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教育——我们别无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别无选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的功能尤其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常识。而如何教育则一直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问题。每一种教育都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这是无疑的。但检验一种教育的优劣,还在教育的效果,说得通俗一点:毕业生迎接生存挑战的可能。由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数十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了“生存教育”这一概念。作为整个教育基石的学前教育理当成为“生存教育”的基础。也许有人会问,“生存教育”对学前儿童而言是否为时过早?其实,“生存教育”在人一出生时就开始了。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进行“生存教育”,而是如何针对学前儿童特点实施“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的内涵即在于“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择、决策与社会协调能力。归结为一点即“学会生存”。这也正是“生存教育”本质之所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幼教实践,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合作”三个环节,探析“生存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实现。
环节之一:“学会生存”
生存最基本的解释应是:生命的存在,即活下去。作为“生存教育”的生存应该有更高层面上的含义,即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某学者在东京访问时看到:有一天大雪纷飞,日本的孩子们去上学,没有汽车接送,没有家长陪同,而且,每个孩子都没穿长裤,光光的腿被冻得通红,却个个雀跃着,欢欢乐乐地走在路上。他很惊奇,以为是偶然的锻炼,后来才知道是人家的磨难教育,从小把孩子投入艰苦的环境,让孩子为学会生存而挣扎。而我们这儿的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捏了,扛在肩上怕摔了。孩子刚上幼儿园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齐齐护送。我曾做过一次让孩子“学会生存”的尝试。首先,我从园外教育做起。我选择了几个家离幼儿园近、路上又安全的大班孩子为对象,让他们的父母试着不要来回接送。可一家长刚对宝贝女儿说:“从现在开始,你要自己去幼儿园,不能让爸爸妈妈送了。”女儿便“哇”的一声哭了,泪珠滚滚地问:“爸,你不喜欢我了吗?”爸爸只好“投降”了。其他几个实验对象也大致如此。幼儿园外的教育实验宣告失败。但幼儿园内的“学会生存”教育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幼儿园的环境卫生一直由老师负责,我打破常规,让孩子们负责自己班级的环境卫生。从整理玩具开始,到扫地、洒水,整理桌椅,一个阶段下来,孩子们虽有时因扫地、洒水、整理桌椅干得汗水满头,但也都是个个兴致很高。通过这项教育,幼儿自觉维护环境整洁的意识明显提高,他们在家中也开始主动搞好家庭环境卫生。
环节之二: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包括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前教育中,“学会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的兴趣上,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学习成果的向往和信心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在参考了一些资料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学会学习”的课堂教育场景并取得良好效果,过程如下:
老师领着孩子走进教室,开始上课。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读一篇著名的童话。
“这个故事好不好听?”读罢,老师问。
“好听!”孩子们答。
“这本书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写的。你们谁也来讲一个故事?”
一个小朋友走上来,讲述他创作的故事,内容无非是“我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之类。
但老师铺开一张纸,很认真地记下这个故事。
“现在,谁为他的故事画插图呀?”
又一个小朋友走上前,把故事中的人物画下来,显然是“涂鸦”。
但老师取出一个漂亮的封面,把这两页装订好,封面上写下两位小朋友的名字。
老师把“书”高高举起来:
“小朋友们,瞧,你们也能写书!只要你们认真用心,什么事情都能干成。你们还小,只能写这种小书;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书架上的这些名著(大书)了。你们会成为伟大的人物。下面,还有哪位小朋友也愿意来写一本书?请举起小手。”
小朋友们的手刷刷地举起一片……
环节之三:学会合作
善于合作是个体在现代社会“生存”之本,学前儿童不容易学会合作,为此,我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一些“学会合作”的雏形教育方式,如前文“学会学习”中“写书”一例中的一个编内容,一个画插图便是其中之一,但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直观的形象的游戏,如长板齐步走、红花接力赛,共同搭积木等,让幼儿体会合作所带来的成功感,认识很多事情必须与别人合作才能完成。
总之,我们应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一种理解周围世界,并能机智地对付周围世界挑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适应能力,知识再多,也只能是固守一隅、无力应变的“现代文盲”,这是时代发展所引起的教育本质的变迁。因此,主动实施“生存教育”是我们每一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