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_吴晓丹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 重庆 400054

摘要:目的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ICU接收治疗的50例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细致的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PaO2、PaCO2、心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护理满意度(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aO(84.18±6.35)mmHg、Pa2CO2(54.13±5.45)mmHg、心率(87.25±4.25)次/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临床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ICU接收治疗的50例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51至9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56±4.73)岁;10例患者为肺炎、9例患者为呼吸衰竭、4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患者为肺癌。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9例,年龄在54至9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24±5.02)岁,10例患者为肺炎、8例患者为呼吸衰竭、5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患者为肺癌。对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进行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护理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综合护理模式,主要的护理工作如下:

(1)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患者面对自身疾病原本就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疾病影响极易出现负面不良情绪,给临床治疗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学会释放心理压力,调整负面情绪,同时给予患者适量的鼓励,使患者逐渐提高治疗信心。叮嘱患者家属多加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2)给予患者环境护理,减少噪音,增加病房舒适度,定期进行通风和消毒,调控好病房的温湿度,改善治疗环境。在病房为患者加设防护栏,以防发生坠床或者跌伤等情况。

(3)给予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食谱,督促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确保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素质,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4)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的监护,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根据患者的情况,适量调整呼吸机参数,严格按照医嘱给药,避免用药失误的出现。帮助患者进行有效咳痰,特别是存在痰阻或者咯血的患者,同时知道患者适量变换体位,确保呼吸畅通。叮嘱患者多喝温开水,以便稀释痰液,减少痰堵的发生。

(5)加强专科治疗和用药风险管理。护士在专科治疗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呼吸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护士要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流程、抢救措施和应急预案,掌握专科常用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采取护患双向查对措施,提高病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给药过程中主动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减少客观性影响因素。同时对使用特殊药物、特殊给药方法的患者严格进行交接班,避免意外发生。

(6)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士专业素质。针对护理人员年资差距及责任意识,采用集中培训和分层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护士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及呼吸科重症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集中培训主要为综合护理干预的相关知识及重症监护的各类技术应急预案。分层次培训主要是对高年资护士培训重症监护的新进展,新设备及仪器的使用,危重症疾病的诊疗护理新技术等。对低年资护士主要培训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重症监护室工作流程,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及预案,沟通交流技巧等。科室通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早会提问及定期专科护理技术考核等形式提高护士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同时依托医院护士长24h值班为值班护士提供危重监护相关知识及技术支持。

1.3观察指标

治疗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以及PaO2、PaCO2、心率等。治疗有效率判断标准:显著改善患者体质、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呼吸道感染次数显著减少,肺功能良好,呼吸道感染次数也有所降低,肺功能有所改善;无改善:患者体质、临床症状、呼吸道感染次数以及肺功能均无变化。护理满意度判断标准:通过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分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数据资料统计时可以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x±s表示计量资料,t实施检验,技术资料使用[n(%)],检测应用X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质量有效率比对

对照组患者治愈率比观察组患者低,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aO2、PaCO2、心率

观察组PaO2(84.18±6.35)mmHg、PaCO2(54.13±5.45)mmHg、心率(87.25±4.25)次/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发展非常不稳定且发病急,病情转移速度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同时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急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样也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对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采用有效的护理方式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对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时应将其贯穿到各个护理环节中,因此,应不断完善综合护理干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护理处置预案,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强化护理人员综合护理意识,并提升护理人员鉴别护理不当的能力。

在治疗呼吸系统重症患者时,治疗和护理必须及时有效,如果只依靠药物或机械治疗不能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临床护理措施,以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对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必要的呼吸道护理,可以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缓解呼吸困难症状,避免发生感染。因其病情的变化快,时常反复,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有改变,以便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提升治疗效果,及时做好相关病情的控制和应对,才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才能尽快痊愈,增加临床的治愈率。护理人员应采用合理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此来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概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升患者的身心健康。

4结语:在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护理过程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可以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春艳.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1):167-168.

[2]黄佑兰.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52-153.

论文作者:吴晓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  ;  ;  ;  ;  ;  ;  ;  

浅谈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论文_吴晓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