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人本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人本论文,人学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2)09-0006-04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科学和价值相统一的人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人学,是人类、 阶级和个人相统一的人学,是原则、理想和实际行动相统一的人学,是以完整的人的本 质、存在和发展一般规律为对象的哲学人学,而21世纪管理的趋势是人本管理。本文拟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 理论出发,去探讨发掘人本管理的本质、意义及可行的方法,以区别于传统西方管理哲 学的人本管理理念,探寻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色彩的人本管理理念 和做法。
一、人的本质与人本管理
传统西方管理哲学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或是从性善、性恶出发,或是从经济人、 理性人、情绪人、主权人出发。这些假设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经济人思维的 普遍存在,是推行人本管理的最大障碍。直到社会人、复杂人的提出,管理哲学的人性 假设前提才较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本质通过人的三种属性表现出来:即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和自然的一致,承认人是 一种自然存在物以及人和动物的联系,即“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 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第168页、第123页。) 另一方面,“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42卷,第167页、第168页、第123页。)而马克思的理论重点在于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且人的社会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 生生的。人的社会属性的形成,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劳 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正因为人有社会属性,必 然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友爱、归属、受人尊重等各种社会关系。而人的个 性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表现。因为个性是由社会性决定的,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 要是社会因素,个性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提供给个人的实际可能性。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 只主张人的社会性而否定人的个性的观点,或者把二者对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意 味着有可能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而这正是开展人本管理的切入点。人的精 神属性,即人有理性,人能思维,人有思想、感情、渴望自由、平等等精神方面的特性 。可以说,如果抛开了人的精神属性,我们就无法有力地说明人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上与动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人在精神方面的复杂而丰富的特性最终使人和动物区别了 开来。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人 的本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马克思在哲学意义上对人的本质的完整全面深刻的阐述, 可以作为我们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前提。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我们可知人本管理并非 机械简单方式所能凑效,而必须在单一性思维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完整性思维方法来建 构人本管理的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人性假设前提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包含以下四个维度:
1、要把人当人看。管理活动中,我们直面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工具,作为自然、社会 、精神三种属性一体的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不能忽视三种属性之一,忽视了任何一 方,这一方面的本质特征并不会因为被忽视而不发挥作用。
2、要把人看成是发展中的人。一切管理都要有利于人的发展,这包括两层含义:(1) 每个人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是资源和财富,有待开发和利用。(2) 每个人都是动态发展的,人会受自身社会、环境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微 妙的变化都可改变人的发展,不能孤立看待人,要着眼于整个环境和人的整个成长。
3、要把人看成是平等的人。(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平等的,是合作分工的关系。(2) 被管理者人人平等,如果把被管理者分成好和差的等级,对人的发展不利。因为评价标 准不同,结论也不同,人的好差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和差。
4、要把人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每个人有权自我选择,具有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只有坚持人本管理理念这四个维度,才能避免管理陷入“管卡压”的泥潭,管理才能 适应人,人才才可能涌现,管理也才能走上自主化的道路,人才能得到全面最优的发展 。
二、人的主体性与人本管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现实的人才能成为主体。而人作为主体,当然具有主体性。人 的主体性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及对客体能动性的认识和改造的特性。主体性是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主体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人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与自然、社会发生关系,从而逐步成为自然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同时也 要同自身发生关系,因而人也是自我的主体。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 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人的能动性是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被动性相对而言的。选择是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重视 人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重视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的选择性。
创造性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创造性 的实质则是对现实的超越,因为创造意味着突破,标志着进步。创造性是衡量个人主体 性的尺度。在现代社会,创造性更是成为人的最高需要。现时代,所谓以人为本,不仅 仅是要把人当人看,更需要把人当主体看,尊重和满足主体的创造性。
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证。自主性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存在和发展的 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主的权利和责任、必要和可能。主体之所以能发挥能动 性与创造性,就在于他具有自主性。人只有切实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才能激发起活 动的热情,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可以说,自主性直接影响着主体活动的积极程度和他本 质力量的实现程度。
根据人的主体性特征,在实施人本管理中,传统的管理客体应变为管理的主体,每个 人都是管理活动的真正主人,不只是做“该做”的事,还要做“该做”以外因“应做” 的事。这就要实行自我管理,即管理主体在授权范围内自我决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 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管理。如果人本管理中缺少自我管理 这一环,就容易重蹈管理中被管理对象消极地接受管理,管理者一厢情愿地进行管理的 覆辙。而通过自我管理,人们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人本管理的一切工作中去,并在 工作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另外,人的主体性特征还要求人本管理的组织结构、组织形态和体系运营应保障和支 持内部成员密切工作关系和沟通的交互作用,权变地将改变组织结构及政策与改变组织 成员的态度结合起来,以激发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遵循职权和知识及直 线主管和幕僚相结合、扁平化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和适宜、组织和地位的弹性等原则。
马克思还告诉我们,人的主体性有一个程度高低的问题。因此在实施人本管理中要注 意以下几点:提供充足的选择机会并尊重其选择;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准备丰富的创 造材料,鼓励大胆创新;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三、人的需要和人本管理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要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任何 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6页、第514页、第84页、第330页。)可 见,人的需要作为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全面的规定着人的活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他 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6页、第514页 、第84页、第330页。)人的需要是元概念,它的具体内容具有无限丰富的多样性,主要 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于精神需要之 中。脱离物质需要谈精神需要就会导致需要的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精神需要是物质需 要的补充和发展,它集中体现了人的需要和动物需要的区别。精神需要以物质需要为基 础,但又高于物质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宁肯牺牲某些物质需要来满足精神需要。 随着需要的发展,精神需要成分越来越大,在一定意义上,对精神需要追求所占成分多 少是衡量人们文明程度进步的标尺。
谈及需要,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需要的层次。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高度,把人的需 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者虽然在功能上不同,但他们是 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并存,而且个人需要的发生也 不一定按照同样的顺序。其中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享受需要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 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享受需要是无可非议的。比享受需要更高 级的需要是人表现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力的需要,也即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人 固有的本质力量,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只有在实践活动中, 尤其在创造性活动中,人才能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全面满足人的需要是人本管理的客观要求,人本管理还要求重视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管理。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人的需要理论,实施人本激励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以物质激励为主的原则。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 物质利益有关。科学的利益激励机制,可以把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驱动。而物质利益 也包含了人的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的可能性。
2、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把握好物质激励的“度”,防止导向产生向 “钱”看,有钱就干,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的消极情况。人的价值,人的尊 严,是人生中最为厚重的精神限度。尊重人格,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由 此所焕发出来的积极性,要比用金钱、物质调动出的积极性大得多,也持久得多。而搞 精神万能,忽视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和不断的发展变化,也将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
3、需要的多层次性决定激励的多层次性。实施人本激励管理,管理者要了解管理对象 需要的层次特点,并依据其关注焦点,选择适当的激励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 功倍。
4、需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决定补偿的可能性,为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精神氛围 提供基础。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但受客观外界的制约和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其中相 当多不能得到满足,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失去心理平衡。因而,在人本激励管理中,可 依据需要的联系互补性,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进行分门别类,对于迫切的能以满足的需 要尽可能满足,对于难以满足的可以争取适当的补偿和诱导。如利用职位、成就、荣誉 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形成组织的向心力。也可根据物质需要满足的有限性和短效性,引 导人们追求长效的精神需要,并以此建立组织文化,从而优化组织的精神氛围。
四、人的自由和人本管理
马克思认为,自由不是天赋的,而是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是在同限制 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首先,没有限制就没有自由。合理的限制,不仅不是自由的障碍 ,相反,它是保障自由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其次,人的自由选择不仅要受自然条件、社 会条件的限制,而且还要受主体自身的限制。不道德的言行也许可以躲过法庭审判,但 难以逃脱社会舆论的谴责,也还会受自身道德良心的责备。再次,获取自由并不是任意 打破限制,而是要求合乎规律的扬弃限制。而自由和限制的矛盾关系,说到底,是自由 和必然矛盾关系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继承,发挥和改造历史上关于自由问题的积极成果 ,紧紧抓住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由的本质,即“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 世界的改造”。在此要正确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自由是人们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把握。主体能否获得自由,所获得的自由权 有多大,取决于主体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实践中把握的稳固和准确 的程度。
第二,自由不仅建立在自然必然性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离不 开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同自由相对应的必然性,也包含精神活动的必然性,人的意志自由之所以得以 实现,不仅是由于它建立在对客观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还由于它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必 然性。
因而,在人本管理中,人们要获得自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自由理念。消除“自由就是 为所欲为”,“自由就在于摆脱限制,打破限制”等错误、片面的自由观。其次要建设 合理的制度。合理的制度是建立在对自然、社会、人们的心理等的必然性的正确认识之 上,教育人们理解必然性,遵循必然性,这是获得自由的重要途径,并且要保留制度变 革创新的可能。因为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由也历史地发展着。再次 ,要尽可能地创建人们的自由空间。完全自由是不可能的,但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让 人们自由发挥还是可能的。例如通过适当分权给予人们一个领域,其基本约束仅仅为目 标,而采用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标则任个人去创造,去选择。
五、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本管理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上健康,更指人的智力、才 能、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和道德、文化等高水平高层次的发展,是身心愉悦的发展。即“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实在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第168页、第123页。)在马克思主义人 学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准。它的实现是需 要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外部条件首先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交往 的普遍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闲暇时间增多,从而为个 人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联合”、“集体”, 才能达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6页、第514页、第84页、第330页。)“没有外部世界对 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提供的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合理的社会条件,个人的全面发 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在客观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转变 为现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 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6页、第514页、第84页、第330页。) 即人应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体,成为把自身当作客体加以认识、建构、发展的主体。 这是由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人不仅有环境对其选择,更重要的是具有自我 选择和发展的功能,包括对自身的结构的选择和对外界作用方式的选择,并进而发展到 对环境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的人本管理,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管理。首先必须 唤起人们全面发展的主体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是全面发展的主体。这包括两个方面, 在人与自身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4页。),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 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人主动 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开始。
其次,坚持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条件和手段,为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确立正确 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集体意识以 及不断地分析自己,自我学习,发展认知结构和完善心智等提供服务,促进他们的全面 发展。
虽然现实的人在一定的组织中生活工作,他们的发展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如政治、经 济、收入水平、消费等的限制,更受到组织的功利性目标的制约,但组织在追求功利性 目标的同时可以调整组织的工作任务要求,使人们在工作中同时得到素质、身心、能力 、知识的发展,使人的创造性潜能极大地发挥。如弹性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丰富化,自 主管理小组,参与管理,文化范式建设等做法就是正在向符合人们较为全面发展的方向 发展。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人本管理,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事实上的 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其他一切活动。并且不仅仅停留在把提高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 要素的使用效率的层面来描述人本管理的本质和最终意义,还把在管理活动中达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本管理应有的哲学涵义和理想境界。我们所说的人本管理不是管 理的另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管理理念和对策,这样的管理理念和对策应渗透到一切管理 活动中去,让它统领管理工作。而本文的意义,就在于尝试探寻一种在马克思主义人学 指导下的人本管理的理念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