有关审计工作的行政性法规——《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由国务院颁布,1986年,审计署第一批4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先后成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颁布实施,而199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颁布,更进一步推动审计监督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审计工作也在探索中稳步推进,地方省级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审计等逐步铺开,审计监督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提高。回顾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吕老说,从1983年9月审计署成立的26年来,审计监督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监督日益融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近两年来,对汶川地震救灾款物的审计、对国家新增投资落实情况的审计等等,都显示出审计监督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审计事业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郭振乾:这是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的六十年

1993年7月,曾在河南、湖北等地和金融部门工作多年,有着丰富财经工作经验的郭振乾,调任审计署副审计长、党组副书记,并于1994年4月被任命为审计署审计长、党组书记。在审计长的岗位上,郭老承前启后,扎实工作,为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审计法的颁布实施是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1996年12月,审计署制定出台了审计工作规范,发布38个审计规范项目文本,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审计法实施条例。这些举措对于落实审计法,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郭老还在总结提炼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一部在当时具有权威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的审计学教材——《中国审计学》。这些基础性工作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壮大夯实了根基。谈起这段审计工作经历,郭老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来讲,有审计这样一个监督部门实在是太重要了。通过审计监督,可以真实反映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反映预算执行的效益性、合法性,为政府完善管理、强化宏观调整提供依据,保证国家财政经济正常有序运行。所以,审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用得好;对国家来讲,是非常有益的。他说,对于审计工作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和经验,需要及时加以总结,以不断充实、完善审计法规、制度和技术方法,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审计署目前制定的一系列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都非常好,希望审计事业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上世纪40年代即参加革命工作的郭老,到审计署工作前,曾先后担任湖北省委财贸政治部副主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等职,从审计长岗位上卸任后,又担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几十年身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第一线,亲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欣逢新中国60华诞,郭老满怀自豪与欣喜。他感慨地说,这60年是不寻常的60年,是中华民族打翻身仗的60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几十倍,人民收入增长了十几倍、几十倍。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时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60年是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的60年。中华民族不再被欺负,国家一步步走向民主富强,是在这60年中实现的。郭老说,十一当天,他一定会观看国庆庆典活动和盛大的阅兵式。

李金华:审计的发展见证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变迁

从1998年3月到2008年3月,李金华担任审计长一职长达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间,审计事业快速发展,审计监督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制约,推动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而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更让社会公众了解、认识了审计,审计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这些年审计的发展,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反映了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透过审计工作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李金华看到的是新中国建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李金华说,这60年,中国社会有两个根本性的改变。一个是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一个是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新中国的审计制度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产生、发展的,它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与国家的法治建设密切相关。经济的高速发展,从客观上要求建立审计这样一种监督机制,审计不仅反映着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活力,更反映着经济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发展。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使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管理和监督的意识日益增强,作为公民、作为纳税人关心国家管理、关心国家财政收支情况,需要政府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给出一个“交代”,这本身就体现了民主法治的进步。所以,审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没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的大背景,审计就不可能有所作为。

“审计报告”这个曾经远离人们生活的词汇,如今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1999年6月26日,李金华受国务院委托,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赢得了委员们的热烈掌声,获得高度评价;2004年6月,李金华向人大所作的《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审计风暴”一词不胫而走。一次次的“审计风暴”让社会公众认识了审计、了解了审计,更对审计寄予厚望。“让审计在社会上有威信,有影响,工作有荣誉感”,如今,李金华所期待的审计环境正在变为现实。那么,作为审计,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如何才能不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人民的期望?李金华说,世界各国的审计工作都具有两种性质,一是批判性,二是建设性。批判性就是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去查找和揭露问题,这是审计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第一责任。同时,审计不仅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在揭露的基础上,去督促整改、纠正问题,并且从制度层面提出完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这就是审计的建设性。坚持审计的批判性和建设性,坚定不移地推动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通过审计,把真实、准确的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审计才会有影响力,才能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职能作用。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作为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李金华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新中国几十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着切身的体会。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金融专业的他告诉记者,当年报考大学时,周围的同学、老师很少有人知道、了解金融是什么。、

当时,有关金融的书籍也很少,金融课程的内容就是农村金融、工商金融,很简单但很新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金融业迅猛发展,金融机构快速增长,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业务领域日益拓展,金融衍生物也越来越多。如今,金融已经成为一个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炒股、理财等等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金融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在其他方面,诸如政治、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更是为世人所瞩目,没有人可以否认新中国60年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在我们有新的发展、有新的收获、有新的进步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是很正常的,我们的社会总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李金华充满信心。

2008年3月,李金华从审计长的岗位上卸任后,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到政协之后,会更多地关注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李金华说,一年多的政协工作经历,让他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李金华来说,无论是作为审计长,还是作为政协副主席,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是他不变的习惯,对民生的关切更是他不变的情怀。

刘家义:打造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追根溯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33年9月,在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中央政府专门设立了中央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各项财政财务收支的执行情况。1934年2月,阮啸仙当选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席,之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红军长征胜利后,党中央机关于1937年1月迁到延安,随即成立了国家审计委员会,由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任主席。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多年间,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机关,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主要是由财政、银行、税务等部门结合自身的业务管理进行的。根据1982年宪法,1983年9月设立审计署,全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也分别设立了审计机关。说起这段历史,刘家义审计长告诉记者:“审计署成立后,我是第五任审计长,但如果说党领导下的审计机关的负责人,我则是第七任。”

1984年,根据组织安排,刘家义由财政部门调到筹建中的四川省审计局,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审计生涯。“当时,从审计署到各级地方审计机关都在筹建中,人员少,租房子办公,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制度规范。”刘家义说:“开始时,我们就是按照财务、物价、税收大检查的方式开展工作,同时,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直到198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才对审计工作的程序、重点、内容、要求等作出了规范。此后,经过几代审计人的探索实践,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建立起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管理体制、审计法规体系,造就了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能够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的审计队伍。”

出生于重庆的刘家义,一直将四川同样视为自己的故乡,在那里,有许许多多他的亲戚、朋友、同学。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时刻牵挂着灾区亲人、同胞的生命安全,而作为审计长,他更要考虑面对如此重大的灾难,审计该做什么?怎么做?地震发生后的三天内,审计署党组立即作出部署,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开展对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在抗震救灾阶段,审计机关相继投入12000多名干部,对32000多个项目和单位、3800多个乡镇、9500多个村、76000多个受灾农户,进行了审计和调查。“当时我们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审计,保障救灾款物管理使用不出问题、少出问题,至少不出大的问题。”刘家义说,“从审计结果看,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几百亿社会捐赠资金物资和上千亿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确实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目前这项审计工作还没有结束,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更艰巨、更繁重。国家投入灾后重建的资金将近10000亿元,如何通过审计促进管好用好这些资金,使其真正用在‘刀刃’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审计机关当前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去年11月份开始,全国对口援建省的审计机关、灾区审计机关和审计署都在对灾后恢复重建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这项审计会一直持续到灾后重建工作结束。”

在审计工作中,刘家义深切地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强有力的支持。他说,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审计事业今天的发展和成就。各级党政领导全力支持审计监督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审计,推进民主法治、促进深化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温家宝总理指出,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和推进民主法治的手段,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所以,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防功能。通过审计,在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纠正不规范行为的同时,消除苗头、隐患,防范问题的发生。二是揭露功能。通过审计,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现象、经济犯罪行为和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三是抵御功能。在揭露问题的基础上,促进整改,促进法治的健全完善,增强国家机体的“免疫”力,使国家经济社会运行更加健康。因此,审计工作要着眼宏观、着眼大局,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通过揭示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促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9月15日是审计署成立26周年纪念日。该如何评价26年来,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呢?刘家义说,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推进民主法治。通过审计揭示出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法律制度体系的健全、规范。26年来,审计促进各级各部门修订完善制度17000多项。二是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这些年,审计高度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环境安全、民生安全和国有资产资金安全,通过审计,揭示了问题、规范了管理、促进了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反腐倡廉。2008年,仅审计署就查出并移交有关部门案件线索119件。四是直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损失浪费。全国审计机关每年通过审计,直接增加财政收入500亿元左右,直接减少损失浪费每年大体也在500亿元左右。五是推进深化改革。通过揭示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审计推动了改革的不断深化。刘家义说:“当通过审计揭示出一些重大的体制、制度性问题,对促进民主法治建设和改革的深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时,当通过审计揭露出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惩治了腐败,为国家发展清除了蛀虫时,作为一名审计干部,这是我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刻。”

标签:;  ;  ;  ;  ;  ;  ;  ;  ;  ;  ;  

访问五名审计员-共和国总干事_李金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