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人民医院 宁夏 吴忠 751300)
【摘要】 目的:对比小切口胆囊切除与腹腔镜切除胆囊在胆结石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从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收并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胆结石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甲组,另选同期接收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100例同疾病患者作为乙组,对比两组的临床价值。结果:乙组100例胆结石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甲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相比,对胆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效果更好,应用价值更高。
【关键词】 胆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腹腔镜;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184-02
胆结石属于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临床患病率约10%左右,患者通常情况下会表现出右上腹胀、腹痛、黄疸等,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对于该疾病患者,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均属于常用术式,为了对比这两种手术的应用价值,此组研究随机抽取了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胆结石患者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并把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收并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胆结石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甲组,另选同期接收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100例同疾病患者作为乙组。甲组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均处于44岁~80岁的范围中,平均(66.0±5.5)岁;最短病程是5个月,最长7年,平均(3.8±1.2)年。乙组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均处于42岁~76岁的范围中,平均(64.8±6.0)岁;最短病程是3个月,最长6年,平均(3.0±2.0)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对比,P>0.05。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的检查,术前半小时均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进行治疗,且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并在良好的麻醉状态下展开手术。
甲组:于患者右侧肋缘作一条斜切口,长约5cm左右,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进入腹腔暴露胆囊三角,并观察其具体情况,仔细解剖出胆总管、肝总管,胆囊动脉后,辨认解剖关系无误后,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分别用4号丝线双重结扎并剪断,将胆囊和胆床分离后,胆囊取出后通过电凝止血后逐层将切口缝合即可。
乙组:取患者头高足低的仰卧位后,沿其脐窝下缘作一个10mm的切口,将气腹针插入后与气腹机互相连接,控制气腹压力在13mmHg~15mmHg之间,建立良好的二氧化碳气腹。采取常规的四孔操作并借助腹腔镜对患者腹腔内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先采取电凝钩仔细解剖出胆囊管、肝总管、胆囊动脉后辨认解剖无误,用生物夹夹闭胆囊管。此处与胆总管距离控制5mm左右,把生物夹远端的胆囊管剪断,然后向后方寻找胆囊动脉后采取生物夹夹闭。对胆囊进行剥离和电凝止血后。最后把腹腔镜退出并关闭气腹,对切口进行逐层缝合[2]。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如术中总出血量、手术的时间以及切口的长度,并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如肛门排气的时间、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时间等。
1.4 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均借助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甲乙两组胆结石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采取不同术式治疗后,甲组100例胆结石患者术中总出血量、手术的时间以及切口的长度分别是(64.0±12.5)ml、(95.2±9.8)min、(6.0±1.0)cm;乙组分别是(42.9±10.4)ml、(65.3±8.0)min、(3.6±0.4)cm,乙组胆结石患者术中总出血量、手术的时间以及切口的长度均优于甲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甲乙两组胆结石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对比
采取不同术式治疗后,甲组100例胆结石患者肛门排气的时间、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是(37.0±10.5)h、(24.5±5.0)h、(12.5±3.0)d;乙组分别是(25.8±8.0)h、(15.2±6.0)h、(5.5±1.3)d,乙组肛门排气的时间、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甲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病程较长,容易复发。胆结石患者发病的原因大多与患者自身体质、基因以及饮食习惯等相关,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不断变化后,临床上收治的胆结石患者越来越多,其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对于该疾病患者而言,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式。传统术式以开腹胆囊切除手术为主,虽然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术中需要作较大的切口,很容易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且稍有不慎就会并发感染,影响切口愈合,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3]。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是在传统开腹手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对患者胆囊三角进行保留并且充分暴露处理,术中操作简单便捷,显著缩小了切口,虽然降低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但同时也导致术野受限,特别是对于脂肪层较厚的患者而言,该术式的难度较大。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手术逐步被运用,其术口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较快,颇受临床医师的青睐。在本组中,乙组100例胆结石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甲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综上,腹腔镜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的疗效优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值得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黄干生,韦文娟.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切除胆囊在胆结石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09):1665-1666.
[2]徐福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02):36-38.
[3]叶玉祥,赵永洋,张鹏程.小切口胆囊切除与腹腔镜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7):3056-3058.
论文作者:王振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胆囊论文; 患者论文; 胆结石论文; 腹腔镜论文; 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时间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