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崇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但由于农业污染、禽畜养殖业不规范、企业及生活污水排放等人为原因,导致水质下降,水生态循环破坏,河道淤堵严重。基于此,本文从河道长效管理的概念出发,就崇明河道长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也就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阐述说明,希望能够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关键词:河道长效管理;农业面源污染;不规范养殖;企业排污;
河道管理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作,贵在长效,重在治理。基于此,为保持上海崇明地区河道环境长期的面清岸洁,就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对河道长效管理工作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在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将河道的长效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笔者基于日常工作内容,以下就对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阐述。
1.河道长效管理概述
河道长效管理是指根据“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按照“整治一条河道,管理一条河道”的指导思想,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良好的实现河道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科学化,并最终达到河道面清岸洁以及设施完整的目标。
2.上海崇明地区河道长效管理现状分析
据2017年崇明水务公报,崇明三岛共有河道17256条,共计10607.26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条,即崇明环岛河、团旺河,179.60公里;区级河道28条,360.45公里(其中:3条段、共6.48公里属于江苏省);乡(镇)级河道686条,1761.62公里;村级河道6990条,3717.04公里;村级泯沟9550条,4588.55公里。其中:
崇明本岛共有河道14969条,共计9117.44公里。其中:市级河道2条,即崇明环岛河、团旺河,179.60公里;区级河道28条,360.45公里(其中:3条段、共6.48公里属于江苏省);乡(镇)级河道515条,1310.69公里;村级河道6422条,3295.31公里;村级泯沟8002条,3971.39公里。
长兴岛共有河道245条,共计280.88公里。其中:乡(镇)级河道66条,144.56公里;村级河道68条,72.68公里;村级泯沟111条,63.64公里。
横沙岛共有河道1833条,共计752.40公里。其中:乡(镇)级河道31条,100.20公里;村级河道365条,98.68公里;村级泯沟1437条,553.52公里。
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共有河道109条,共计288.58公里。其中:镇级河道74条段,206.17公里;村级河道35条段,共82.412公里。
上实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有村级河道100条,共167.96公里。
自2014开始,崇明市区级河道开始实行市场化养护,自2016年起,崇明镇级河道也开始推行市场化,计划2017年年底完成。
3.河道长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业不规范、生活垃圾随处倾倒、水质污染、断头河道挤占侵占河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河道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就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为一下几点:
3.1农膜、农药、化肥残留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上世纪五十年代,塑料工业快速发展,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将塑料薄膜逐渐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七十年代末,我国也开始逐渐开始使用地膜、棚膜等塑料产品来增加农作物产量。但随着农膜推广范围的不断增大,其污染的副作用也不断凸显。在农业生产中,残留下的地膜、棚膜不仅会阻碍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还会改变土壤特性,降低土壤肥力。此外,农膜分解后产生的有毒物质还会对水体直接产生危害,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请加一点农药、化肥污染的内容)
3.2禽畜养殖业不规范导致河道水体受到污染
虽然农业总产值的40%来自畜禽养殖业,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禽畜养殖业的专业化程度高,就现阶段的我国养殖现状来说,家庭散养的占比还是比较大的。农户家庭和集约化禽畜养殖场均没有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同时为省钱省事,养殖户也不对禽畜粪便以及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通常只采用自然堆放的方式来进行发酵、分解以及最后返田。这就使得粪便及污染物在堆放的过程中受降雨径流的影响直接流入河道,进而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成为河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3.3企业排污与生活污水
有些河道沿河企业、生活、三产共存,很多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超河道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这很大程度的导致了河道水体总质量的下降。此外,在崇明区还存在很多老城区旧城区,以前其生活污水处理基本都是通过三格式化粪池,此种简易处理后的水有的被直接放入河道,也会导致河道水环境的恶化,降低河道的整体水质。但幸运的是,自2009年以来,崇明开始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并计划于2018年底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3.4断头浜导致河道黑臭
“流水不腐”体现了流动水体的净化能力及水质维持能力,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河道被筑断,淤塞河段与断头浜普遍存在,这就致使河水无法流动,水系不连通,进而导致河道换水周期长,污水停留在河道中无法顺利排出,污染物分解发酵对河道水质产生反复污染,长期就会使得河道河水发黑发臭,增大治理难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崇明区镇村级河道保洁管理人员多为农村富余劳动人员或是下岗失业人员,以上人员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河道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这些从业人员对河道长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度也存在不足,这就会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散漫拖沓、对工作认真程度不足,迟到缺岗等现象的发生,进而影响河道长效管理的效果。
4.河道长效管理的优化建议
4.1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环保意识
创新和发展更优化的农膜替代品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渠道。对于河道
面源污染的最优管理措施主要有非工程型和工程型2种。所谓工程型主要包括植被过滤带和草地、沉淀塘、人工湿地、河岸缓冲带以及暴雨蓄积池等;而非工程型措施主要有生物废弃物再利用、免耕、少耕法以及有害物质综合管理等。
此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农膜残留、化肥施肥不合理以及利用率低等都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而农业面源污染又会使得河道水质的富营养化以及硝酸盐超标等,这会严重威胁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和人身健康。因此,提高农民的污染意识也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请加农药、化肥治理的内容)
4.2加强截污以及排查工作
在现阶段,对于污水无直接处理渠道的区域,可以考虑采用纳管泵站、污水截留干管以及污水提升泵站的方法来对尚未完善排水系统总管的地区进行管理;另外,重新对一些使用年代较早、管径较小以及布局不合理且施工质量较差的污水处理管道进行设计,并提高其设计和施工标准;针对水质经常发生变化的河道,建议管理人员利用雨、污排水管道去进行排查工作,查找是否有雨污混节点的存在;另外,管理单位还要严格排查污水串接雨水管道的行为,严令禁止单位或个人将污水私自接入雨水管道,进一步避免污水排进河道。
4.3选择适合的疏浚方式
更新水体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疏浚河道,但对于部分城区来说,河道清淤难度大,一定要选择适宜的疏浚方式。管理部门可以将人工撵泥、水力冲浆、河底吸泥以及机械疏挖等方式进行结合。同时为保证河道最终的疏浚效果,可以采取两侧驳岸对撑、局部驳岸加固等方式来进行河道的清淤工作。此外,每半年要疏浚一次积聚污染物严重的河道,对于部分断头且黑臭严重的河道可以每1年疏浚一次,其他河道可根据实际情况2-3年疏浚浚一次。此外,管理部门还应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河道疏浚的制度,将河道的长效管理进一步规划化和制度化。
4.4加强河道管理的队伍建设
管理好河道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因此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河道管理的队伍建设。针对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定期展开培训活动,进一步培养施工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技术水平。在提高其职业素养的基础之上,构建全面的激励体系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河道管理工作的稳定深入发展,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崇明河道整体水质环境做出保障。
4.5制定完善的法规体系
管理人员要将河道管理完善全面的纳入法制化管理中,这既包括河道管理主体的确定以及职能的划分,同时也包括管理尺度的把握,换言之,就是要将河道的长效管理做到法制化。此外,针对现阶段的河道长效管理中的种种问题,管理者要注意与河道管理实际进行贴合,建立适合崇明河道发展并适宜当地实际情况的法律规范,针对那些已经不合适时代发展的管理条例要进行及时的修正和完善。此外,对于河道污染物标准以及排放总量的定量问题,管理人员也需进行分析调整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来加以解决。
4.6落实部门联动机制
河道长效保洁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河道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环保、市容、建交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整合各部门的工作力量,落实以水务部门为主的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分工,合力治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相关工作,实现河道管理信息互动,建立监督举报制度,进行河道长效管理的现场督查,共同商定适宜的河道管理的措施,并将现场督查情况作为河道长效管理考核和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各区确保河道长效保洁和管理到位。
4.7深入宣传,形成社会共识
河道环境长效管理工作不同于河道疏浚工程。它是一项直接面对群众、依靠群众广泛参与的日常工作、长期工作。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共识,来营造统一的思想认识。因此要通过长期的宣传,统一思想,通过宣传明确河道管护的标准要求、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达到激励先进、督促后进、保持平衡,形成河道管护的浓烈氛围。
5.结论
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管理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清晰职权划分,创建高素质的养护队伍,同时也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将崇明的河道长效管理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市民的道德建设相结合,提高市民对河道长效管理的参与度和认可度,进一步保障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模式的初探[J].陈冬云,吴婉玲,温新丽.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07)
[2]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在开发区河道管理中的应用[J].张建强,虞晓峰,王世刚.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3]简析河道管理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汗尼祖拉•吾司曼.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7)
[4]泰兴水利又出精品——泰兴市依法治堤、长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J].戴福平.江苏水利.2000(02)
[5]浅析崇明县河道长效管理现状与对策[J].黄剑锷.上海水务.2012(12)
论文作者:顾向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河道论文; 长效论文; 崇明论文; 水体论文; 村级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污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