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他的人性论思想开启了后代儒学人性思想辨析的序幕;他的认识论“尽心”、“思诚”也为后来的程朱理学提供了土壤;他的人格理论“养浩然之气”更被后世的学者加以推崇、改造,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信条。
关键词:养浩然之气;历史演变;现代意义
一、孟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张
1、孟子其人
《史记》对孟子的记载做了如下说明: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
可以明确孟子是驺国人,而且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的学生。他的思想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有所改造和发扬,而且孟子本人也自称学习孔丘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丘思想的继承人自居。他的思想言论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后世的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编为“四书”,可见,孟子的影响深远。
2、孟子的思想
首先,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孟子•公孙丑上》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们天赋除了恻隐之心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心,这些道德品质不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身就具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好好用罢了。
其次,先验论的认识论。孟子认为,我们学习没有必要到实践中去,只要充分发挥那四种心,在心上反省内求,就能够认识真理,了解天,进而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尽心上》讲:“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的知天也就是了解“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观念,充分发挥四心,就能无往而不胜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再次,政治思想和历史观。政治上孟子主张“仁政”思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仁政”学说的开端,后来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孟子认为君和臣也应该是相互的关系,即君要尊重臣,给臣子以尊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孟子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滕文公上》)在历史观方面,孟子主张英雄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都是那些明君贤臣良相的功绩,主张后人对前人要仰视俯首。
最后,“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理论。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一种做人的豪迈气概 ,它使人感到自己生命无比刚劲,无比高大,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是通过个体的修养达成一种天人合一的超越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
二、“养浩然之气”思想的历史演变
1、孟子的“养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指出,“夫者,气质帅也;气,体之充也。”这里“志”“气”的关系与道家相近,但孟子更强调“持其志,无暴其气”,注重主体道德意志的修养。 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这里孟子明确提出“养浩然之气”,这里的“气”不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而是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是表现于肉体活动或实际行动中的精神力量。怎样培养“浩然之气”?孟子讲“以直养”,“直”就是正直,合乎天理良心,就是要个体通过正直的、浩然之气的修养立足于天地之间。同时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这种浩然之气是长期自觉地“集义”培养起来的,不是“义袭而取之”。
“养浩然之气”是孟子人格修养理论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个体主动的、诉诸自己的内心、长年累月的积累、用正直的品德滋养,才能释放这种浩然之气,才能感受到整体的生命之力,内化成一种主体内在的教养和气概,形成一种参赞天地华育人文的精神境界,成为真正的“大丈夫”。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和气魄,并能以正义的行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上》),昂然独立于天地之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养气说是孟子道德修养的重要范畴,孟子的养气就是培养浩然之气,培养大丈夫精神。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养气说在后世也被人们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和发展。
2、文学理论中的“养气说”
孟子的“养气”是与“知言”并提的,“知言”即“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3自唐代韩愈以后,孟子的“知言养气”对古代文论影响甚大。
刘勰将“养气”改造成文论概念,成为古代文论“养气”说的真正开端。刘勰“养气说”的实质,是要求作家通过“节宣”来养精保神,培养充沛旺盛的精神状态,从而涵养文机,促使文学创作达到从容自如的审美境界。
古文运动到韩愈、柳宗元而蔚为大观,而古代文论“养气说”自韩愈开始儒学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转向了作家的道德品质、精神人格、艺术修养、阅历识见等修养方面。
韩愈“养气”论上承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的思想,重视作家道德修养。他在《答李翊书》中指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4这就是著名的“气盛言宜”论。孟子的“浩然之气”主要指道德修养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而韩愈的“气盛”也是以儒家仁义之道的道德修养为根本的,他强调作家创作要“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5韩愈对孟子的“浩然之气”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融入了新的血液,使儒家的修养之道、个体的道德品质与文学创作紧密的结合在,为后世知识分子文如其人,树立了标杆。
到了南宋末代丞相文天祥,直接将“浩然之气”发展成了“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6不仅从文学作品中展示浩然正气,而且身体力行的践行着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气,浩然正气是文天祥一生执著和笃诚持养的精神,是与天地并立的不朽信条。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信奉的座右铭,多少有志青年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弘扬正义,凝聚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养浩然之气”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人都是机会主义者,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人人都是拜金主义者,人人都是社会中匆匆的过客,人心也越发浮躁,都在争名夺利,都相互追逐在名利场上,尔虞我诈,缺少内心的那一份静笃。
孟子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合于自然,通于宇宙的具有某种实体意味的感性力量。这种感性力量的形成有一个内在的源泉,那就是人的心志,人的道德心灵。“浩然之气”的形成是一种道德人格的精诚的修炼过程,这一修炼过程具有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并从而化成“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两千年来始终激励人心,传颂不绝的伟词名句。它似乎是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很明显,这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并不是宗教性的精神,而是具有审美性灼灼光华的感性现实品格;它不是上帝的忠诚的仆人,而勿宁是道德意志的独立自足的主体。”(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多少的小宝宝变成了大头娃娃。2011年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最后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最终离世。等等事件屡见不鲜。
商家的投机倒把、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和人心道德的丧失,使我们对我们的国民性重新思考,对儒家的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人自身修养的一种途径。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冷漠、人情淡薄、雾霾严重、社会生态环境恶化,个人的主体和自我意识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失去意识。我们需要“浩然之气”帮助我们反思自我、省察自身。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精神世家何处安身,我们如何能做到灵魂的洗涤和不动心,是至关重要的。
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查自我的渠道,反观自身,为人正直、不靠虚伪或侥幸获得利益。在自己的心上求得事物的平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自己的能耐,看清自己的实力,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在大千世界中守护好自己的“心”,照顾好自己的灵魂,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真正的“以直养气”,扪心自问时心中坦然,自我反省时毫无愧疚,一身正气走四方。
结论
孟子从怎样修身谈起,要人们培养“浩然之气”,成为历代学者和文豪所信奉和追求的信条。从刘勰将养气说转向文学理论开始,经过韩愈的发展演化,成为儒家修身养性与作家道德品质的完美结合,再到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成为后世中华民族的精华所在,也是历代知识分子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信条。一曲浩然之气,谱写了中华民族最美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2]傅佩荣:《傅佩荣解读孟子》,北京:线装书局,2006.6,43
[3]《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卫绍生,杨波注译:唐代名家文集.韩愈集,郑州:郑州古籍出版社,2010.6
[5]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
论文作者:刘卓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孟子论文; 浩然之气论文; 自己的论文; 思想论文; 之心论文; 儒家论文; 精神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