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的策略研究论文_戴慧芳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的策略研究论文_戴慧芳

摘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选取适合于教学内容的生活情境,结合所选取的情境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如何更加生活化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策略;研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意义

1.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本中基本上都是一些公式和算法,这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一定会感觉到枯燥、乏味,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自然就会产生抗拒,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他们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而将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选取适合于教学内容的生活情境,结合所选取的情境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1.2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化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特点,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引进具体的生活事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地呈现给学生,深化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2、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的策略方法

2.1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例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又如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区分“<”“>”。

2.2情境创设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创设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又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的陌生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这样既活跃了思维,又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可以这样设计: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又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这时妈妈已经钓了3条鱼,可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猫不再伤心了,又继续钓起鱼来。可是天色已晚,妈妈只好领着小猫回家了。小朋友们,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老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通过创设这一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很快掌握了这种算法。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2.3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2.4问题解决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可以设计“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一个简易文具专柜,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换好的零钱,让同桌轮流扮演收银员和顾客,买你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兴趣大增,激情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会争先恐后地为教师出谋划策。在活动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同时切身体验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接下来还可以设计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3、结束语

总之,小学课堂生活化旨在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使小学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课堂上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活学活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昌斌.浅析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9,12(23).

[2]潘玉萍.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J].未来教育家,2017,12(13).

论文作者:戴慧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的策略研究论文_戴慧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