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探讨论文_刘春成

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探讨论文_刘春成

刘春成

(菏泽市水利局,山东,菏泽,274000)

【摘 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广泛分布在田间地头,规模虽小,但对于解决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意义重大。文章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好、使用得好、管理得好,才能真正将水送到田间,作物对水的吸收才更直接,才能将水的作用在作物上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因此,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十分必要。

一、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及现状

1、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特点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小。按照等级可以将农田水利的灌溉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毛渠以及农渠。输水的主要是支渠和干渠,配水的主要是农渠和斗渠,毛渠、灌水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常见设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末端工程,所以工程规模较小。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灌溉农田大多采用引水、提水、抽水以及蓄水等途径,所以多修建在田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受地区水资源以及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水利设施形态多样。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一般都是露天的设施,缺少管理且多闲置,这加速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同时设施使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雨水充足很少使用,但干旱时水利设施需要超负荷工作,使用寿命严重受到影响。

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发展现状

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很多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在较多水域的南方地区,每个村落几乎都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来满足农村的农业灌溉需求。但由于受到经济水平条件的限制,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使用简单的砂石做材料,修建坝体等,致使众多设施的建设较为落后,在需要对农田农作物进行灌溉时,挖开相应坝体就可以进行灌溉,这样的灌溉方式危险性很大。

二、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探讨

1、改变经营方式明确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也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水利建设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也要进行不断的变革,管理模式以及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是改变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推进其向前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农业建设资源问题方面传统单一的投资渠道需要改变,农业工作者要着重于民间资本的利用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鼓励各种企业投资,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参与到建设的活动中来,构建多元化多主体的管理与经营。

2、创新制度和机制,构建管理主体间的纵向协作。在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可以建立用水者协会,这个组织成立以后对于水利工程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会有所帮助。在这种机制下的水利建设工程,农民是工程的主宰者,这就会使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发生转变,这是提高农民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措施。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管理上缺少组织性、责权不明晰、用水纠纷时有发生,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制约水利设施利用的长期效应。为了促进协会的健康发展,经过市、县财政部门的多次调研制定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章程及相关制度包括工程管理制度、水费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灌溉管理制度等。协会负责组织、参加村民大会,执行大会的决议:负责制定和上报用水计划灌溉调度,平衡用水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解决用水农户间的水事纠纷,负责根据协会的工程维修计划和要求组织用水农户做好内部灌溉工程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三、完善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对策

1、拓宽投资渠道。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同于重大水利工程,它服务范围小,通常某村农户是直接受益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单个农户不可能成为惟一的投资主体,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应切实负起责任,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整合发改、财政、水利、扶贫等各方面的投入,打捆使用,急事争办、特事特办,努力走多元化投资的道路,让大投入带来大发展。

2、明确管护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采取委托管理、承包管理等多种形式,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督促工程产权所有者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引导、鼓励实行专业化服务,推动工程管护市场化,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3、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备的产权制度,按照“谁投资建设,归谁所有”的原则,农户可积极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中。这一制度一方面改善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另一方面推进农村积极进行改革。具体有以下四个实施办法。首先,如果是村民个人投资完成修建的水利设施,则由投资人独自管理。如果其他人需要使用这一水利设施,则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费用多少由投资人来决定。其次,以村为单位筹资建设的水利设施,按承包地的数量,村民共同筹资,共同享用。然后,以村、农户投入为辅,乡镇投入为主的投资模式修建的水利工程,乡镇负责主要管理,村、农户进行辅助管理。最后,农户之间一起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则由农户一起使用、管理并维护。

4、加大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力度,改变经营方式,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时间早,设施严重老化,许多设备面临瘫痪的状态,按照“先急后缓,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更新改造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沟渠治理工作,加大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使水利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运行过程中,因管理上缺少组织性,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责权不明晰,用水纠纷时有发生,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水利设施的长期使用。为了水利设施能够健康的发展,应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定相应的管理章程与相关制度,其中包括水费管理制度、灌溉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等。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大会以及执行大会的相关决议;负责依据协会的工程维修要求和计划,组织用水农户对内部灌溉工程做好维修与管理工作;负责制定与上报用水计划,灌溉调度,平衡用水农户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并解决用水农户之间的纠纷。

5、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用户全程参与的管理机制,开工前,公示相关情况,让村民了解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建设内容、水价以及收费办法等;施工过程中,用户代表监督设备购置、资金使用以及工程质量等;工程完成后,用户需参与管理。其次,建立完善的聘用制用人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监督制度,同时对水价秩序进行整顿。最后,由县级水管部门以及相应的委派机构对资产实施进行专业化管理,从而保障水利工程的良好运行,让水利工程发挥持久效益。

6、开发人力资源,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遍布全国各地、涉及千家万户,所以建设以及管理的任务繁重。为了将农田水利工程修好、用好、管好,则必须拥有技术过硬的基层水利管理队伍。农村水利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基层水利工程相关管理单位自身能力的建设,我们要对水利基层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水利管理相关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标准以及引进的相关条件,人才的引进能够为基层水利队伍提供新鲜的血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支持。此外,还要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机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水利的科学管理理念,以及高素质水利干部队伍。

结语

总之,只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政策,确保足额计提,专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多筹多补、先干后补、以奖代补”和“竞争立项”机制,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进行整合,实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论其功、各尽其责、集中使用、形成合力”,就能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全面提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参考文献

[1]刘铁军.产权理论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J].节水灌溉,2009

[2]聂红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研究[J].吉林农业,2011

论文作者:刘春成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0

标签:;  ;  ;  ;  ;  ;  ;  ;  

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探讨论文_刘春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