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斯拉夫人的起源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斯拉夫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东斯拉夫人是斯拉夫人东部分支,公元6世纪时形成,居住在德涅斯特河和第聂泊河之间,北到维斯拉河。8—9世纪时,农业已成为其主要经济部门,但由于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并不相同。9世纪中叶后,瓦兰吉亚人征服了东斯拉夫人,建立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基辅罗斯。瓦兰吉亚人很快被东斯拉夫人同化,基辅罗斯仍不失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
关键词 东斯拉夫人 农业 基辅罗斯
东斯拉夫人是今天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祖先,其起源问题是俄国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斯拉夫人的起源
东斯拉夫人是斯拉夫人的一个东部分支,所以,在探讨东斯拉夫人起源前,首先必须了解斯拉夫人起源问题。捷克著名的斯拉夫学学者留伯尔·尼杰尔列就曾论述过研究斯拉夫人起源这个问题是十分困难的。[①]
从语言学上看,原始斯拉夫语和希腊语、拉丁语、高卢语、日耳曼语以及波斯语等都属印欧语系。印欧人种共同体是在欧洲的中石器时代,即距今1.2万年——1万年前形成的。[②]到公元前2000年初,印欧语系共同体解体。此时原始斯拉夫人和立陶宛人的祖先组成一个人种共同体。公元前2000年或1000年时,原始斯拉夫人和立陶宛人祖先分离,斯拉夫人成为一个有同一语言的人种共同体。[③]所以从时间上说,斯拉夫人是在公元前2000年,至少是在公元前1000年就形成了。
原始斯拉夫人最早生活在哪里?从语言学上看,斯拉夫语中同海洋有关的名词术语出现得相当晚;同山脉、草原有关的词汇也较少;而有关森林、沼泽和湖泊的词语却很多。[④]这就说明原始斯拉夫人最早生活的地方是远离海洋、山脉、草原的多森林、多湖泊地区。斯拉夫人不知道水青岗这种树,所以斯拉夫人居住地的西部不会越过现在的加里宁格勒——奥德萨一线,因为这条线是水青岗生长的东部边线。[⑤]在东部,斯拉夫人最早生活的地方是第聂泊河中游及其交流别列金河和捷斯纳河流域。在南部,斯拉夫人作为一个整体从未越过喀尔巴阡山;北部则不超过斯摩棱斯克。[⑥]综上所述,斯拉夫人最早生活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白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西北部的森林地带(即所谓的“波列西耶”)、西布格河和第聂泊河之间的地区。[⑦]
公元前1000年间,在黑海北岸出现了庞大的西徐亚部落联盟。据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记载,西徐亚人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生活在亚速海周围的草原地带,称“游牧西徐亚人”;另一部分居住在南布格河中上游和第聂泊河中游,称“农业西徐亚人”。在西徐亚人周围还有涅佛尔人、布津人、米兰赫陵人和撒伏洛马特人等。一些中外学者是认为涅佛尔人、米兰赫陵人和部分农业西徐亚人都属斯拉夫人。[⑧]笔者认为,根据涅佛尔人和米兰赫陵人生活地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他们可能属于斯拉夫人;农业西徐亚人似乎不属于斯拉夫人,因为根据西罗多德的记载,“他们种麦子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出售”[⑨],早期斯拉夫人可能还未达到这样高的农业水平。
斯拉夫人正式见诸于文字记载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2世纪的事情。在这个时期里罗马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同欧洲各“蛮族”部落不断发生冲突,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斯拉夫人就被罗马的作家们记载下来了。
公元前1世纪的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一书中写到:“某些作家们转述说,萨尔马特人、维涅德人、斯基尔人、吉尔人住在这些直到维斯杜拉河(维斯拉河)的地方。”公元1世纪初编成的《佩夫金格尔年表》也提到维涅德人,说他们是住在喀尔巴阡山的巴斯塔尔人和多瑙河下游的哥特人及达克人的邻居。[⑩]公元1—2世纪的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说维涅德人“游荡于掊契尼人和芬尼人之间的山林中,以劫掠为生”;“他们有固定的栖身之所,他们有盾,而且喜欢步行,矫捷善走”。[(11)]普列多姆在《地理》一书中说维涅德人住在萨尔马提亚,直到维涅德湾(波罗的海)。
维涅德人就是斯拉夫人。6世纪的历史学家约尔坦就曾指出,斯克拉温人和安特人过去总称为维涅德人。而斯克拉温人和安特人属于斯拉夫人是确定无疑的。8世纪末—9世纪初的盎格鲁撒克逊学者阿尔库因也说过:“斯拉夫人过去曾被称为维涅德人。”[(12)]从上述片断材料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后几百年期间内,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以北的维斯瓦河流域,直到波罗的海。南部界限以喀尔巴阡山北麓向东延伸到森林草原地带。这和前边根据语言学资料所界定的范围大致相符。罗马作家们的文字资料还表明,公元前后的斯拉夫人在森林中或森林边缘地带过着定居生活,不以农业为主,大概主要靠渔猎为生,可能还采集野果和野蜂蜜。在这种生产力条件下,斯拉夫人只能处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发展阶段。
公元前第1000年末期,在西起现在的捷克东到第聂泊河中游左岸地区内,分布着一种“墓田文化”。居民通常将死者的尸体火化,然后把骨灰放入陶罐里埋入公共墓地。考古学家把墓田文化分为两个时期:扎鲁宾策文化(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和车尔尼亚霍沃文化(公元2—5世纪)。[(13)]扎鲁宾策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第聂泊河中上游、波列西耶和森林草原地带。另外,扎鲁宾策人有住房,住房内都有石炉或泥炉;村落不大;居民烧制陶器;实行火葬;殉葬品有家畜的骨骼。根据上述材料,笔者认为扎鲁宾策文化的创造者可能是维涅德人。[(14)]
二、东斯拉夫人的起源
在2—6世纪的几百年时间里,任何东西方著作都未提到斯拉夫人。3世纪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哥特人占据了包括多瑙河下游和第聂泊河流域在内的大片土地,征服了萨尔马特人和斯拉夫人,建立了东至顿河、南至黑海沿岸的“格尔曼那利赫王国”。这大概是斯拉夫人不再为古典作家所注意的原因。车尔尼亚霍沃文化就是这个时期的哥特人、萨尔马特人和斯拉夫人所共同创造的。[(15)]但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前苏联著名历史学家马伏罗金就认为,从考古发掘看,犁耕农业、独立的手工业、发达的商业和货币交换、罗马的硬币和装饰品、圆底陶器、不设防的村落等,这一切几乎把车尔尼亚霍沃文化的斯拉夫性质都否定了[(16)]。
375年,匈奴人渡过顿河,灭亡了格尔曼那利赫王国,并继续西进,在欧洲引起“民族大迁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成了欧洲奴隶主世界的主要堡垒。6世纪时,斯拉夫人逐渐强大,也加入民族大迁徙的行列,向拜占庭发动了进攻。这时,斯拉夫人才被拜占庭作家们所注意,并把他们记载下来。
6世纪的哥特历史学家约尔坦指出:“在它(指喀尔巴阡山——马伏罗金注)的向北延伸的右麓,从维斯拉河发源地开始,在辽阔无垠的土地上居住着人数众多的维涅德人部落。虽然他们现在根据不同的氏族有了不同的名称,但主要还是被称为斯克拉温人和安特人”。[(17)]6世纪时的拜占庭作家普罗科比·凯撒利斯基和6世纪末拜占庭的一部著作《兵书》也都提到了安特人。前苏联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所以至少在6世纪时斯拉夫人的东部分支——东斯拉夫人就形成了,当时称安特人。据马伏罗金解释,东斯拉夫人自己不称安特人。安特人曾和操突厥语的阿瓦尔人结盟。在突厥语中,安特人就是“宣誓效忠”的盟友的意思。[(18)]安特人的居住地域包括:德涅斯特河和第聂泊河之间,北到维斯拉河。
关于安特人的经济状况,《兵书》记载说:“他们有为数众多的各种牲口,有成堆成堆的粮食,特别是黍和小麦。”“他们生活在森林中,在难以通行的河流、沼泽和湖泊的边上,并在自己的住房中修了许多出口,以备发生危险时用……(他们)过着流动的生活。”[(19)]普罗科比·凯撒利斯基也指出:“他们住在小房子里,彼此相距很远,他们中大部分人经常改换居住的地方。”[(20)]安特人主要从事农业,这是不成问题的。但为什么他们经常改换居住的地方,“过着流动的生活”呢?有人认为是由于战争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安特人从事的伐林耕作农业有关。安特人住在森林地带,为了开垦耕种的土地,他们须先将树砍倒,就地晒干后放火焚烧,留下的灰烬当作肥料。这样的土地耕种3—4年后产量就降低了,必须转移到其他地方去。[(21)]
安特人吃苦耐劳,能征善战。他们的武器有矛、盾和弓箭,没有铠甲。他们善于在森林和峡谷中作战,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安特人信奉原始多神教。“他们认为闪电的创造者是神,是万物的主宰,用公牛给神上供”。[(22)]安特人也崇拜河神、雷神、山神等。
关于安特人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普罗科比·凯撒利斯基记载说:“斯拉夫、安特此二部落自古以来即享有民权,非一人治天下,所以在他们那里,生活中的祸福都被认为是公共的事情。”[(23)]《兵书》也指出,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官,彼此互相敌视”;“他们妇女的谦恭超过了任何人类的本性,大多数妇女认为丈夫之死就是她们自己之死,情愿自杀而死,不愿活着守寡”。[(24)]从这些论述中可确定,安特人中尚无明显的阶级分化,还没有产生国家,可能仍处在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安特人与拜占庭帝国断断续续地打了一百多年仗,双方损失都很大。6世纪50年代,游牧部落阿瓦尔人兴起,征服了安特人。80年代,安特人曾与拜占庭结盟共同对付阿瓦尔人。602年,阿瓦尔人组织了一次对安特人的远征,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此后东西方史籍再未提到安特人的名字。650年,哈扎尔人越过顿河,征服了东斯拉夫人。
三、8—9世纪的东斯拉夫人
安特人的名字消失200多年后,在东西方史籍中开始出现“罗斯人”这个名称。罗斯人的民族属性问题较复杂,本文不打算详加考证,仅指出两点:第一,罗斯人绝不是安特人或安特人的后代。拜占庭人跟安特人、罗斯人都打过长时间的交道,对两者都很熟悉,但他们从不把罗斯人和安特人联系在一起。第二,俄国古代编年史《往年纪事》在862年条下写道:楚得人、斯洛温人等派人“到海外瓦兰吉亚人、罗斯人那里去了……(瓦兰吉亚人)自称是罗斯人”。[(25)]阿拉伯人伊本·鲁切斯也写道:罗斯人“既无不动产,也没有村庄和耕地”,“他们只是依靠从斯拉夫人土地上得到的东西维持生活”。同时代的阿拉伯人认为,罗斯人好战、勇敢,经常进攻斯拉夫人,把斯拉夫人变成俘虏并奴役他们。罗斯人穿得很好,很富有,经常到哈扎尔、拜占庭和巴格达经商,拥有许多奴隶、珍宝和武器等。[(26)]
根据俄国古代编年史和现代考古发掘,可以把8—9世纪的东斯拉夫人分成3个群体。
斯洛温人和克里维奇人组成了北部群体。前者主要分布在伊尔孟湖四周和洛瓦奇河、沃尔霍夫河和姆斯塔河流域。后者主要分布在第聂泊河、西德维纳河和伏尔加河这3条河流的上游。《往年纪事》858年条下记载,来自海外的瓦兰吉亚人向斯洛温人、克里维奇人征收贡赋。
东部群体有维亚吉奇人、拉迪米奇人和谢维梁人。维亚吉奇人住在奥卡河上游及其支流日兹德拉河和乌格拉河流域,北到莫斯科河上游,东到顿河和索斯纳河上游。拉迪米奇人分布在第聂泊河和索日河之间。[(27)]谢维梁人生活在第聂泊河左岸的捷斯纳河、塞依姆河和苏拉河流域,是东斯拉夫人向东迁徙最远的部落联盟。
西南群体较为复杂。波利安人分布在第聂泊河左岸,包括赤尼哥夫东部、留比奇域和佩雷雅斯拉夫——赫米尔尼斯基;南部疆界在罗斯河;西部在米托米尔——奥福鲁奇一线;北部包括普里皮亚特河——第聂泊河三角地带。[(28)]德列夫里安人居住在普里皮亚特河和第聂泊河左岸支流兹德维让河上游、切切列瓦河、乌让河、乌伯罗奇河流域。[(29)]乌里奇人和梯维尔人最初分布在第聂泊河流域,后在草原游牧民族的压力下,退到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德列哥维奇人生活在普里皮亚特河左岸的沼泽地带。杜列伯人(后称布让人和沃仑人)居住在波利安人西部、南布格河上游。最后是霍尔瓦特人,他们住在喀尔巴阡山北麓。
8—9世纪时,农业已成为东斯拉夫人的主要经济部门。[(30)]但各群体之间发展并不平衡。西南群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使用铁犁和带铁尖的木犁耕地,种植小麦、黑麦、大麦、豆类和纤维类作物,饲养牛、猪、羊等家畜。北部和东部群体才开始犁耕农业,有些地区渔猎还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城市开始产生,如斯洛温人的诺夫哥罗德、克里维奇人的斯摩棱斯克、拉多加以及波利安人的基辅等。9世纪一位不知名的巴伐利亚地理学家说东斯拉夫人拥有数以百计的城市,其中仅加里奇地区就有31座城市,沃仑地区有70座。[(31)]当然这些城市的规模都很小,而且“并未完全同农业相脱离”。[(32)]
8—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各群体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东部群体最落后,仍处在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北部群体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的瓦解阶段。西南群体的父系氏族公社已解体,进入地域公社——维尔弗阶段。按前苏联历史学家格列科夫的看法,维尔弗是一个社会——地域单位。在维尔弗内部,“人们”都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33)]在维尔弗内,耕地和牧场都为公共所有,起初是在各家庭之间分配使用,定期轮换;后来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耕地和牧场就永久地分给各家庭使用。森林、水源和草地仍属公共所有,每个家庭都可以使用。[(34)]奴隶劳动是存在的,但未成为生产的基础。[(35)]财产不平等产生了,部落上层人物以及他们的亲兵们利用职权发财致富。部分公社成员破产变穷,把他们的份地转交给正在成长中的大土地所有者,本人从自由民变成非自由民,在人身上依附大土地所有者。
8—9世纪时,在东斯拉夫人内部国家正在孕育之中。阿拉伯作家曾提到8世纪时东斯拉夫人有3大政治中心:库雅巴、斯拉维亚、阿尔塔尼亚。[(36)]库雅巴大约是首府设在基辅的以波利安人为主体的西南部群体的联合。斯拉维亚可能是以斯洛温人为主体的北部群体的政治联合。至于阿尔塔尼亚,有人认为是指位于亚速海和黑海沿岸的东斯拉夫人土地。[(37)]这3大政治中心,完全是地域性质的政治联合,再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国家。
正在此时,瓦兰吉亚人进入东斯拉夫人土地。862年留里克在诺夫格罗德称王。882年他的继承人奥列格占领了基辅,征服了波利安人、德列夫里安人、谢维梁人和拉迪米奇人,建立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基辅罗斯国家。接着,伊戈尔征服了乌里奇人和梯维尔人,并重新征服了奥列格死后脱离了基辅统治的德列伏里安人。斯维亚托斯拉夫和弗拉基米尔最后征服了维亚吉奇人。
东斯拉夫人被百兰吉亚人征服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俄罗斯的哥特时期只不过是诺曼人征服的一章而已。”[(38)]《苏联简史》也指出:“古罗斯国历史初期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斯拉夫部落被征取,并从属于基辅政治中心。”[(39)]”。
瓦兰吉亚人虽然征服了东斯拉夫人,但由于他们人数很少,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也不比东斯拉夫人高,所以很快被东斯拉夫人同化了。基辅罗斯仍不失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
基辅罗斯是在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内部很不巩固,8世纪时就已显示出分裂的征兆,到12世纪时正式解体,形成了许多封建公国。[(40)]随着封建割据的加剧和蒙古人、立陶宛人、波兰人和匈牙利人的入侵,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阻碍,遂使各地区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差别越来越大。大约在14—15世纪时,东斯拉夫人分成3大分支:东北部形成俄罗斯人,西南部形成乌克兰人,西部形成白俄罗斯人。[(41)]
On the Origin of the Eastern Slavs
Wang Qiliang
Abstract The Eastern Slavs is a branch of the Slavs inhabited in theEastern Europe.The people was formed in the 6th century and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Dniester River and the Dnieper River,as far as the Vistula River in the north.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8th to the 9th centuries,agriculture had become the main branch of economy;however,levels ofproductive forces and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wereof great variety,because of the uneaual development of these communitygroups.In the middle of the 9th centuty,the Varangians conquered the Eastern Slavs and established a country named kievan Rus,with kiev as its center.The Varangians were assimilated by the Eastern Slavs shortlyafterwards,so kievan Rus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Eastern Slavs'country.
Key words Eastern Slavs;agriculture;kievan Rus.
注释:
①③留伯尔·尼杰尔列《斯拉夫人的古代》,1956年莫斯科版第19、23页。
②④⑤⑥⑦⑩(12)(16)(17)(18)(26)马伏罗金《俄罗斯民族的起源》,1978年列宁格勒版第19、29、30、31—33、30、32、40、43、46、160—161页。
⑧(35)(36)特列齐亚科夫《东斯拉夫人诸部落》,1953年莫斯科版第61页(注⑧还可参见王松亭《古斯拉夫人源流考》,《史学集刊》1991年第3期)、292、300页。
⑨希罗多德《历史》,1959年商务印书馆版第438页。
(11)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1958年三联书店版第79页。
(13)阿尔茨霍夫斯基《考古学通论》,1956年北京版第199页。
(14)有人认为扎鲁宾策人是西部波罗的海人,即公元初期的加林特人(见注②第40页);也有人认为,扎鲁宾策墓葬与农业西徐亚人遗存有联系(见蒙盖特《苏联考古学》,1963年北京版第294页)。
(15)《苏联通史》,1966年莫斯科版第1部分第1卷第309页。
(19)(20)(22)(23)(24)《苏联历史文选》,1949年莫斯科版第1卷第18、16、16、16、18—19页。
(21)乔治·维尔纳斯基《俄国史》,1963年纽黑文和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版第10页。
(25)《往年纪事》,1955年莫斯科——列宁格勒版第214页。
(27)(28)(29)阿列克塞耶娃《东斯拉夫人人种起源学》,1973年莫斯科版第51、57、53页。
(30)(32)(33)格列科夫《基辅罗斯》,1949年莫斯科版第52、106、86页。
(31)吉霍米洛夫《古代罗斯城市》,1956年莫斯科版第9页。
(34)(37)(41)《乌克兰社会主义共和国史》,1953年基辅版第1卷第47、52、145页。
(38)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
(39)诺索夫主编《苏联简史》,1979年三联书店第1卷上册第36—37页。
(40)马伏罗金《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1951年列宁勒版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