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骨质疏松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变化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循证护理模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316-02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Mental Health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Li Xuemei1, Liu Ping2.
1 Geriatric department; 2 Osteoporosis department, No.4 West China Teaching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mental health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with COPD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each of 45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the method of evidence -based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hanges of mental health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nursing effect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AS and SDS score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PD.
【Key words】Evidence-based nurs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ntal health level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高发于老年人群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病情反复,甚至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导致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1-2]。研究表明[3],临床护理干预在COPD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减轻负面情绪影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本研究将这种护理模式运用到COPD的临床护理中,观察患者护理后心理健康水平变化情况,为COPD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COPD患者,根据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胸片检查确诊,符合2013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1]中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目的及内容知情同意。实验组中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62.6±7.2)岁;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4±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入院宣教、遵医嘱服药以及病房巡查和相关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进行干预,包括分析呼吸内科COPD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等常见原因,通过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查找(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护理),综合评价所得文献的科研型、严谨性及结论可靠性,并与以往自身临床护理经验、知识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以制定出循证护理方案,如下:
(1)心理护理
入院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保证患者配合治疗,提升治疗信心。
(2)体力锻炼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指导其进行适量有氧运动,提高自身耐力,调整呼吸节奏。
(3)饮食指导
了解患者日常饮食结构,根据治疗情况选择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保证患者治疗期间营养充足。
(4)排痰护理
治疗过程中可指导患者适当吸氧,多喝水,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叩背,通过震动气道的方式促进排痰。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以评估护理效果:若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则为显效;若咳嗽哮喘、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则为有效;若上述症状没有改善,或者病情变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护理前以及护理1个月后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评估,针对表里的各项内容进行评分,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情况越差[3]。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病情部分发生改善,其中实验组显效3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5.5%,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差异显著(P<0.05)。
2.2 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两项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患者SAS、SDS评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果见表。
表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长。其中COPD最为常见,患者会出现胸闷、哮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时还会发生低氧血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4]。常规的护理由于没有考虑到患者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护理模式,故护理效果不佳。因此,在开展治疗的同时,如何做好COPD患者的护理工作是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护理模式,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该护理模式考虑到患者自身情况,有效的将患者需求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运用循证思想制定出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治疗方案[5]。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多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帮助患者解决治疗中出现的问题,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信心和效果。
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对COPD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5%)显著高于对照组(77.8%);护理后,实验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由此看出,循证护理干预能明提高COPD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在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模式在COPD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484-491.
[2]范静,李婷,杨玮.自我管理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5):340-344.
[3]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4]郭玲娟.循证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雾化吸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0):18-20.
[5]李文,赵文红,张新征.全科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7):720-721.
论文作者:李雪梅1,刘萍(通讯作者)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8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疾病论文; 模式论文; 阻塞性肺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