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的理论立场及其建设转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立场论文,理论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5)0023-0005-08 一、职业教育专业问题研究的基本立场 (一)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性专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是不设专业的,直到1952年才广泛设置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专学校是学习苏联的结果,技工学校则长期不按专业设置,只按工种进行设置。职业高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兴办,普遍设置专业。[1]英文文献中,专业“大体上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2]主修(major)这个词首先出现在1877-1878年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招生目录上,主修出现的原因是当时产业革命的发展对接受过专业领域训练的专家的需要。[3]主修或专修(major or concentration)是指在某一个两个及两个以上领域中的一定数量的课(courses)组成,它试图为学生提供成体系的知识学习(a body of knowledge)或者研究的方法以及适合一门主科或者主科领域(a subject or subject area)的实践。[4]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内容主要是来自相关的学科。专业也是学科的综合,须以学科的分类和发展为基础,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因此学科对专业有着重要的影响。[5]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专业的内涵与普通教育中专业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专业系根据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学校教育规律与可能所设置的培养人才的学业门类。”“专业有按学科体系分类为原则设立的,如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有按职业所需的各项专门能力为原则设立的,如职业学校教育的专业”。[6]因此一般认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更侧重于学科分类的学术性,而职业教育的专业强调职业性。 专业学习的三种可能性目的包括非准备性专业(non-preparatory specialization)、准备性专业(preparatory specialization)与职业性专业(occupational specialization)。准备性专业是职业前教育,是为了进入医学院、法学院等研究院;非准备性专业是只为学习和研究本身而进行的学习,不是为职业(career)做准备的;职业性专业则是直接与诸如教育、商业或者工程等职业相连的专业。[7]因此,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性专业的教育,“无论哪一级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其特点都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或服务活动”的劳动者。[8] (二)专业的职业性与专业建设的市场性 职业教育是针对“以职业形式存在的工作活动”的教育,“职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逻辑起点,也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的基础。[9]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看,任何种类的劳动和培训,一般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考核)的标准。为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就更多地具有了职业的属性,职业性成为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有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专业与职业间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划分的基础是一组相关职业在职业能力方面的一致;二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是一组相关职业在职业功能与职业资格方面一致;三是专业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相关职业劳动过程、工作环境和活动空间一致;四是专业的社会认同,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与其对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判断的结果一致。[10]职业性原则是对专业职业属性的高度概括,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专业的本质核心。但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又并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它与社会职业之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11] 专业的职业性属性拓展了职业教育专业的外部联系,使其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市场变化的需求。相较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12]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技术服务所面向的区域、行业与专业的特定指向,就使得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更多的具有了社会与市场的性质。所谓高职专业建设的市场性,“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受到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市场原则影响和制约的特性。”[13]市场性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本质属性,是基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教育结构之相互统一而形成的。为此,从市场性出发的角度进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则需要坚持以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满足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步。 (三)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职业教育专业的属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主要为其主导产业服务,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促使其技术上不断提高和结构上更加优化,布局上更加合理。”[14]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产业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结构,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能动作用。[15]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引起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在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等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系。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管理部门和院校要积极主动并准确地把握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政策趋势,根据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需求实际来设置或调整专业。瞄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缺口在类型、规格和数量等多方面的要求,以宽口径、多方向为重点设置专业。[16] 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关系密切,二者互为影响,相互促进。在产业结构演变、产业布局、产业转移、产业融合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上,通过二者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互动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17] (四)社会职业分工变化要求专业综合化改革 在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中,无论是进行专业设置还是实施对专业结构的调整,首先都需要进行专业划分工作,专业划分是专业设置的前提与基础。在专业划分的方法上,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学术门类划分,二是根据社会职业分类划分。但是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的方法,从根本上离不开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实施职业分析,并找出相应的职业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针对现有专业的重新划分,对现有课程的内容、课程间相互关系及其整体结构进行分析,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辅助措施。[18]因此,职业分析、课程分析和培训分析是专业划分的主要途径。德国、美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是采用的职业分析的方法,在日本,职业高中和专修学校的专业划分工作建立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而培训分析的方法是对职业分析法和课程分析法的综合运用,视从业资格对职业能力和培训内容要求的具体情况而定。[19]依据职业分析方法进行专业划分,则要研究关注社会职业的变化和职业分工的发展。而社会职业的变化又受到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应用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服务、经营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此外,专业划分还要考虑到能够满足学生对不同职业的适应和未来职业晋升发展的不同需要,也要有利于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而且,最终专业划分的结果还要符合教育的规律,以便于学校设置安排课程和组织教学,不能脱离学校教育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可能性。[20] 从专业划分的过程来看,始终存在专业划分的口径问题。我国学科专业划分所发挥的是一种教育管理上的规范功能,它规范着学校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21]如果专业划分的口径过窄,可能就会出现学生就业渠道较窄,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如果专业划分口径过宽,又会出现专业设置的市场针对性不强,社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目前,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综合化既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综合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学习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高技术社会和现代化管理条件下的新型技术人才,有效地提高现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22]总体上来说,面对社会职业分工的综合化趋势,拓宽专业口径,教育专业的综合化成为现实性需求。因此,也有研究人员提出需要改革当前专业划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状况,按行业进行专业划分的思路。[23]这既表明了原有职业教育专业划分理论的困境,也提示了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与改革的现实要求。 二、理论与实践的转向: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研究 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高职院校自发展开,20世纪90年代末专业群建设思想由原有课程体系逐步转到了专业建设角度。2006年,教育部提出在100个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500个左右的专业群后,理论界对专业群的研究密切关注。专业群概念的出现是对原有“专业”概念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体现了专业建设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思想,通过打破内部院系之间的隔阂,提高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一)服务产业群的专业(集)群内涵及其演化 专业群是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组成的集合。[24]对于相近或相关专业,可以是在同一学科体系之中,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体系的,其范围以能否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实践教学加以界定。[25]有研究人员在“相近论”的基础上,认为“专业之间不仅有共享还有耦合”,并且强调“共享并不是专业群内专业间的必然要求,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才是其主要特征。”[26]与第一种观点相比较,在专业横向联系的基础上又向纵向联系上进行了拓展,拓宽了针对专业群研究与实践的思路。可见,专业群概念的出现及研究深入,表明了与原先专业概念的区分,而且专业群的内涵,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还包含了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等形成的综合体。 与专业群研究相比,专业集群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界定还不够明确。有些研究虽然以专业集群为名,其实质还是院校内部的专业群建设内涵。后续研究又出现“校际专业集群”[27]等概念,并有研究分析认为在一定经济地域内的高职院校之间构建校际专业集群,是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主动适应与战略创新[28],但都没有给出明确的专业集群定义。专业集群产生于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以区域内一所或若干所重点建设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为核心,形成相关专业与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29],可以认为是对专业集群概念的一个较为完整地总结与表述。综合来看,专业集群建设跨越了单一的院校组织,是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的专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其应具有如下特点:(1)专业集群是集群思想内涵在职业教育专业上的应用。群集(cluster)曾经被用来描述许多与生计教育、职业,和很多其他技能分类有关的内涵结构。群集的观念就是围绕一个对不同职业之准备而产生的。[30]专业集群充分吸收了集群资源整合、集约化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更好发挥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2)专业集群是对传统专业组织形式的突破与创新。职业教育专业的属性要求其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征,专业集群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专业划分的局限,可以更好地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需求,服务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3)准确把握产业集群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是沟通专业与产业联系的纽带,是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的主要依据。(4)专业集群是一个更加宏观的概念体系,目前更多应该研究实现其对区域内专业管理和调控功能的发挥。 (二)“职业联系”是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依据 专业群的概念主要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目的在于整合或优化配置现有的专业资源,旨在通过专业群的发展,围绕师资、课程、基地建设等方面,从整体上带动并提升院校的实力和办学水平。关于专业群的对接点是什么,主要有对接产业链、职业岗位群、学科群几种不同的提法。如“专业群对应的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31],是通过对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构建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而“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32]但对于以学科为基础构建的专业群,“有可能无法脱离学科教育的窠臼”[33],进而提出可以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行业业态构建专业群,按照行业领域出现的新的业态变化来构建专业群,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有研究者总结提出首先应区分专业群的内在联系是“学科基础上设置专业”的“学科联系”,还是“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职业联系”,以避免专业群建设中的争议。因此提出“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是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现实依据。并认为以区域产业相近职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符合专业群“职业联系”的内在要求。[34]综合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职业教育的专业群建设不适合依据学科分类来划分组建,倾向于对接产业的占据多数,这也符合并体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要求。 (三)专业组织形式与集聚空间不断扩展 由于专业群在概念界定、建设依据尚不统一,因此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也就会出现各异的建设路径、方法和原则。首先,专业群的构建必须依据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特性出发,专业群的建设要遵循五项原则:第一,立足社会总体需求的原则;第二,立足区域发展需求的原则;第三,立足自身长远发展的原则;第四,立足面对朝阳行业的原则;第五,立足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35]其次,高职专业群设置与发展由于受到内部自身需求和外部产业经济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应从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视角设置专业群,为此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设置原则是:适度超前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考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设置的统筹安排和相互衔接、实现资源与需求导向相结合。[36] 关于如何组建专业群,专业群不是几个专业简单的组合,需要构建科学可行的组织形式,构造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联系接口,创建专业群一体化应用。[37]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要合理构建专业框架,既要根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地理条件、经济特点以及职业院校自身办学基础,又要结合深入广泛的市场情况调研,从战略的高度综合考虑专业框架的构建。专业群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要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自身实际论证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关新专业,并做好相关的实训设备、基地及师资队伍等资源的配套工作。 而专业集群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院校内部,通常是面向整个区域范围,围绕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按照区域产业优势,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群,进一步通过专业集聚与提升,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从而培育基于地方经济和簇群产业基础上的区域职业教育的竞争力。[38]专业集群式发展是地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进行调整的要求,要求职业院校适应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变革与组织变革,集聚和集约区域内整体专业优势,建立协同创新的专业集群组织模式,通过对传统专业升级、专业整合、品牌建设、基地配套、集团化发展等策略逐步实施改造,并通过政府部门的协同保障,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服务的体制机制与模式的战略创新。 三、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转型研究的迫切性 (一)产业集群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产业集群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具有比较优势和快速发展优势,其劳动生产率较高。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然导致人才的集聚,区域内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层次、结构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升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进步推动了原有产业的升级发展,二是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产业。这对产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要求一线劳动者能力的升级,劳动者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与培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对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阶段来看,我国许多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一线劳动力大都分布在中小城市中,甚至很多分散在乡镇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地区。而且,由于集聚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类型,无法吸引、也并不迫切地需要大批高水平人员,同时也不再需要大量传统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而是需要能适应同一产业链条上多个岗位和不同职业环境、职业能力要求的,具有较高技能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现代社会中生产和技术综合化的趋势不断增强,技术进步导致对未来工作技能要求的不确定性,职业培训应该侧重于培养可迁移技能而不是培养特定的职业技能,[39]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内涵不断丰富,常常是综合性的,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从教育目标和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来看,“教育的总体目的是为了人们能够进入和改进他们生活的社会做准备。此外,职业和技术教育还为学生和成人提供:(1)职业生涯发展获得成功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2)跨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以及信息搜集的能力)和平衡工作与家庭职责的能力。”[40]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要求,有针对、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升级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GDP增速放缓,如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需要靠技术进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对职业院校来说,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是如何加快产业的转移和先进技术应用以及如何加快技术技能积累,从而使得每一个产业领域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促进产业的升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实践、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技能、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应按照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层次、结构、规模、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为区域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加快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升级。 (三)职业教育资源结构整合优化的需要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迅速扩张,职业教育在自身改革发展过程中以及应对并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尤其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骨干专业建设薄弱,专业调整改造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等问题突出,导致现有职业教育专业之间缺乏梯度差异,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能力不强。Lewin总结指出,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教育办学成本过高,办学缺乏必要的资源,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41]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实施的改革和资源整合还仅仅局限于职教内部,而且在试点规划中缺少对区域产业特点、在学人口以及行业分布状况的分析。这种仅在职教内部做规划调整,忽视了外部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资源整合的改革,很难真正取得实效,且极易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42] 职业技术教育结构是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一般包含由层次结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师资结构等组成。其中,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产业结构实际出发,综合性研究和考虑区域范围内的专业建设问题。理论分析认为,专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方向应该满足我国产业升级换代时期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由于集群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一般较为稳定,需求数量大,且具有同质性,这些都为职业教育机构开设适合地区集群企业所需的专业提供了可能。[43]当前,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向中高端发展。为有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调整思路,研究探索如何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形成良性互动,及时实施院校专业建设改革,从而提升面向产业变化的人才培养能力。 四、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深化专业集群的内涵机制,拓展集群的管理组织功能 从专业一词的来源及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来看,从概念的引入后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专业已成为我国教育系统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概念和高频词汇,因此有关专业的研究是教育研究绕不过的主题。虽然不同时期研究的关注度有高有低,研究层次角度可能不尽相同,但通过对其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梳理可以看出明显的趋势,即专业概念的演变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经历了由专业到专业群、专业集群的脉络主线,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职业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特点。目前在专业建设问题上,专业群和专业集群正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探讨较多的话题,由于专业集群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研究出现的时间还比较短,另一方面专业集群也是移植而来的概念,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也需要更加详尽的探讨。 专业集群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专业间优化组合和整合发展的要求,但目前对于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连接点、专业集群建设标准、建设机制以及组合方式等许多重要问题尚不清晰。因此,首先,专业集群是对专业组合形式的创新探索,其现实的动力需求是什么?传统的专业划分、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的管理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论分析层面提高对专业集群的认识,在专业集群的集群思想、功能作用、专业的内在联系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其次,集群并不是简单的专业组合,在专业集群的概念体系下,专业管理体制和专业组织教学形式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需要如何改革应对,即分别探讨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单位和院校的教学组织单位的特点、原理、作用机制等内容。 (二)开展集群基础理论研究,促进专业与产业的互动联结 “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产业集群理论,专业集群理论是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拓展与应用。”专业集群式发展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其共同起源于经济学中集群的思想,即“通过各种经济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目的就是追求成本最经济,效益最大化”。[44]因此,专业集群的概念和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与变迁。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专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好处,包括环境、资源的共享,形成本地专业技能市场,增加内部群体间的知识交流等;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看,专业集群可以提高生源规模和就业规模,从而降低专业成本,通过各种资源设备的共享利用,可以减少经常性成本开支;增长极理论的解释为,一个支配型专业的增长或创新能诱导其他相关相近专业的增长,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专业集群式发展不仅带来成本的降低,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改善创新的条件,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但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研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理论的应用也不能简单移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 目前,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大多是纯经济学视域里的问题,缺少两者交叉的研究。产业集群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地方的产业聚集必然会引发区域内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变化,如人才聚集、技术传播、职业岗位变化等,已有研究在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产业集群与技术集群的联结互动、产业集群与职业结构的关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Asheim和Isaksen的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由支撑机构环绕的区域集群,它主要是由两种类型的主体(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及其支撑产业),制度基础结构(如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技术扩散代理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构成。[45]教育机构作为支撑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辅助性组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的形成离不开辅助机构的支持,我们尚需研究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人员的教育层次水平、就业的岗位类型变化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对职业院校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影响。相应地,产业集群经济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如何开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何以把握和判断地区产业发展的动态,及时实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管理,以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的新型需求。 (三)加强集群资源整合的政策设计,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 在我国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关系难以持续,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间有效衔接的方法和标准,缺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支撑等。其实,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看,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行业企业对产教融合、共同育人的需求同样强烈。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职业学校,主要是由教育部门统筹管理,但仅仅由教育部门或者任何单一部门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中涉及的跨部门、跨领域问题。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很多困境,许多问题表面看是在于职业教育自身,而实质其实是职业教育的外部制度、体制机制等造成的。产教融合不仅应该是教育制度,更应该是经济制度、产业制度的组成部分。[46]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必须寻求创新,以新的理念指导制度设计、新的层次拓展制度制定、新的范围实现制度突破。 专业集群的建设研究正涉及跨层次、跨领域以及多部门的资源整合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统筹管理,改革现有的专业管理体制,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专业产业协同发展资源库,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专业产业发展的现状。目前很多研究仅以学校为主体探讨专业集群建设,从区域层面上探讨的较少。围绕对接产业群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大多在高职院校领域内。因此,应突破职业教育专业管理局限于教育部门内部的现实,探索建立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总之,作为实现产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突破口,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建设需要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探究。标签: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专业技术职务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服务经济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