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打通读写之间的命脉论文_赵玉波

细读文本——打通读写之间的命脉论文_赵玉波

赵玉波 山东省海阳市育才小学 265100

文本细读成为语文界热议的话题,说明语文课开始理智地关注文本本身。只有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细致解读文本内涵,才能让文本本身放出异彩,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打通读写之间的命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此,想结合教学实践浅析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理解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文本细读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理解:“文本”按辞典的解释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对学生来说:文本就是文件,而不是一般的文章。这种文章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编者把优秀的文本编入课文,这个文本便成了学生学习母语的最好途径,是进行习作的最直接范例,也是滋养其心灵的最重要资源。教师进行文本细读就是要像阅读红头文件那样去品评领会,去引领学生感受学习、贯彻提升。

语文教科书是教材编写者根据由教育部制定的课标精神精心编制,经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严格审定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国家旨意和集体智慧的体现,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其权威性和典型性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就是文本;现行教材的课文深浅难易基本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学段需求,是提供给我们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母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也应该是文本。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尊重文本、珍视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去领会编者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路,深入挖掘文本所确定的基本教学内容。

文本细读也是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看:学生五年级结束却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一般读物达不到每分钟三百字;对习作有抵触、畏难的情绪。原因在哪里?我觉得不在文本,而在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上。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们解读的没问题,我们关注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解读了文本思想内容,也注重了基础知识。可是我们往往没有关注孩子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当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跟孩子一起解读文本的时候,孩子们对文本却没有足够的了解,甚至没有读过。我们应该记住:熟读文本是细读文本的前提。这既应包括老师的熟读,更应包括学生的熟读。课标中在小学高年级提出了默读和浏览的要求,朗读的要求提得更高——“从用普通话读到善用普通话读”,这说明学生应该具备读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可以通过检查学生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读的习惯,督促他们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让学生多读、常读,他们才会亲近语文。可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和自主解读是文本细读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有效、高效,也才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解读文本。

二、通过细读发现和吸收文本精华

教师细读文本应重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即把握并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应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并体悟,去感受文本的精彩,去发现文本的亮点,去体悟文本的深刻,从而打通读写之间的命脉。

记得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考场作文时说过:希望同学们的作文中能有个太阳,没有太阳有个月亮也行,没有月亮星星也可,没有星星有个萤火虫也好!

老师话中的“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就是亮点。其实我们教材的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一颗颗“星星”似的亮点,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文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寻找,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欲望叫——探索,孩子们都愿意做一个发现者,我们要通过细读文本来激发他们这种欲望,让孩子们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当他们发现多了也就会用了,何愁他们的文章中没有“萤火虫”呢?

有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已经呈现,如每单元的教学主题、每一课的生字新词、精读课文的练习题、略读课文的链接语等。有的教学内容没有确定,如句、段、篇的表达形式,观察、想象、概括等思维特点,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去细读。它们往往就是文中的珍珠,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最需要的东西。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细读来引领学生去推敲、品味、想象、欣赏、诵读,直至积累吸收。

如:鲁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训练组中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课文写了两件事,作者亲身感受叶老先生是“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可是题目为什么不用“难忘的回忆”呢?在第二件事中作者三次写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要写爬山虎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不说“深受教育,终生难忘”之类的话语呢?这些显然不是学生能够解读的,但这些疑问却是学生能够发现的,因为学生会感到文章的题目好,会问“为什么一次次写爬山虎”。经过共同的体会和分析,会发现爬山虎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作者心中的意象。随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起浮现在作者眼前的是叶老那亲切质朴的形象,那给人温暖和激励的音容笑貌。学生能从中品味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作者言语表达的智慧。

三、通过细读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2011版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要通过细读文本,引领学生关注作者言语的表达形式,体会文本的言语表达的特点,就是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也正如夏丏尊先生在《怎样阅读》中所说:“精读的目标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贴,目的在于笔意相合,写的字得它的神气。”研究语言法则,就得解读表达方法,以便像临帖那样仿照。

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去解读文本,聚焦文本的语言现象,提炼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实现言语的优化训练,读出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用文本去点燃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

论文作者:赵玉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9月总第16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8

标签:;  ;  ;  ;  ;  ;  ;  ;  

细读文本——打通读写之间的命脉论文_赵玉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