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对旅游地感知场的形成机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地论文,探析论文,旅游者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岛滨海学院的薛会绢对旅游者感知场进行了探析。文章首先对旅游感知场进行了概念阐述,即旅游者对旅游对旅游地内相关旅游特征的印象、期望等组成的,它的大小代表了旅游者对旅游地感知的心理范围。
本文在假设赶织厂代表的是旅游者对旅游地正面感知,存在于感知场外的是负面的和未被感知的旅游地形象的前提下对旅游地感知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是旅游地感知的形成阶段,旅游者对于旅游地的感知被安置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景观层次框架中,它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参与程度的深入而逐步深沪、清晰。根据旅游感知形成的时间和行为顺序,可将旅游地感知场描述为四个阶段:本地感知场、决策感知场、实地感知场和最终感知场。实地旅游者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感知过程建立起了完整的旅游地感知体系,而潜在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停留在前两个阶段,甚至是第一个阶段。
旅欧地感知场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现在因素,主要影响旅游者旅游前的感知场(本地感知和决策感知),即旅游者特征和旅游信息传达方式;干涉变量,旅游者到达旅游地后的感知受到目的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旅游产品性质、丰度、景点和活动的项目、;旅游服务水平及旅游地居民的态度等;旅游者行为因素。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4个阶段形成的旅游感知场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感知场内存在感知的系列组合,其产生遵循先后顺序,根据感知次序形成对旅游地的整体印象。其中旅游地感知场的变化形式有三种,即为扩大、缩小和不变。旅游地感知场的相互作用也分为三种,包围、偏离或交叉以及重叠。
根据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感知机制,旅游地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主题突出、强化信息和宣传的真实性。
摘自《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349~352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