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双矿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ROM和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RO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赖程度低于对照组,困难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进行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康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内固定术;膝关节功能障碍;早期综合康复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082-02
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属于骨科治疗中常见疾病,一般为骨折固定术后并发症,因近膝关节的骨折内固后制动,使膝关节活动受限严重的关节强直,大多是由于术后早期缺乏康复治疗所导致[1]。现对我院应用综合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50例,随机为分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6.5±2.5岁;病程3周~50周。其中股骨髁上骨折8例,股骨髁间骨折4例,髌骨骨折1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1例;观察组患者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8.5±2.5岁;病程4周~52周。其中股骨髁上骨折7例,股骨髁间骨折5例,髌骨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9例,胫腓骨骨折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于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从第3天开始在采取CPM治疗仪被动运动锻炼,活动要依据手术部位及要求定制,从小角度开始,每天递增10°,逐渐增加角度,每天训练2~4小时,持续2~4周。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综合康复治疗:(1)心理康复方法:由于膝关节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稳定患者的情绪,鼓励他们建立信心,做好家庭指导,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与之沟通了解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2]。(2)肌肉力量训练方法:逐渐增加患者的肌肉力量,适当略微感到疲劳,指导主动弯曲受影响的膝关节。医生对同侧踝关节施加适当的阻力。当患者伸展受影响的膝关节时,相同的阻力保持静止。坚持1分钟,重复15遍,仰卧位抬起直腿,受影响的腿外展和侧卧位,俯卧位伸展将腿保持5~10秒,重复10~20次;训练强度要适量,并且必须确保患者第二天没有明显的疼痛。(3)关节活动的治疗:术后2周膝关节松弛,膝关节严重肿胀、膝关节疼痛者给予冰敷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红外线治疗方法:术后24h至2周可进行局部红外线治疗,有效缓解伤口骨折疼痛和发红。(5)肌电刺激治疗方法:对患者膝关节两端肌肉进行电刺激,有效减轻患者运动后的关节疼痛,促进患者骨折愈合。(6)被动锻炼:患肢内固定稳定后,持续被动锻炼,每日2次锻炼,每次20~30分钟。连续4周。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功能性行为能力(FSI)评分标准,患肢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患肢局部疼痛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采用t检验;计数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膝关节的活动范围(ROM)、患肢局部疼痛评估进行比较,对照组25例,治疗前ROM(30.81±10.02)分,疼痛(5.92±0.35)分;治疗后ROM(79.48±11.52)分,疼痛(2.30±0.25)分;观察组25例,治疗前ROM(30.76±8.9)分,疼痛(5.89±0.38)分;治疗后ROM(110.80±16.55)分,疼痛(2.10±0.22)分;所有患者治疗前ROM和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RO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行为能力(FSI)进行评分,对照组患者25例,治疗前FSI依赖程度(10.40±1.60)分,困难程度(11.16±2.30)分;治疗后FSI依赖程度(6.54±1.28)分,困难程度(5.06±1.32)分;观察组患者25例,治疗前FSI依赖程度(10.75±1.63)分,困难程度(11.25±2.36)分;治疗后FSI依赖程度(4.74±1.26)分,困难程度(5.05±1.25)分;观察组依赖程度低于对照组,困难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内固定是指需通过手术方式达到骨折复位,并用内固定器材固定骨折断端。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如创伤因素及非创伤因素如类风湿及其他炎症性疾病等都可以造成,这里主要论述创伤所致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要尽早进行,而且要按步骤进行[3]。股四头肌的训练在术后次日即可开始,48h后,引流管已无引流液时,可拔掉引流管做膝关节屈伸功能练习,有条件者应在被CPM进行,活动范围由小至大,逐渐增加。一般在术后3周左右,伤口已经愈合,创伤炎症反应消失,如此时屈曲范围无明显增加,并比术中所达到的范围逐渐减少,可在麻醉下再行手法推拿,以改进屈曲范围。伤口愈合后,可行理疗及体疗,但需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疗过快过猛的进展,常会增加创伤反应,形成血肿。一般康复训练需坚持半年至1年左右。
对照组采用CPM治疗仪通过使膝关节机械性地反复运动,消除关节内外粘连,改善患肢膝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僵硬。它往往只强调膝关节的被动运动,而忽略了主动运动,肌肉萎缩和关节稳定性没有得到改善[4]。观察组患者采取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应逐步进行,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为准。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ROM和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RO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赖程度低于对照组,困难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
总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实施早期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康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西中.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4):543-544.
[2]温小霞.早期综合康复对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08-10(33):77-77.
[3]张秀花,王晓梅,刘冰.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早期综合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49-51.
[4]尹清,武继祥,刘宏亮,等.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5):304-306.
论文作者:孟海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7
标签:膝关节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疼痛论文; 下肢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