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快乐比面子更重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重要论文,面子论文,老人论文,快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外经商的孩子们每月给老人3200元生活费,还盖了新房、请了保姆,但老人却想到敬老院生活。此举遭到孩子们反对后,老人怒将孩子们告上法院——
孝子反被母亲告上法庭
在外经商的廊坊市王氏4兄弟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向觉得很孝顺的他们,会被70多岁的老母亲告上法庭。
王氏4兄弟经商的地方离老家远,平时生意也很忙,一年四季很少回家。兄弟四人曾商量把在家独居的母亲接到外地轮流赡养,但母亲不愿意离开那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为让老人颐养天年,4人便在老家新盖了三间平房,装修得亮亮堂堂,还请了一个小保姆。每人每月给老人800元生活费。按照当地的生活水平,每月3000多元钱,足可以使老人过上挺富足的生活。
吃得好,喝得好,可老人并没有满足现在的生活。相反,夜深人静时,一种孤独感不断涌向老人心头。孩子不在身边,想孩子了,虽然可以打个电话,但电话里的声音显得那么遥远。家里有保姆,闷了也能说说话,但毕竟差了几十岁,不是一个年代的人,说两句也就没话可说了。老人有时觉得白天过得特别慢,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了,却有时翻来覆去睡不着。
2007年,老人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到敬老院去住,在那里和老人们有说有笑,多好!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孩子们的反对:敬老院里大多是鳏寡老人,我们又不是不管你,把你送到那里去,乡亲们会说我们不孝顺,以后我们还有脸见乡亲们吗?再说,敬老院吃得又不太好,你手里又不缺钱,在家想吃什么能吃上什么,到那里去干什么?
可老人说,吃什么喝什么都不算什么,我就愿意到敬老院去。再三沟通不成后,老人一怒之下将4个儿子告到了法院。
法院审理认为,老人的4个儿子虽然已经履行了赡养义务并愿意继续履行,但老人如果由儿子赡养,必然要在4个儿子家轮流居住养老,这样频繁改变老人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同时,依据老人年迈体弱的实际状况及其坚持在敬老院生活的强烈意愿。由4个儿子承担赡养费支付义务,由老人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对其来说更加合适。
2月1日,经法院依法调解,老人的4个儿子每人每月给付赡养费500元,老人搬到敬老院与脾气相投的老人一起居住,至此,老人脸上露出了少见的微笑。老人的儿子也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只要老人过得舒心,愿住哪儿就住哪儿。
“空巢”空了人,更空了心
前些年,媒体曾报道过一个事件:年近七旬的辽宁省某两位老人,虽然退休后收入很高,但在家中却很寂寞。因为孩子们忙,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无奈之下,老两口想出了怪招,让子女“有偿回家”,一个月支付1000元工资,请儿女每周回家两次陪老两口吃顿饭。
这个办法让人心酸,但反映出“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独却具有普遍性。事实上,许多老人虽然也体谅孩子在外不容易,但内心深处却是想时常看到孩子。“五一”、“十一”、过年,他们盼的就是能和孩子坐在一起说说话。
出门一把锁,进家一盏灯。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梁跃民认为,造成老年人精神孤独的主要原因:一是受陈旧养老观念影响,重物质,不重精神,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的观念淡薄;二是社会养老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服务设施不到位,许多老年人不能老有所乐。“‘空巢’空了人,更空了心。”他说。
别让老人成“精神乞丐”
“百孝顺为先。”梁跃民认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老,不仅要重视老人物质上的需求,还要重视老人精神上的需求。在现在能基本满足“空巢”老人物质生活的状况下,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显得更加重要。
一些调查数据表明:得到晚辈在精神上孝敬的老人比没有得到精神孝敬的老人要长寿。这是由于老人得到精神孝敬后,心情舒畅,体内的分泌调节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因而延年益寿。反之,由于心情不好而产生劣性情绪,功能紊乱,肌体抵抗力下降,对健康不利。
北京市某机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是源自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大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的。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得不到关心爱护的老人比那些得到社会和家庭安慰、体贴的老人,平均寿命要短10到15年。
“老人的精神养老已是一个大问题。”梁跃民说,“不仅儿女要树立全方位的养老观念,整个社会也要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其实,作为孩子,也并不总是忙得顾不上父母。只要想着父母的孤单,总能抽出时间回家看看他们、陪陪他们、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梁跃民副研究员建议,在尽孝上,应注意以下几点:子女多的,不要把父母分开养;独居老人有愿望,尽可能帮他找个伴儿;多给老人买些书、订些报纸,多鼓励老人与别人交往。
“除此之外,全社会也要更加关注老人的精神养老伺题,应该扩大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发挥老年协会作用,多组织老人参与集体活动和各项娱乐活动,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冲淡孤独和寂寞。”梁跃民说。